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父母都非常看重对孩子的教育,却常常一不小心就走进了教育的误区。看看以下10个小事例吧,请父母引以为鉴,注意防止这类教育误区。
教育误区1:对孩子的行为过分担忧
故事:有个朋友的老婆,为了便捷给楼顶上的花草浇水,她在楼台旁边搭了个五寸多高的小木凳,天天她就站在这个小木凳上浇水。一次,她刚提上水筹备上凳子浇花,却发现4岁的女儿早就爬上了凳子玩了,这可吓坏了妈妈:哇,孩子快下来!
点评:中国式的教育是父母处处呵护、担忧孩子受一点伤,结果使孩子弱不禁风,遇见困境时一直一脸的沮丧,如此必然会干扰孩子的成长。假如你连爬上一张矮凳子如此的主动权都不交给她,那样将来她干什么都是战战兢兢。
教育误区2:害怕孩子之间争抢
故事:陈规携带妻儿回老家,当大大家一块聊天叙旧时,儿子也和小伙伴们玩成一片了。可不一会儿,院子外就传来儿子的哭声。出去一看,才了解小家伙是由于和其他人争玩具给闹的。陈规老婆边哄边说:他们是野惯了的孩子,你如何能和人家抢东西呢?
点评:不少爸爸妈妈携带孩子出去玩时,常常会叮嘱:别和人家抢。由于他们都想做一个有教养的父母,期望孩子不去抢;另外,万一他们个头大,可能我们的孩子吃亏,退一步海阔天空,父母早已深谙此道。事实上,孩子之间的争抢是不是真的这么可怕呢?也未必。了解争抢是人性的一种本能,重点在于大家如何去引导。
可以尝试告诉孩子,是我们的可以争回来,自己喜欢的可以去争取,但不可以不择方法。假如孩子连争抢的本能都不拥有,连争抢的勇气都没,长大将来,面对角逐,哪个又会去帮他争取呢?
教育误区3:自以为是善意的谎话
故事:吃过晚餐后,许勇坐在电脑前,正在为明天的销售策划方案该如何做而发愁,电话响了,刚上婴幼儿园的女儿按下了免提键:许勇吗?叔叔,我是蓓蓓。蓓蓓,你爸在家么?大家这三缺一,叫他快点来。
蓓蓓刚想叫父亲,老婆看到愁眉不展的许勇,答复说:不好意思呀,许勇这会儿有点事外出了。
点评:大人常常会无意中撒谎,譬如和同事通电话的时候,明明正在家和孩子玩,却告诉他们正在写东西,为的是不让他们打搅大人的谎话有时是善意的,却没想到在孩子心里留下了烙印,到他也撒谎的时候,大人有哪些资格摆出一副你不可以的姿态。
教育误区4:过分强调赢的观念
故事:星期天上午,徐航和3岁多的儿子一块下跳棋,虽说徐航只不过陪着儿子玩,纯粹是消遣,但孩子子的思维哪比得上成人?徐航不经意的一步棋,让胜利已成定局。这个时候,儿子可不乐意了,看到小家伙哭丧着脸,徐航才回过神来:哦哦,我下错了应该是放这里的。
伴随他的悔棋,战局立刻改观,儿子又重新露出笑容。
点评:在每次孩子们有比赛时,最激动的总是不是孩子而是他们的父母,他们会参与孩子与孩子之间的比赛,比如帮他们钻空子,帮他们出主意,提醒他们正确答案事实上,爸爸妈妈对输赢观念的强调,更容易让孩子处在输不能的处境之中,滋长骄傲自满的情绪,把成功看的过重,从而让心理变得脆弱。
教育误区5:害怕孩子向你提出需要
故事:赵锦华什么都不怕,就怕携带5岁的儿子去逛超市,由于孩子一见琳琅满目的玩具就会乐得手舞足蹈,一会儿看中了一辆汽车,一会儿又想买个天线孩子。满足不了需要就又哭又闹,让爸爸妈妈束手无策。
点评:4岁的孩子已经开始掌握主动跟爸爸妈妈提需要,甚至用各种办法来获得批准。因此,一些爸爸妈妈非常怕孩子提需要,由于他们不了解如何拒绝,或者如何做才能一举两得。
由于这个年龄的孩子已经有我们的想法和见解了,因此当他提出需要的时候,大家可以听听他们的想法,和他们拟定一个规划,如条件符合,就满足他的需要,如此,孩子在愿望满足时会格外珍惜。
教育误区6:做家务给报酬
故事:今天是婷婷奶奶的过生日,一大早家就忙开了。十点左右,客人陆续来了,母亲一边忙着倒茶,一边吩咐婷婷给客人洗水果。一贯给爸爸妈妈长脸的婷婷这次却没像以前那样乖巧。直到母亲说:快去,洗一个五毛钱。她才乐呵呵地去了。
点评:假如一个6岁的孩子主动助你干家务活,如扫地、擦桌子、浇花等,你应付他的这种表现给予表彰,但切勿说:你每天如此做,母亲每星期多给你10元零用钱。或者用物质引诱的办法:乖乖,将我们的碗筷端到厨房,我就给你吃一杯冰淇淋!
由于说到底,物质奖励不可以帮助孩子从小树立乐于助人、热爱劳动的品德。
教育误区7:立即满足孩子的愿望
故事:清晨,母亲走进房间:起床了,兵兵。快穿衣。说着,母亲拿起一件绿色的衣服。
不,我要穿那件黄的。好,好,穿黄色的。兵兵,穿运动鞋。我不穿,要那双会发光的。好,好,穿发光的鞋子。星期天去看爷爷,怎么样?
不,我要去儿童乐园。好,好,去儿童乐园。
点评:孩子要什么,就给什么;更有不少爸爸妈妈通过对孩子察言观色来认识其愿望,并立即给予百分之百的满足。却不知,这会使孩子从童年年代起就失去渴望和追求感,更不会了解真的的幸福只有通过努力才能争取到。所以,假如对孩子的愿望一流露,甚至还没流露之前,就想方设法地予以满足,就会使你孩子的童年失去魔力和魔力。
教育误区8:主动帮他分辨是非
故事:刘君的儿子和一个小弟弟在玩,老婆走出来讲,家只有一个苹果了,给哪个吃?根据刘君的意思,小弟弟既是客,又比儿子小,这苹果应该让给小弟弟了。但这是大人的常规思维,也想不到有哪些更适合的方法了。可出人意料的是,刘君的儿子却说,把苹果分成两半,我要小半儿的,弟弟要大半的。这真让所有大人暴跌眼镜。
点评:主动帮孩子分辨是非,听起来是件好事。仔细想想,你这么主动地帮助孩子分辨是非,跨过一些挫折的门槛,已经无声无息地把我们的思维强加在孩子身上了,如此做只能束缚他一个人的思维。
教育误区9:饭桌上的妥协者
故事:开饭喽!听到母亲的声音,思思从我们的房间跑了出来,一看是青椒炒肉丝加西红柿蛋汤就噘起了嘴:又是这套,我不吃。那你喝牛奶吧。不要,我要稀饭。好,好,我这就去助你买。
点评:这个菜不吃,那个菜也不合口味,孩子总对饭菜百般挑剔,可你却言听计从:嫌鱼肉腥,就改吃红烧肉;青菜不吃,就改吃水果;要吃汉堡包、炸薯条,就去速食餐厅。久而久之,孩子就摸透你的心理,一不称心如意,就饭碗一推,耍起赖来,餐桌上的闹剧愈演愈烈。
孩子正确饮食的基本法则是:给孩子吃那些,何时吃和如何吃,由爸爸妈妈决定;而孩子是不是爱吃和吃多少由孩子自己决定。
教育误区10:随便泄露孩子的个人隐私
故事:徐蕾和邻居街坊聊天时,母亲们都说着各自孩子子的乐事趣闻。徐蕾也无意中说道:我家佳佳呀,都7岁了,不久前还让大家房间发水灾了。这事后来成了小朋友取笑佳佳的把柄,让佳佳好长期都闷闷不乐。
点评:假如你与邻居私下谈论你5岁的儿子夜晚睡觉还不能离开奶嘴,孩子了解后自尊心就会大受伤害;假如父亲在熟人面前诉说他8岁的孩子还尿床,这种揭短行为也会使儿子对爸爸失去好感和信赖。每个人,即便他还完全是一个孩子子,也需要有他的私人范围,即便是他的爸爸妈妈也不可以随便干预。
因此,儿童心理学家指出,孩子某一方面假如牵涉其个人私事或隐私,大人应予以尊重,千万不要向外人揭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