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学习面对习作题,愁眉紧锁,搜索枯肠,半天憋不出一句话,或是凭空捏造,讲套话,编文章。这是大家在小学习作教学中容易见到的现象。
出现这种现象,是由于学生在习作时感到无话可说,无事可写,无情可抒。这里的无话无事无情即是缺少习作素材。所谓习作素材,是指在生活实践或调查研究中搜集,积累起来的原始生活材料,它是未经加工改造的食物,是形成习作的基础。
宋代诗人陆游说过汝果欲学诗,功夫在诗外。指的就是写作之前必先下功夫体验生活,积累材料。只有学会丰富的素材,使学生有话想对其他人说,产生表达的欲望,才能使学生展开眉头,乐于习作。
长袖善舞,多才善贾也只有使学生学会丰富、新颖、生动的素材,才能从中筛选出合适表现主题思想的材料,做到言之有物。
假如把习作的过程总结为积累表达修改,那样积累就包含内容的积蓄,即素材的筹备。如何了解学生做好素材的筹备,进而写出有的有血有肉、有情景的好作品呢?
总结近年来习作教学实践的经验,我觉得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引导学生搜集和积累习作素材。
1、积极参与生活与广泛地阅读相结合
叶圣陶先生说:文章需要从真实的日常产生出来,把真实生活所不过去验过的事物勉强拉下来,那是一定失败的勾当有了充实的生活,才有好的文章。生活,是习作素材的主要源泉。
学习生活越充实,领会越深刻,写作的基础也越扎实。因此大家要引导学生热爱生活,开掘和充实生活,使学生有所见,有所闻,有所思,让他们有所为而作。其次,大家要引导学生不可以忽略从课外阅读中吸取营养,积累素材。
通过阅读,学生可以间接地看到很多平常日常不曾见到的情景,学到很多未曾通晓的常识,认识很多陌生的事物。这类都是习作的材料。
学生通过广泛的阅读,开阔了视线,拓宽了思路,用念书来补充现实生活经验之不足,用生活来丰富书本里所未见,将直接的察看体验与间接的阅读所学,兼收并蓄在材料仓库里,它们将成为文章有益的血肉。
2、察看周围的人与事物与留神我们的生活相结合
每一个学生都被各色的人物与现象,与自然事物、社会环境包围着。大家引导学生积累素材,需要他们把目光投向身边的人和事物。通过前面、细致、有序的察看,知道事物的特征,认识事物进步的始末,熟知人物的言行举止,将周围的环境视为素材的海洋,不断察看,撷取。
如此无论是爸爸妈妈兄弟,还是亲朋好友,无论是奇花异草、飞禽走兽,还是风雨雷电、山川田野,无论是平凡小事,还是社会新风,这类素材都会在作文里具体而生动地体现。
然而,片面地强调学生注意察看周围的人和事物是远远不够的,大家不可以只须求学生做生活的袖手旁观者,把自己当作局外人。作家刘厚明说:写文章最重要的是写我们的真情实感,离开亲身实践,就不可能有哪些真情实感。
从实践中获得第一手材料,获得感同身受的东西,是察看生活的第一要义。
大家要引用学生对日常的事物多接触,多知道,亲自去做一做,尝试一下,用我们的心灵去体验生活,用我们的双手去创造生活,同时引导学生注意自己是如何做的,如何想的,进而把自己参与创造生活的喜怒哀乐作为习作的主要反映对象。
3、广见博识与勤写多记相结合
习作素材的获得,要靠学生丰富我们的生活,要靠广泛的察看与体验,因而要指导学生时时处处做生活的有心人,力求做到广见博识但假如只是广见博识,五彩缤纷的生活伴随时间的推移可能成为过眼云烟,奇妙优美的具体景色可能只剩下一句真美啊的空洞感叹,平凡而有意义的事情将从学生的记忆力遁走。
所以大家要指导学生培养些多记的习惯,随手写下自己发现的有兴趣的事物,就算是三言两语。俗语说好记性不如烂笔头,记下一些新颖、生动的材料,待要写作时,便可手到擒来。
还有一些人和事物当时或许并没引起学生的主意,可是隔一段时间将来再看看,却可以从中悟出它的不平凡之处,为某篇习作提供不可多得的材料。指导学生持之以恒地写生活日记、察看日记及念书笔记,将生活、阅读、考虑、练笔结合起来,是一条既能丰富常识,又可积累习作素材的要紧渠道。
基于以上认识,我在所授班级中进行了一些习作教学实验,获得了好的成效。
(一)、拓展有益的活动,发展学生视线
为了充实学生的生活,发展眼界,大家常常组织游览、参观与采访活动,让学生更多地接触社会,接触大自然,从中汲取素材。
阳春3月,草长莺飞,花红柳绿,蝶舞蜂飞,大家组织学生去踏青。田野里绿草如茵,油菜花芬芳扑鼻;池塘边,初绽新绿;山林中,杜鹃花绚烂多姿。学生目睹这类漂亮景色,心旷神怡,一路欢歌笑语,追逐嬉闹。他们摘野花,采蘑菇,喝清泉,捉迷藏,陶醉在大自然漂亮的怀抱之中。
踏青归来,他们见到的那些优美的景象,感觉到的那些欢快的情形,非常想告诉更多的人。于是,我指导他们完成了一篇篇内容丰富而具体的习作。
大石岭农民暴动曾是震动太、宿、望三县的历史事件。大石岭农民暴动纪念碑就矗立在大家学校附近,大家组织学生到附近采访目睹过暴动的老人,
聆听他们述说当年叶仁山、叶义山等英雄除暴安贫的壮举,同时把所见所闻记录下来。通过采访,学生们不只完成了一篇篇慷慨激昂的习作,而且又遭到了一次革命英雄主义教育。
(二)、积极参与劳动,丰富学生生活
学生除去学习以外,还要做一些力所能及的家务活。特别是农村的孩子,在节假日参加一些生产劳动是必不可少的,即是有所为。在劳动的过程中,积累了习作素材。
因此,鼓励学生参加各种有益的劳动,并特意布置一些劳动任务,如回家做饭、喂猪、收割等,让他们注意壮举的劳动过程,体验自己劳动时的感受,再将他们描述出来。
大家还在学校里开辟了一块菜地,让他们从播种、栽苗到收成都自己动手,如此,《我掌握了做饭》、《我和母亲赛插秧》、等一篇篇以劳动生活素材的文章崭露头角,充满了儿童纯真无邪的情趣。
(三)培养兴趣喜好,拓宽写作范围
儿童的兴趣是广泛的,他们的生活多彩多姿。小学生的习作应该把他们熟知的生活作为主要的反映对象。习作要从内容入手,指导学生选择有意义的内容和适合的形式,写自己熟知的事物,表达真情实感。大家不可以排斥学生从自己有兴趣的游戏及打人感觉幼稚可笑的事情中去采集素材的繁花。
对于他们的闲暇时跳田,斗鸡,钻山洞,捉迷藏,抓间谍,我从不加以阻拦,而是引导他们注意游戏的规则,注意发现游戏中有意义的细节,剖析游戏中动人的现象。孩子们也乐于把游戏当作习作素材,那钻山洞的欢乐,抓间谍的神秘,斗鸡的精彩,打野战的激烈与胜负的启迪,互助的情谊,跃然纸上。
因为材料丰富,有话可说,所以写《课间》、《抓间谍》等习作是那样的洋洋洒洒,而非搜肠刮肚。
大家组织成立了剪纸兴趣小组,数学奥林匹克兴趣组等,为进步学生的喜好,培养学生的专长提供条件,创造机会。在这类课外活动中,学生们都以饱满的热情展示自己,大胆实践,勇于探索。这既充实了生活,又创造了作文素材。《剪纸花》、《有趣的数学竞赛》等出色作文的内容就来自这类兴趣小组的活动。
(四)、增设课外阅读,增长学生常识
阅读对于学生开阔眼界,充实常识具备重大有哪些用途。为了开掘作文素材,大家指导学生订购了很多刊物,组织学生成立了念书会,鼓励学生课外阅读,让书本把他们带到冰天雪地的南极,与蹒跚而行的企鹅交友;把他们送上清幽的广寒宫,与悔偷灵药的嫦娥相识;
把他们带入杀声震天的古战场,与揭竿而起的义军为伍。学生们还把积累的俗语、谚语、名人名言拿出来互相交流;把英雄事迹、名人轶事分类整理,在故事会上讲故事,谈感受。有这类广泛的阅读而得来的丰富素材做基础,学生们非常快地完成了《我想去南极》、《雷锋之花遍地开》与读后感《周总理,大家永远怀念你》等出色习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