2020年人教部编版初二下册语文期末押题试题
(时间:120分钟 分数:120分)
1、积累运用(30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有人说,月牙泉是一个童话,可以(启发/启示)人的想象;月牙泉是一处仙境,可以慰藉人的灵魂。我悄然走近它,但见泉水在阳光下闪烁着蓝盈盈的光芒;泉边水草丛生,垂柳婆娑,水光树影,__________。月牙泉美得像一位思念情郎的多情少女,让人(琢磨/捉摸)不透;月牙泉像夜空中坠落的星辰,在荒漠深处__________。假如说敦煌是某个帝王在途经茫茫戈壁时不慎遗失的皇冠,那月牙泉就是缀饰在皇冠顶上一颗__________的明珠。它是一个缥缈的梦,一个永远叫人猜不透的谜。
1.文中加点的字,注音正确的一项是( ) (2分)
A.慰藉(jì) 悄然(qiǎo) B.婆娑(suō) 坠落(zhuì)
C.戈壁(gē ) 皇冠(guàn) D.缀饰(chuò) 缥缈(miǎo)
2.文中划线的词汇,书写错误的一项是 ( ) (2分)
A.相应成趣 B.星辰 C.熠熠生辉 D.璀璨
3.依次使用文中括号里的词汇,最适合的一项是 ( )(2分)
A.启发 琢磨 B.启示 捉摸 C.启发 捉摸 D.启示 琢磨
4.下列句中标点符号用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李先生到底有什么罪,竟遭此毒手?
B.间谍们,你们想想,你们还有几天?你们以为打伤几个,杀死几个,就能把人民吓倒了吗?
C.闻一多的《最后一次讲演》慷慨激昂地痛斥了敌人为何杀死李公朴?
D.这节课学习闻一多的《最后一次讲演》,大家是观看有关视频呢,还是聆听有关演讲录音?
5.下列句子中,没病句的一项是( )(2分)
A.教师节前夕,她瞒着王明和李曼制作了一本纪念册,筹备把它作为礼物送给覃老师。
B.大家只须与自然和谐相处,才能保护好大家赖以存活的家园。
C.读者深受喜欢的杨绛先生,不凡的一生中,留下了很多文风质朴、寓意深远的作品。
D.年轻人人应当把我们的梦想与民族的梦想紧密相连,刻苦学习,在追逐梦想的过程中为中国梦的 达成而贡献力量。
6.下面的情境中,用语不能体的一项是( )(2分)
学校举行书法展示活动,同学们邀请你当场挥毫,你推让不过,说:“好吧,那我只好献丑了。”作品完成后,你谦虚地对大伙说:“写得不好,见笑了!”组织活动的老师奖给你一件礼物,你对老师说:“谢谢老师,这礼物我就笑纳了”。你的书法老师应你之邀参加了这次活动,你对他说:“感谢你百忙之中光临指导!”
A. 献丑 B.见笑 C.笑纳 D.光临
7.古诗文填空。(8分)
(1)__________,潭影空人心。(常建《题破山寺后禅院》)
(2)__________,不可知其源。
(3)《蒹葭》中展示一幅萧瑟冷落的秋景,起笔就给全诗笼罩了一层凄清落寞的情调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杜甫《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中关心民间疾苦,同情劳动人民,表现诗人虽身处逆境仍然能乐观向上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__________,__________,鸣之而不可以通其意,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呜呼!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韩愈《马说》)
8.名著阅读
他短小臃肿,外表结实,生就运动家般的骨骼,一张土红色的宽大的脸,到晚年 皮肤才变得病态,耳聋,额角隆起,宽广无比。乌黑的头发,异乎一般的浓密,宛若梳子从未在上面光临过,到处逆立,赛似“梅杜萨头的乱蛇”。
(1)此语段是《巨人三传》中对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人物)的描写,作者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分)
(2)文段选自的作品突出表现了“他”__________的精神。(1分)
9.综合性学习
龙华中学习语文组举办中华传统文化竞赛活动,你是参赛选手。这次活动有三道竞赛题,请你解答。
(1)中国是一个诗的国度,唐诗是近体诗的高峰,近体诗包含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
(2)认真阅读杜甫的《江畔独步寻花》,依据需要答卷。
黄四娘家花满蹊,千朵万朵压枝低。
留连戏蝶时时舞,自在娇莺恰恰啼。
①下面四项对诗歌的评价,哪一项与诗人的想法相距甚远?
A.首句“黄四娘家花满蹊”。点明寻花的地址是在“黄四娘家”的小路上。“蹊”是小路。
B.第二句“千朵万朵压枝低”。“千朵万朵”形容花的数目之多。“压枝低”,形象地描绘了花儿密密层层,沉甸甸地把枝条都压弯了。
C.第三句“留连戏蝶时时舞”。是说花枝上彩蝶蹁跹起舞,这才是最动人的景致。假如没彩蝶起舞,花也就没什么看头。
D.第四句“自在娇莺恰恰啼”。表面上仿佛完全在描写娇莺清脆悦耳的鸣叫声,其实,这是一种衬托手法,主如果在表现黄四娘家花的漂亮与魔力。
②你觉得诗中的“留连戏蝶时时舞”用了什么修辞办法?如此写可以表现出黄四娘家花什么样的特征?表达了诗人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3)下面是拆乱了的与中华文化有关的一副对联,请你运用学过的对联常识,重组成一副完整的对联。
传统的精华学习里经典继承之中国学
2、阅读理解(40分)
阅读下面两篇文言文,完成第7~11题。
马说
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故虽有名马,只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
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可以尽其材,鸣之而不可以通其意,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呜呼!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
千里之马
臣闻古之君人,有以千金求千里马者,三年不可以得。涓人①言于君曰:1“请求之。”君遣之。3月得千里马。马已死,买其首五百金,反以报君。君大怒曰:“所求者生马,安事死马②而捐③五百金!”涓人对曰:“死马且买之五百金,况生马乎?天下必以王为能市马。马今至矣!”于是不可以期年,千里之马至者三。
注解:①涓人:宫中主管洒扫清洗的人。②安事死马:要死马干什么。③捐:白白费掉。
10.给下面句中加点的字注音。
骈死于槽枥之间( ) 一食或尽粟一石( )
11.讲解下面句中加点词的意思。
策之不以其道 ( ) 马已死,买其首五百金,反以报君( )
12.把下面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
14.《马说》与《千里之马》两文中“千里马”的命完全不同,请简答它们的区别。
(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问题。(l4分)
壶口的黄河 肖铁
①在中国看水,看中国的水,最好到黄河。九寨淘的水看上去太清秀,俏得有的西方的味道;太湖的水又有点小,文人味太重,不像是水,倒像是供人把玩的装饰物。或许,中国的水应该是黄色的,和大家中国人的皮肤一样;而黄河也只有到了这儿,才成了真的的黄河!
②车行山谷中,远远便听见阵阵低沉的轰鸣,在左右山壁间碰撞,心也随之律动,未见其影,先闻其声,了解壶口到了。
③天日渐成了黄色,水汽丰富得好像凭空能捏出一把汗来。
④等真的站在她的旁边,昕有些人都惊呆了。地竞陷下一层,天也高了一尺,山谷形似壶嘴,水若浊酒,倾泻而下,一仰难尽的气势,充溢胸口,心跳得能蹦出来。耳朵日渐聋了,只能看见他们开口,却听不见声音;眼也花了,弥漫着的皆是黄色的漩涡,像是从河里蒸腾地上升,又像是奋不考虑身地降低。河底升起硝烟一样的股股黄雾,天宇间充涨着黄色带水的颗粒,碰撞在脸上,散发在天上。脑子里一片空白,什么也不敢想,只看着山被水层层劈开,天也被这股黄流斩断。水从天而降,拍打在谷底,响遏在云里。
⑤想黄河从巴颜喀拉山流下的时候,水也该是清的吧?毕竟是雪水的汇集,是上天的洗礼;下游也会清些,由于地势渐平,流速渐缓,黄沙也会慢慢沉在河底。可你看看目前的黄河,刚刚从黄土高原的千沟万壑流过,厚重得携带大地的表皮,圣水也染上了中国的颜色,水里肯定还有与大地摩擦而生的余热,当然还有陕北的信天游溶在里面,歌曲携带水旋转。黄河在这里最黄,金黄得好似太阳也落在里面。
⑥黄河之水天上来,假如说往前往后的黄河都是平面的话,到了壶口,黄河一下子像愤怒像高昂像要直抒胸臆地站了起来。这个时候的黄河是立体的黄河了,像猴子站立起来是人进化的要紧标志,黄河站立起来也是一个飞跃,就像个硕天立地的人活了。活了便要说话,那浪涛卷起雷鸣般的吼声,便是她第一声啼哭,第一声就十分出色。注视着从上而下的水,首次看到自然里的生命在毫无羁绊的状志下的开心和放任。那啪啪的水击之声便是欢笑,真的的快感,真的的淋漓尽致。看久了,心也会溶进那飞溅的黄色水流里。
⑦抬起头,极目四望,北方,阳光打过去,一片白色,水和天连在一块,汪洋恣睢在那里;下游,水会日渐宽阔,毕竟快到海了,快到生命的终结抑或是升华的地方了,便也心平气和。只有在这里,给予黄河的天地竞仅仅小到一个壶口,考验也就在这里了。过去了,黄河便拐了一个直角,再往后便没什么能挡住她的了,一泻千里,奔流到海不复还。看看空中的水汽,听听大地的回音,便会了解黄河的自信和决心。跃过去,一跃就是五千年,或七十万年,或是一百七十万年,一定还要久远。司马迁是否会从这里遭到了激励,而将那汉代的竹简写尽写穿?易水该是黄河的分支吧,要不荆轲如何会有壮士一去不复还的气概和性格?
⑧这才是中国的河。西南就是周文王的岐山,就是周武王的丰镐,就是大秦的成阳,就是盛唐的长安。半坡人该是在这儿舀过水吧?秦赢政该是从这里出过兵饮过马吧?有如此的水,还有哪些可怕的呢?还有哪些不可征服的呢?
⑨路德雏希①为尼罗河作传,也该有人为黄河作传的,那应是中国人的自传!
【注】①埃米尔·路德维希.德国著名传记作家,著有《地中海传》《尼罗河传》等。
15.第①段写九寨沟的水和太湖的水,有哪些用意?(2分)
16.第④段描写了壶口黄河的景色,语言特点有哪些?作简要剖析。(3分)
17.第⑦段的写作顺序是什么?如此写有哪些好处?(3分)
18.第⑧段“这才是中国的河”有哪些含义?结合全文,谈谈你的理解。(6分)
(三)阅读《大自然的语言》(节选),回答问题。(15分)
大自然的语言
①立春过后,大地日渐从沉睡中苏醒过来。冰雪融化,草木萌发,各种花次第开放。再过两个月,燕子翩然归来。不久,布谷鸟也来了。于是转入炎热的夏天,这是植物孕育果实的时期。到了秋季,果实成熟,植物的叶子日渐变黄,在秋风中簌簌地落下来。北雁南飞,活跃在田间草际的昆虫也都销声匿迹。到处呈现一片衰草连天的景象,筹备迎接风雪载途的寒冬。在地球上温带和亚热带地区里,年年如是,周而复始。
②几千年来,劳动人民注意了草木荣枯、候鸟去来等自然现象同气候的关系,据以安排农事。杏花开了,就仿佛大自然在传语要赶快耕地;桃花开了,又仿佛在暗示要赶快种谷子。布谷鸟开始唱歌,劳动人民了解它在唱什么:“阿公阿婆,割麦插禾。”如此看来,花香鸟语,草长莺飞,都是大自然的语言。
③这类自然现象,国内古时候劳动人民称它为物候。物候常识在国内起源非常早。古时候流传下来的很多农谚就包括了丰富的物候常识。到了近代,借助物候常识来研究农业生产,已经进步为一门科学,就是物候学。物候学记录植物的成长荣枯,动物的养育往来,如桃花开、燕子来等自然现象,从而知道伴随时节推移的气候变化和这种变化对动植物的影响。
④物候观测用的是“活的仪器”,是活生生的生物。它比气象仪器复杂得多,灵敏得多。物候观测的数据反映气温、湿度等气候条件的综合,也反映气候条件对于生物的影响。应用在农事活动里,比较方便,容易学会。物候对于农业的重要程度就在这里。下面是一个例子。
⑤北京的物候记录,1962年的山桃、杏花、苹果、榆叶梅、西府海棠、丁香、刺槐的花期比1961年迟十天左右,比1960年迟五六天。依据这类物候观测资料,可以判断北京区域1962年农业季节来得较晚。而那年春初种的花生等作物仍然是根据往年日期播种的,结果遭到低温的损害。假如能注意到物候延迟,选择适合的播种日期,这种损失就可能防止。
……
⑥物候学这门科学接近生物学中的生态学和气象学中的农业气象学。物候学的研究第一是为了预报农时,选择播种日期。除此之外还有多方面的意义。物候资料对于安排农作物区划,确定造林和采集树木种子的日期,非常有参考价值,还可以借助来引种植物到物候条件相同的区域,也可以借助来防止或减轻害虫的侵害。国内有非常大面积的山区土地可以耕种,而山区的气候、土壤对农作物的适应状况,有不少地方还有待调查。为了便利山区的农业进步,拓展山区物候观测是必要的。
⑦物候学是关系到农业丰产的科学,大家要进一步加大物候观测,了解大自然的语言,争取农业更大的丰收。
19.阅读第一段指出下列句子中加点词汇的表达成效。(4分)
(1)立春过后,大地日渐从沉睡中苏醒过来。
(2)冰雪融化,草木萌发,各种花次第开放。再过两个月,燕子翩然归来。
20.为何“古时候流传下来的很多农业就包括了丰富的物侯常识。”一句中的“很多”不可以删去?(2分)
21.结合第四段的内容,说说“物候对于农业的重要程度就在这里。”一句中的!“这里”具体指的是什么?(2分)
22.结合第三四段的内容,指出下列各句分别运用了什么说明办法?有什么用途?(4分)
(1)物候学记录植物的成长荣枯,动物的养育往来,如桃花开、燕子来等自然现象,从而知道伴随时节推移的气候变化和这种变化对动植物的影响。
说明办法:
用途:
(2)它比气象仪器复杂得多,灵敏得多。
说明办法:
用途:
23.阅读第六段,请具体说说本段是按什么顺序进行说明的。(3分)
3、写作(50分)
24.请以“没想到我这样__________”(坚强、出色、幸运、自私、虚伪……)为题,结合自己个生活活历程,在横线上填入一个适合的词汇,将题目补充完整后写一篇文章。
需要:①写出真情实感;②除诗歌、戏剧外,文体不限;③不少于600字。
参考答案
1、1.B分析:A“慰藉”应读“jiè”;C“皇冠”应读“guān”;“缀饰”应读 “zhuì”。
2.A分析:A项“相应成趣”应写作“相映成趣”。
3.C分析: 启发:指开导指点或说明事例,引起他们联想并有所领悟.句中指人的想象.应该用“启发”; 启示:看完某种事物后,又有了启发指示,使有所领悟。从原文来看,不符合语境。 琢磨:字面意思是雕琢和打磨;捉摸 :有猜测,预料;揣测的意思。依据前文语境“让人”应该使用“捉摸”。 故选C。
4.C 分析:此句虽有疑问词“为何”,但没疑问语气,故句末用句号。
5.D 分析:A项 有歧义;B项“只须……才能”关键字错用; C项语序错误。改为“深受读者喜欢”。
6.C分析:“笑纳”用于请人收下我们的礼物,对象误用。
7.(1)山光悦鸟性 其岸势犬牙差互 (3)蒹葭苍苍 白露为霜 (4)安得广厦千万间 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 (5)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可以尽其材
8.⑴贝多芬罗曼·罗兰⑵“扼住命的咽喉”,以反抗苦难作为其存活方法的贝多芬精神。
分析:(1)依据语段内容的理解,明确此语段源于罗曼•罗兰的《巨人三传》,文段中的“他”是贝多芬(人物)。
(2)本题考查名著《名人传》人物个性的把握,依据原著和语段内容的理解,明确文段表现了贝多芬“ 扼住命的咽喉”,以反抗苦难作为其存活方法的精神.
9.(1)绝句、律诗 分析:能准确识记容易见到的文学体裁,并能灵活运用.结合自己学会的常识可知,近体诗包含绝句和律诗。
(2)① C 分析:C项“假如没彩蝶起舞,花也就没什么看头”说法不正确。
②用了似人的修辞办法。写出了黄四娘家花的浓密、艳丽与香气扑鼻。表现诗人对花的喜欢,与他闲散与开心的心情。
分析:从“时时舞”中可知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这句诗写出了黄四娘家花的浓密、艳丽与香气扑鼻;表现诗人对花的喜欢,与他闲散与开心的心情。
学习国学里的经典 继承传统中之精华
分析:结合对联的特征和提供的词汇可知,完整的对联应为:学习国学里的经典,继承传统中的精华。
2、10.pián sù
11. 鞭打 同“返”
分析:(1)“策”在句中是名词做了动词,用鞭子打。(2)“反”是通假字,通“返”,返回。
12.难道真的没千里马吗?恐怕是真不认识千里马吧!
死马尚且花五百金购买,何况活马呢?
13.人才 愚妄浅薄的统治者
分析:“千里马”的含义应结合“虽有千里之能,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等句子剖析,说明千里马即使有才,没施展的地方,也不可以做出一番成绩,表达极度的愤懑的之情。第二空应以“ 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可以尽其材,鸣之而不可以通其意”等句子剖析“食马者”的含义,它指不可以发现人才、任用人才的愚妄浅薄的统治者。
14.《马说》中的“千里马”由于不可以得到统治者的赏识、任用,最后不可以“以千里称”。《千里之马》中的“千里马”由于君主渴求并可以采纳正确的建议,而得以崭露头角。
分析:《马说》中的“千里马”由于“食马者”没用正确的办法喂养它,也就是人才没被统治者赏识、任用,最后才能被埋没。而《千里之马》中的“千里马”因为君王虚心同意了涓人的建议,重金买下已亡千里马的头,表明掌权者对“千里马”的渴求,从而使有才之人都投奔其门下。
15.用九寨沟的水和太湖的水来衬托黄河的水。中国水的颜色就应该是黄河的颜色,黄河水才能真的体现中华民族的精神。
分析:文中第①段写九寨沟的水和太湖的水,其用意在于以九寨沟的水“太清秀,俏得有的西方的味道”、太湖的水“又有点小,文人味太重”的特征,来衬托黄河水“是黄色的,和大家中国人的皮肤一样”的特征,从而凸显文章所要表达的主题“黄河水才能真的体现中华民族的精神”。
16.用词生动形象,富有感染力。句式整齐,写出了黄河的气势。运用了 比喻、夸张的修辞手法,写出了“我”面对黄河的主观感受。
分析:第④段中描写壶口所在地的语句中的“陷、高、山谷形似壶嘴”用词形象,富有感染力;“耳朵日渐聋了,只能看见他们开口,却听不见声音;眼也花了,弥看着的皆是黄色的漩涡”句式整齐,从侧面写出了黄河的气势;如“耳朵日渐聋了”“山被水层层劈开,天也被这股黄流斩断”运用了夸张的修辞手法,“山谷形似壶嘴……心跳得能蹦出来”运用了比喻、夸张的修辞手法,形象生动地写出了“我”面对黄河的主观感受。
17.顺序:由远及近,由近及远;由现实到历史。好处:打造了一个宽广的时空,增加了内容的厚度。
分析:第⑦段中“极目四望……水和天连在一块……;下游……一个壶口”等可知该段用了“由远及近”的空间顺序;“跃过去,一跃就是五千年,或七十万年,或是一百七十万年,一定还要久远”等可知该段用了由现实到历史的写作顺序。两者结合,由今思古,打造了一个宽广的时空,增加了内容的厚度。
18.壶口的黄河弥漫着黄色的漩涡,带有中国人的肤色。壶口的黄河激流澎 湃,充分体现了中华民族勇往直前、不屈不挠的精神。壶口的黄河是中华文明的发祥地。
分析:剖析这句话的意思,重点在于准确把握“这”指代的是“壶口的黄河”,结合“壶口的黄河”的特征“黄”,结合文意,不难得出答案。
19.(1)“沉睡”和“苏醒”两个动词运用拟人的修辞,生动形象地展示了种春回大地、生机勃发的景象。
(2)“次第”贴切地表现了春回大地时各种花儿开放的次序,渲染了春季万物复苏的气息.“翩然”写出了小燕子的活泼伶俐,使春季充满活力的特征愈加具体鲜明。(每小题2分,共4分)
20.“很多”是指“不少”“大多数”的意思,表示数目和范围的限制,但不表示是全部,在这里“很多”说明古时候流传下来的农谚中有不少与物侯常识有关,但不是所有古时候流传下来的农谚都“包括了丰富的物侯常识”.若去掉“很多”,就与事实不 相符.“很多”一词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科学性.(2分)
21.是指物候观测的方法和物候观测的数据对农事活动的要紧意义。(2分)
22.(1)说明办法 :举例子.
用途:通过列举桃花开、燕子来对应植物的成长荣枯,动物的养育往来等自然现象的实例,具体形象地说明了物 候学的内容和目的,即:通过物候学“知道伴随时节推移的气候变化和这种变化对动植物的影响”。
(2)说明办法:作比较。
用途:通过把物候观测仪器与气象仪器相比较,从而突出了物候观测用的是活生生的生物作为物候观测仪器的特质。
23.作者从“第一”“除此之外”“还可以”“也可以”几个方面用由主到次的逻辑顺序,说明了物候学的研究对于农业与山区农业进步的要紧意义。
3、24.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