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龄前和学龄期小儿的情绪和行为问题主要由心理社会原因引起。父母在教育这个截断的孩子的时候应该注意以下6点:
(1)爸爸妈妈对小儿期望过高:目前“望子成龙”的爸爸妈妈非常常见,时常超越小儿的实质可能和兴趣给小儿施加学习重压,上各种辅导班如书法、舞蹈、外语等,使小儿常常处于紧张状况,以至引起焦虑、睡眠障碍和多种身体不适。学校过多抓学习而忽略文体活动,休息、睡眠时间不足,对思想品德素质教育看重不够等,均可促进儿童情绪和行为问题的发生。而部分父母对小儿不加需要,放纵自流,期望过低也影响小儿心理健康。
(2)父母管教过严:霸道不讲道理,动辄打骂,使小儿自小培养呆板、胆小如鼠、抑郁和自卑,或反抗、撒谎、逃学、盗窃和破坏等行为。
(3)爸爸妈妈过分娇纵子女:特别对独生子女放任,易导致小儿以自我为中心、任性、依靠、独立生活能力差,对大人不尊重,甚至成了“小皇帝”。
(4)爸爸妈妈与爷爷、奶奶教育小儿建议不同:一方管一方护,使小儿无所适从或借助大人矛盾从中取利。
(5)爸爸妈妈不好的习惯:如爸爸妈妈常讲粗话、脏话,也会干扰到小儿的言行,爸爸妈妈酗酒、抽烟、打架等不好的行为,也可使小儿误人歧途。小儿擅长模仿,爸爸妈妈的榜样用途是必需的。
(6)精神创伤:如离婚家庭中儿童脾气大、焦虑、撒谎、欺骗、斗殴骂人等现象比较多见,家庭不和、爸爸妈妈死亡等精神创伤都会致使小儿心理进步失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