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少爸爸妈妈在自己微信朋友圈里,肯定都看到过《最好的教育就是爱》《给孩子最宝贵的礼物是自由》《只须努力,每一个孩子都会成功》如此的鸡汤文章。
不少爸爸妈妈也表示感觉文章写的挺有道理的,甚至在教育孩子时也会这么做。
你以为这是“鸡汤”,高开心兴的喝下去就能充满正能量。但其实这就是“砒霜”,按如此的看法去教育孩子,只能酿成大错。
一块儿看看微信朋友圈的三碗婴幼儿教育“毒鸡汤”,看看自己喝了几碗?
01
快乐教育
近期几年,国内的初等教育开始被快乐教育洗脑。小学好轻松,四点半就皆大欢喜的放学了。
减轻书包重量,家庭作业少些,多给孩子自由学习的空间。孩子要时常表彰,尽可能不要批评。不可以给孩子重压,让孩子在快乐中学习,如此的教育看着真的非常理想。
但,教育从来就不是一件开心的事儿。甚至在某种程度上,是痛苦的。为何?
由于教育,是一项需要付出很多艰苦智识的挑战!
一位老教育家过去这么反对过:
"我不认可减少教程困难程度。这点困难程度都同意不了,孩子们以后还能干点什么?四点半就放学也是胡闹,会教育的父母把孩子接回家辅导,不会辅导的父母呢?让孩子回家看电视?这哪是减轻负担?这是拉大教育不公!”
或许你会说,你看人家海外教育也是让孩子早早放学,也没见老师在骂学生和体罚学生。
可你只看到人家四点放学,平民家孩子开心的玩去了。精英阶层的孩子们却在付出额外的资金精力购买教育,学乐器、学外语,以此作为大学精英教育的敲门砖。
你看到人家老师和蔼可亲,却看不到国家立法“允许教师在历经劝告无效的状况下采取包含身体接触在内的必要方法,迫使不遵守纪律的学生遵守纪律。”
说白了,就是可以适合地揍。
那些以欧美教育为范文,给孩子端出“快乐教育”鸡汤的人只看到人家快乐,却没考虑过背后的机制。
看看日本教育、看看被誉为“比死刑更残酷”的韩国高考考试,再看看欧美精英们提前学大学课程,说海外教育轻松的,肯定是没经过调查。
02
释放孩子天性
这几年“熊孩子”一词大热,只须一谈到熊孩子,一定每一个人都有一番血泪史。
熊孩子是如何来的?说的直接一点,都是爸爸妈妈惯出来的。还美其名曰:“释放孩子天性”。
但,大家不可以把“释放天性”当做你孩子粗鲁没教养的借口。
除去释放孩子的天性,做爸爸妈妈的更要教会孩子在公众场所遵守基本底线。
既然是这个社会的一员,就需要遵守社会准则。一味的放任自由对孩子没任何好处,自由永远是和规则相随着的。
"养不教,父之过,教不严,师之惰。”所以教养该教就得教。
假如你的孩子目前不教,那样等到他进入社会时,你指望哪个来宽容他?
教养不光是恪守公共底线,往高层次说,还是发自内心的温暖、坦荡,是替人着想,是予人予己最大的善意。
孩子有权利活泼,周围人也有权利享受安静、舒适和不被打扰的旅程。
一个把天性凌驾在社会规则上的熊孩子,爸爸妈妈第一该醒醒了。
03
成功和学历无关
父母还常喝如此一碗鸡汤,大学生都在给初中同学打工,小学毕业的都给博士当老板了。
所以,学历高没用,以后还不是要给人打工。考不上大学也没关系,没准以后会成为管理界的奇才。
大家来做道算术题,初中毕业管理大学生的,有多少人?算几万好了。初中毕业的人又有多少?上亿。所以前者是否凤毛麟角?学历高低和成功呈反比,毫无学历却功成名就,是小概率事件。
而且初中毕业就能打拼天下的人,一定是人中龙凤,比普通人有更高的能力和眼界,而绝大部分的孩子资质一般。以这种小概率事件告诉孩子“不上大学也没关系”,不是耽误孩子前途是什么?
相信不少人在微博上或者朋友圈都看到过如此一条励志贴:
哪份名单上你认识的人多一些?
第一份名单:傅以渐、王式丹、毕沅、林召棠、王云锦、刘子壮、陈沆、刘福姚、刘春霖。
第二份名单:李渔、洪昇、顾炎武、金圣叹、黄宗羲、吴敬梓、蒲松龄、洪秀全、袁世凯。
答案揭晓:前者全是清朝科举状元,但目前默默无闻。后者落榜,但都流传千古。
结论是:成功和学历并没半毛钱关系。
相信如此鸡汤的父母请你们想想,历史长河中,像第二份名单中的人多吗?你们如何能以一个小概率事件去告诉孩子,不上大学也没关系。
事实上,对于绝大部分普通孩子而言,有个学历护身,已经是普通人的幸福坦途。
喜欢用“我的孩子学历不高,但以后能管大学生”如此罕有事件来自我安慰的爸爸妈妈,还请细细体味如此一段话:
"在大道上辛苦前行的人总是羡慕另辟蹊径者的飞速登顶,抱怨自己太累太慢,却从来不去想那条小路上布满了多少荆棘和凶险,与多少人在那里摔得粉身碎骨。”
不可以给孩子施加过重的重压,不可以让孩子背负本不是他们这个年龄的负担,当然没错。
但这与教养一个懂礼貌和会学习的孩子,并不矛盾。
面对家唯一的孩子,愈加多的教育理念和办法产生。
事实上,再一流的理念和办法,也不可能适用于所有些孩子,选其精华,灵活运用才是婴幼儿教育的正确理念!
告诉孩子:你背过的书,刷过的题,熬过的夜,流过的汗,都会得到最公平的回报。
念书这条路非常苦,但没比这更容易的路了。
对普通人家的孩子来讲,“认真学习,考上一个很大学”是叫人生变更好的最好选择。
40年前是,今天依旧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