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一般在10岁左右自我意识开始崛起,他们强烈需要爸爸妈妈的的尊重,需要爸爸妈妈把他们当作大孩子。
但不少爸爸妈妈不知道孩子这一心理,仍把孩子当孩子子看待,因此这一时期的孩子,常常由于得不到爸爸妈妈的尊重和理解,而故意与爸爸妈妈作对。
父母该怎么样引导孩子呢?
办法1、找准孩子情绪变化是什么原因
孩子会出现“烦去世了”、“好烦呀”之类的话语,而且这种话语的数目会一直上升。
母亲让我穿的衣服一直我不喜欢的;
我喜欢长发,母亲却让我剪成短发;
父母不让我和同学玩,
不让我读喜欢的那些课外书。
他们仿佛永远都不相信我。
其实,孩子的烦恼并不止是针对玩具、衣服、发型,或者是课外读物,他们需要的是爸爸妈妈的理解和尊重。当孩子真的得到理解和尊重之后,他的所有消极、不听话的情绪都会消失。
办法2、允许孩子适度表达情绪
为孩子筹备一个沙袋,允许孩子对着沙袋发泄情绪;
允许孩子养小动物;
当孩子不想向爸爸妈妈倾诉时,可以鼓励孩子对着小动物倾诉;
鼓励孩子跑步、做运动发泄情绪……
这类都是帮助孩子发泄情绪的好方法,
但非常重要的一点仍然是,爸爸妈妈要理解和认可孩子的情绪,允许孩子自由表达悲伤和软弱。
办法3、培养孩子控制情绪的能力
要想培养孩子控制自己情绪的能力,最早应该让孩子了解这一点:有了负面情绪,没关系,讲出,看爸爸妈妈有没方法。
4、小学五年级是孩子不想上学情绪的高发期,不少孩子开始讨不想上学习,讨厌写作业,甚至对爸爸妈妈常说的“要认真学习”等话也会表现出强烈的反感。
为何会出现这样的情况呢?
1.孩子开始有独立思维
在小学一年级到小学三年级的时候,孩子会更多地遵从父母和老师的建议,从来不会过多去想“为何”,他们觉得父母和老师的话就是真理。
但,到了小学四年级后,孩子的思维能力飞速进步,他们开始有了我们的独立思维,他们开始考虑:我为何要学习?学习不好能如何呢?因为自我意识刚刚出现,这个时候的孩子固执地觉得,自己可以解决所有些问题。
这个时候,爸爸妈妈的唠叨和命令不只会令孩子感到厌烦,而且会给他们一种错误的信息:学习是一件非常艰苦的事情,他在为爸爸妈妈而学习。在这种错误信息的感染下,孩子就会产生不想上学情绪。
2.学习困难程度加强
到了4、小学五年级,学习困难程度不断加强,不少孩子都会感觉到对学习能力不从心。假如爸爸妈妈还一直不理解孩子,甚至是斥责、打骂孩子,那孩子只能厌恶学习,从而产生非常强烈的不想上学情绪。
爸爸妈妈应该怎么样对待孩子呢?
办法1、让孩子了解学习是我们的事
不少爸爸妈妈在孩子的学习上花了很多的心思,但容易让孩子产生误解:他是在为爸爸妈妈而学习。爸爸妈妈越是逼着孩子去好好学习,越可能给孩子创造了拒绝学习、反驳爸爸妈妈的机会。
办法2、不过份关注孩子的成绩
每一位父母都要用平时心来看待孩子的成绩。
父母不要由于孩子的成绩好而沾沾自喜,或者用各种各样的物质来奖励她,如此只能叫你的孩子有个错觉:学习是为父母学的。
办法3、爸爸妈妈不要太过严厉
4、小学五年级的孩子有了我们的思维能力,有了自我意识,当爸爸妈妈再像在低年级时那样,严厉地需要他们去学习、再规定他们每次考试需要达到的名次时,孩子就会感觉学习是件非常苦的事情,从而对学习产生厌烦情绪。
关于对10岁之前孩子的教育,一位儿童心理学家总结的非常不错:
多问快乐,少问学习;
多问“这次考试中,你细心了吗”,少问“这次考试你考了多少名啊”;
多问“你喜欢学……”,
少说“今天我告诉你学……”
孩子在4、小学五年级获得一个好成绩,他们更容易产生学习的兴趣,产生学习的自信心,才能爱上学习,进而在未来的学习道路上,一直都维持优秀。
在孩子读小学三年级之前,父母可以多问快乐、少问学习,但到了4、小学五年级,父母就应该多关心孩子的学习情况了。
这种关注并不意味着父母要更多催促、督促孩子学习,而是说,父母要拿出肯定的精力,让孩子体验学习的兴趣、帮孩子打造起学习的信心。
怎么样帮助孩子增强学习的自信心?
办法1、常常给孩子“积极暗示”
消极的暗示:
“哪儿呀,我家孩子不可以”;
“我家孩子的功课不怎么样”;
“我家这孩子,成绩还可以,就是记忆力不好”……
即便是父母对其他人谦虚客套的说法,孩子听到耳朵里,也会觉得这是父母对我们的评价。在这种暗示下,孩子也就真的变笨、变差了。
积极的暗示:
“你非常聪明”;
“你在母亲心中是最棒的!”;
“你以后肯定是一个大人物”。
办法2、把学习变成一种乐趣
变“要他学”为“他要学”!爸爸妈妈的言传身教、创造一些学习的神秘感,都是非常不错的激起孩子学习兴趣的好方法。
办法3、小心对待“陪读”
不少父母天天晚上都辅导孩子做作业、为孩子检查作业,这是毁灭孩子学习信心和学习兴趣的“杀手”。
海外一位研究行为学的专家做了一项调查:
分别对四年级到高三的数千名孩子进行测试,这次测试的内容包含常识测试、能力测试和习惯测试。
测试的结果让人惊奇,由于从四年级到高三,孩子的常识得分和能力得分一直都在呈上升趋势,但他们的习惯得分却没太大改变。
专家得出如此一个结论:
孩子习惯培养的重点期是在小学的中低年级,而四或小学五年级是一个“分界线”。
在4、小学五年级之前假如孩子培养了好的学习、生活习惯,那这类好习惯将会随着孩子一生;
在4、小学五年级之后,假如孩子想改掉某些恶习,除非进行特殊的练习,不然孩子的这类不好的习惯是非常难改变的。
父母应该注意什么问题?
1、给孩子创造好习惯形成的好环境
2、培养好习惯用加法,克服不好的习惯用减法
好习惯是一点点培养起来的,做父母的不可以企图孩子“一口吃个胖子”。借助天天进步一点点的加法原则,让孩子慢慢来。
不好的习惯也是一点点改正过来的,如此做不只能保护孩子脆弱的自信心,也能让孩子在这一过程中,领会到战胜我们的收获感,从而对我们的信心也会大增。
3、纠正孩子的不好的习惯,需要父母的权威和毅力
爸爸妈妈帮助孩子改掉不好的习惯,需要有肯定的权威,在征得孩子统一的基础上,给孩子拟定出一些“纪律”和“规则”。
研究发现,培养一个习惯需要21天。但要纠正孩子的不好的习惯,需要花费的时间比21天要更多。面对孩子的耍赖、软磨硬泡等,爸爸妈妈必须要拿出足够的毅力,不要向孩子妥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