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广 热搜: 幼儿家庭教育  幼教  学习  注意力训练  育儿新知  智力开发  家长教育心得  教育  学习动力  家庭教育帮 

危险的“初中现象”!可能每位学生都会遇见,父母该怎么样应付?

   日期:2025-05-09     来源:www.leevj.com    浏览:581    
文章简介:初中阶段,是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一大坎。进一步可以冲向学霸,退一步可以掉成学渣。

初中阶段,是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一大坎。进一步可以冲向学霸,退一步可以掉成学渣。所以父母和同学们都该好好看看这篇文章了。

听一位母亲抱怨:

母亲:“儿子你真棒,这次成绩很好,妈为你骄傲!晚上想吃什么,母亲给你做?”

孩子:“吃什么都行。”

母亲:“这一段成绩有进步,说明你只须有信心,肯定能成功,儿子,你是最棒的!”

孩子:“什么最棒的,棒不棒我一个人最了解,什么都是最棒的,烦不烦啊。我先睡一会,困去世了。”

母亲:“去吧,一会儿我叫你。哎,你这回在班上能进前10名了吧?”

孩子:“妈 ——你就别问了。”

母亲:“……………”

类似的抱怨,相信各位父母都听过不少次,故事的主角都是初中的学生。

这可不是巧合哦,这其实是非常常见的"初中现象"!

1、什么是危险的“初中现象”?

中学生正值“身心聚变”时期,美国心理学家霍林沃斯称之为“心理性断乳期”。

还有人觉得初中是孩子学习阶段“最危险”的时段,初中的学生总是面临青春期问题,最难管理,被称之为“初中现象”。

对此,曾有一位校长做过一次调查,让本校学生给自己写信。结果收到1000多封信,内容包罗万象,等于是完成一次中学生心理调查。

学生常见反映学业重压较大,烦恼也随之增多。

所以对于初中的孩子,无论在学校,还是在家,大家都要特别关心。

2、“初中现象”的焦点问题

小孩子早恋

“不许跟某某聊天,打招呼也不可以,天天晚上需要说一遍喜欢我。”

宋女性帮儿子整理书桌,发现一张语言暧昧的纸条,一看便知是女孩写的,而有这样语言,说明儿子与这个女生的关系已经非同一般。

宋女性本想好好教训一顿儿子,晚上便亲自接儿子放学,哪个知在学校门口,她却看到好几对男孩女孩打闹着,看上去关系亲密地往前走。

某中学教育处主任介绍,小孩子早恋现象主要集中于初中二年级初三及以上,同学之间毫无顾忌地开玩笑,部分男女同学表现过分亲密。

沉迷互联网世界

初中阶段,愈加多的学生开始真的接触互联网世界,上网最多。特别是男孩,有些孩子放假了几乎整天都泡在网咖里,不停地打游戏,甚至逃课上网。

这类同学总是非常难管教,有时即便老师父母在网咖里把他们带回学校,对其进行教育或者惩罚,也总是效果甚微,没过几天,其中大多数同学就会重回网咖。

有老师在与学生谈心时发现,一部分学生也考虑过沉迷网咖对我们的风险,甚至下决心离经营网吧,但总是管不住自己,抵御不住游戏的魅惑。

学习成绩降低

在学习上,初中是一个分界线,一部分同学在初中进步非常快,由成绩中等上升为出色。

但也有一部分学存活在畏难情绪,将心思用在学习以外,成绩飞速降低,对学习失去兴趣,自暴自弃,从此一蹶不振。

如此的同学到了初中三年级总是非常难有所发展,中考的失利很难防止。

逆反心理紧急

初初中生的另一特征是开始有了逆反心理。

一些同学对老师﹑父母的批评不再虚心同意,开始有了我们的思想反驳顶撞,甚至嘲笑师长,越是爸爸妈妈老师不让做的事,他们越起劲,必须要和师长对着干。

3、为何会有“初中现象”

生理原因

初初中生年龄基本上在14岁左右,这个年龄的学生已经进入青春期,无论是男孩还是女孩身心都会伴随逐步成长发生一些变化。

初中二年级学生增加了生物课,青春期的学生对异性也有着羞怯的好奇。

青春期性成熟带来的好奇心和探究欲,促进青少年性意识的进步,如何去认识爱情、处置对异性的好感、性行为,这类问题他们需要父母和老师的引导。

在大家身边,性问题一直是一个敏锐话题。长期以来父母羞于说,老师挑着讲……因为父母和社会对性常识教育采取闭锁甚至耻于谈论的态度,导致同学们产生青春期烦恼。

学习重压

初中一年级、初中二年级阶段虽然没升学的重压,但翻开初中课本都有一个明显的感觉:与以前的常识相比,初中的常识内容要深得多﹑难得多。

同学们在学习方面面临着更大的挑战,有些学生因此产生了畏难情绪,感觉学习吃力,上课听不懂﹑跟不上,由此失去了学习的兴趣,时间一长甚至破罐破摔,舍弃了学习。

这也是初初中生学习方面两极分化的主要原因。

加上不少父母对学业的过分看重,总是导致很多青少年忽略参加其他社会活动,甚至由于学习而牺牲我们的兴趣。

当他们的生活里只有学习一个内容,自然会感到生活的单调枯燥,就特别向往和迷恋外面的世界,常常因抵制不住外面的魅惑,或是沉溺于网咖等娱乐场合。

心理原因

初初中生心理开始发生较大变化。孩子们在小学阶段年幼纯真无邪,一般都能听老师和父母的话,行为乖巧,守规矩。

升入初中后,第一学年对新的校园和学习生活都有陌生感,胆子小,自觉遵守纪律。而进入初二后,同学们的心理就开始发生了较大的变化。

青春期的孩子们觉得自己身体上已经发育成熟,心理上也已经成熟,他们自觉得什么都懂,甚至比师长都理性,于是渴望独立的空间,不习惯老师和父母对他们的行为约束和管教,对父母特别逆反。

初初中生的另一心理特征是表面什么都不在乎,事实上从众心理非常重,既想标新立异又担忧脱离集体。

于是有些学生出现了紧张﹑焦虑﹑自卑等不健康心理,因为心理进步与生理进步的紧急不平衡,就会出现程度不一样的对抗情绪逃避、撒谎、破坏、暴力等不好的行为。

4、如何判断“初中现象”

如何判断"初中二年级现象"的发生呢?请父母先问自己这几个问题:

1、 你和孩子关系疏远了吗?

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调查数据显示:

与小学相比,父母感觉亲子关系“变化不大”的比率在初中阶段明显降低。

18.50%的父母感到亲子关系“愈加疏远”(初中一年级12.52%,初中二年级18.50%,初中三年级17.36%);

6.33%的父母感到亲子关系“愈加紧张”(初中一年级5.32%,初中二年级6.33%,初中三年级6.19%)。

步入初中后,有的学生开始反驳、顶撞老师、父母,越不让做的事越要对着干;有学生还会有不同程度的不听话、对抗情绪,甚至有闹事等行为,自然影响到青春期的亲子关系。

2、 你的孩子还想和你谈心吗?

进入青春期的孩子,日渐将同学、朋友作为倾诉心事的最佳选择对象。

有初初中生说:“和爸爸妈妈聊一些话题,譬如明星、电视剧,父母不只不知道,而且还会批评我不务正业。假如不便捷说出口的,就自己写完锁进日记本里。”

据调查:中学生向爸爸或妈妈倾诉心事的比率均在15.50%以下,跟朋友、同学交流心事的比率在48.07%以上。

总结:

当孩子进入青春期后,父母应该成为孩子成长的伴随者,给孩子肯定的空间,让他们去想、去做我们的事情,在孩子的青春期阶段给予有些放矢的关心,切不可通过偷窥日记等方法知道孩子。

想知道孩子,一个很好的方法是知道孩子喜欢的音乐、书本、电影等。

三 你更关注孩子的心理,还是学习?

有学生进入初中后表示,我们的学习任务已经非常重了,根本没精力再去做父母购买的教辅书,但父母还是沉迷买各种复习资料。

不少初初中生将学习问题归因于客观性原因,如学习困难程度加强。

但父母多倾向归因于子女的主观性原因,二者对学习问题的归因明显不同。

这种对学习问题的认知不一,自然容易引发很多亲子矛盾。

4、 你的孩子常常顶撞你吗?

随着着初中二年级学生生理上的急剧变化,他们的心理也出现了飞跃式的进步。

他们敢于质疑父母的权威,对问题提源于己的怎么看,对简单、暴力的说教方法不盲从,甚至拒绝同意。

同时,学生的个性也处在一个“暴风骤雨”式的进步时期,自我意识飞速进步,成人感增强,需要其他人尊重自己,渴望获得和成人一样的规范和评价。

而当子女不同意父母的想法时,半数以上父母都会“和孩子一块探讨”,30%左右的父母还会“想各种方法说服他”。

这既与初初中生“自我调节”的期望相悖,也易与初初中生“努力争辩,说服爸爸妈妈”的方法,产生冲突。

5、 如何应付“初中现象”

和孩子交心,和老师交流,和学校配合!这三点是重点!

1. 做一个有品位的父母

视人视其友,需要孩子尽可能与品行和学习都和自己差不多的同学交朋友,多向比自己出色的同学学习。

2. 做一个擅长交流的父母

默契配合,无事不成。常和班主任或讲课老师就孩子的教育进行电话或信息交流,互相交流,一同设计。

要教育孩子掌握解决我们的问题,敢于向老师、领导反映我们的需要和想法,不要把矛盾交给父母。

3. 做一个积极而不消极的父母

要相信每一个孩子的将来都会是光明的。探寻孩子的亮点,进步点,多表彰,多鼓励,多督促。

不说打击孩子积极性的话,不纠缠孩子犯过的错。

4. 做一个懂一点辩证法的父母

内因是变化的依据,外因是变化的条件。让孩子了解一个道理:搞好学习的第一原因是自己。

5. 做一个非常细心、不粗心的父母

重视结果,更重视过程。接送时需要孩子带回作业本并认真看一看,促进孩子培养习惯,平常学习要抓紧,不可以大意。

注意加大孩子假期中的管理,提醒孩子多接触健康向上的人和事,督促孩子天天都要有定量的学习时间,要借助假期多与孩子接触、交流。

6. 做一个有认识高度的父母

承认差距,不求统一。文化课的差距不等于能力的差距,不等于综合素质的差距,更不等于将来事业的差距。

不苛求孩子,重点看孩子是不是尽了力。看孩子的成绩,更要看孩子的综合素质,看孩子的品行与修养。

不抹杀孩子的灵性,不忽略孩子的个性,不泯灭孩子的信心,追求孩子的提升,一点一点的提升。

7. 做一个有见识、有修养的父母

当面教孩子,背后论短长。孩子有错,决不护短;当面要批评孩子,背后和老师商议、探讨,可论理,也可提建议。

不委屈孩子,很好怪老师。要擅长把坏事变成好事。互相理解,一同配合,达到最后促进孩子不只改正了错误,而且还有新的提升的目的。

8. 做一个能与孩子交朋友的父母

鼓励孩子参与各种活动,各种竞赛,了解“社会上最需要的是勇气,最能体现水平的是能力”这个道理。

掌握找机会郑重其事的和孩子谈有关学校的事,有关孩子成长的事,有关孩子品行表现和学习表现的事。

 
打赏
 
更多>热门阅读

推荐图文
今日推荐
点击排行
网站首页  |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使用协议  |  版权隐私  |  网站地图  |  排名推广  |  广告服务  |  积分换礼  |  网站留言  |  RSS订阅  |  违规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