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考试体育加分作弊现象,近年来时有见诸报端。
高考考试体育加分这项政策的出发点意在促进高校体育进步,提升运动员文化水平。然而“好经也会被念歪”,它实行二十多年来屡屡让一些心术不正的人钻空子,渐成为影响高考考试公平的社会热门话题。
如何才能让高考考试体育加分这一政策达到引导多样化人才培养观念、推进素质教育的目的?这方面,美国大学的思路可能能带来有益的启示。美国大学选择体育专长生,其目的就是为了代表学校参加比赛,自主性和“实用性”都非常强。加之美国高校体育环境浓厚,对高水平运动员可谓求贤若渴,岂止加分,还有丰厚的奖学金勉励。如此的环境中,“实用性”决定了高校不会自找滥竽充数之辈,自主性则使选拔更有些放矢。
将学生体育专长的衡量和选择到底放在“高考考试”这个环节好,还是直接交给学校自主确定?确实值得斟酌。一张二级运动员证书,用10分或者20分量化了体育专长的“价值”。大家看到的只不过10分或者20分“超越”了海量高考考试角逐者,并引发了种种不正当角逐。而那些真有一技之长的学生,在跨入高校的大门后,专长未必能为学校所用,却又不可以在选拔阶段给予明确体现和引导。看来,要消除高考考试体育加分作弊现象,不只要从健全程序、加大监管的环节中去探寻改进手段,同时也要从利益驱动的源头出发,梳理整个“链条”,以图标本兼治。薛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