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今天开始,我省本科一批将正式开始录取。今年我省本科一批初次实行大平行志愿,不少父母对投档规则和录取程序都非常陌生。学生要填a、b、c、d四个平行的院校志愿,学校是否会“嫌弃”b、c、d志愿的考生?是否会有不少考生面临退档风险?昨天,就本科一批平行志愿投档疑问,记者连线了家有考生智囊团的专家。
【疑问一】
211工程院校四个志愿落空,还有没机会?
专家:今年设“自主生志愿”、“211工程院校志愿”和“其他院校志愿”,被退档不会立刻掉到下一批
省招办新闻发言人郑观洲介绍,在平行志愿原则下,每一志愿组的投档都是一次性根据考生志愿顺序依次检索a、b、c、d志愿。档案一旦投出,不再检索考生的其他志愿,即考生被a、b、c、d志愿的任何一个院校录取,其所在的该批次投档宣告结束,所以万一考生档案在投出后被退档,那样该考生就不可能在这一志愿组中再被投档。
“这个风险岂不是比以往退到第二志愿的风险更大?”不少父母提出了疑问。
郑观洲说,为了避免考生退档就直接“掉”到下一批次的风险,河南特意在本科批次投档录取设了三段,“自主生志愿”、“211工程院校志愿”和“其他院校志愿”。除去自主招生志愿只能填一个,其余两段考生可填a、b、c、d四个院校志愿。
“考生一旦在前一段被退档,还有后一段‘接着’,不会立刻掉到下一批次。”郑观洲说,考生假如211工程院校段落空,还可以在其他院校段录取,等于是给考生增加录取机会。
郑观洲说,如此设置好处有两个:一是有益于自主生的录取,有益于名牌大学尤其是自主招生学校合理安排和用其机动计划;二是有益于高分考生的录取,高分考生若在上一段落选,下一段有志愿还可以再投,进一步减少考生填报志愿的风险。
【疑问二】
b、c、d志愿考生,是否会让“穿小鞋”?
专家:高校录取时看不到志愿顺序,会“同等看待”
“a、b、c、d四个志愿是依次检索的,假如考生b、c、d志愿才填某所学校,学校是否会不认可,给这个考生‘穿小鞋’?”有些父母对此不太放心。“投档的时候,是不分a、b、c、d次序的,学校看不出来你是a志愿,还是b、c、d志愿。”南开大学河南招生组组长宗茂坤讲解,录取系统是在每一个志愿组设了a、b、c、d四个志愿,这四个志愿对高校来讲是平行的,无论你填报a、b、c、d哪一个志愿,投出去将来显示都是一样的,所以高校是看不到你是a志愿,还是b、c、d志愿的,对高校来讲是完全平行的。如此,在录取的时候学校都会对投档考生“同等看待”。
【疑问三】
专业不服从调剂,退档的风险有多大?
专家:投档比率约1∶1.05,学校会尽可能降低退档
“假如根据以前一本1∶1.1~1∶1.2的投档比率,那就代表着最多有20%的出档考生会被退档,今年退档的学生是否会不少啊?”不少父母担忧。“正式录取前省招办会给大家进行3~4轮模拟投档,每个学校的投档比率大约为1∶1.05。”宗茂坤说,模拟投档为高校提供本校的生源状况,高校据此决定是不是增加招生计划,并准时向省招办反馈建议。省招办也可依据高校反馈的建议,调整投档比率和数目,进行下一轮投档,供各校最后确定投档比率和招生数目。“大家在正式投档前与每一所学校来来回回交流多次,大约需要3天时间。”郑观洲介绍,今天开始,3~4轮模拟投档约需要3天,等学校确定招生数目和投档比率,预计7月17日开始正式投档。“假如考生平行志愿被退档,等于这一段就不可能被其他学校录取,所以各校都不会随便退档。”宗茂坤说,只须考生专业服从调剂,没身体缘由,学校一般都不会退档。
据悉,今年一本不少院校都承诺只须投档考生填专业服从调剂,没身体缘由,学校都会尽可能全部录取。“平行志愿最怕考生‘专业不服从调剂’,这也是平行志愿的最大风险。”宗茂坤说。□今报记者 赵媛
■中、高招资讯
“资助政策”随公告书寄送
为使今年高考考试入学新生能准时、全方位、准确知道国家推行的普通高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政策,让家庭经济困难学生消除顾虑,按时报到、顺利入学,今年,我省所有大学新生在收到录取公告书时,也将收到一份《高等学校学生资助政策介绍》宣传手册。 记者 赵媛
医学定向生今起签订协议
昨天下午,省卫生厅召开2010年国家订单定向医学生协议签订工作专题会议,其中专门提到,假如逾期未签订协议视为自动舍弃。
今年国家首批下达我省计划350名,专业为临床医学,分别由新乡医学院、郑州大学、河南科技大学三所大学培养,属提前批次招录。 记者 吴婧
20多名学生缺考南开中学
99%的全国重点大学录取率,吸引了郑州2700多名考生报名争夺南开中学40个名额。然而,在昨天的南开中学测试现场,父母的选择好像更理智,有20多名学生缺考,还有父母明确表示只不过让孩子看一下题型,并不计划去南开中学上学。
“天津的高考考试录取率确实比河南高不少,但一个人让孩子一个人去外地上学,我还真不放心。”一位父母表示。也有父母表示,假如孩子考上了,会考虑让孩子去南开中学,毕竟那里的高升学率还是非常诱惑的。 记者 高冬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