判断专业的前景
1、兴趣喜好和自己特质。假如不尊重学生的兴趣和个性,他们学什么都会非常难。“由于进入高职后,不论是哪一个专业,将来就业机会都非常大,由于高职设置的专业都会相当贴近地区经济进步的需要。但无论进到哪一个专业,只有你学好了,才会比其他人具备更高的就业角逐能力。”
2、职业的稳定性。有一些专业所面对的企业、行业,或者职业职位,它有相对稳定性,在任何时候都是需要的。譬如会计类、文秘、烹饪类,在任何一个年代都必不可少。
3、产业的新兴与地区经济特征。通常来讲,与新兴产业相对应的职业职位,或者地区产业结构调整中新出现的行业,在高职的培养周期内就业前景会最好。现在,高新科技产业、新兴制造业都是产业进步急切需要的。特别对于一些喜欢革新、想面对新职业挑战的青年,应该是站在前沿的产业。
4、对产业、市场的适合超前把握。要理性地看待与剖析热点专业,要有超前意识。父母和学生在选择专业时要看重对当地区或更大范围经济进步和产业结构变化的剖析,选择能推进职业进步的专业。一般而言,新增专业的前景会比较看好,这类专业都是结合了社会需要和学校的办学优势,经过专家反复论证后新增的。但对于已经热过一段时间,就业状况出现饱和或无序苗头的专业,就要特别警惕。
5、学校为该专业提供的练习可能性。大学的学习技巧与高中不同,尤其是高职教育,更重视学生的实质动手能力与操作能力,因此在选择专业时要明确查看专业所在院校所能提供的专业练习的条件与机会。
判断学校含金量
1、毕业生水平。其中,就业情况是最能反映职业院校人才培养水平的指标。可能院校自己对这类指标的统计都未必到位,父母可以参看一些第三方调查机构发布的数据,比如“麦可思”在国内所做的各院校高职生薪资调查、排名推荐等资讯。
2、出身。高职院校的办学历史值得关注:有一批高职院校是从中专升格而来的,过去一批老中专,特别是国家重点中专的底子非常不错。这类中专转为高职后,它的职业培训力量还是非常强的。而有的民办的高职院校开办历史比较早,经验丰富,已经适应了市场经济的变化需要,在就业市场有非常高的口碑。
3、在校生规模。从教育经济学角度看,一个大学的最佳规模是低于1万人。规模太大,就业非常的麻烦。除此之外,高职不同于普通本科,对教学设施需要特别高,在校生规模太大就会致使设施紧缺,影响培养水平。但同时,假如学校规模过小,譬如只有一两千人,也有其他的问题存在,考生必须要慎重考虑。
4、评估情况。判断一所高职是不是合法,看它是不是通过了国家教育部“高职高专院校人才培养工作水平评估”尤为重要。这是国家对所有办学的高职院校都要进行的一次评价,从2005年到2010年陆续拓展,国内所有在册的学校都要评。没通过评估的,就进入“暂缓评估”序列,这起码说明该学校办学时间较短,硬件未必达标。
5、“双师型”教师所占的比率。高职院校教师队伍建设的目的是“双师型”,即专业课教师应拥有教师和工程师双重资质和能力。有的教师即便不是工程师,但也在企业干过,熟知工艺步骤、学会有关操作技术,也可纳入这个范畴。“双师型”教师在整个师资队伍中所占的比率越高,则说明职业教育的成熟度和水平越高。
值得注意的是,“双师型”教师现在还不是由专业机构评定,学校提供的指标可作为参考,但还需要结合其他状况加以判断。
6、校企合作、定岗实训与订单式培养等项目的数目。从这几种数目当中,总是可以看出该学校从专业设置到人才培养模式是不是足够适应市场的需要,是不是引起了行内业内的兴趣,关系到学生在校期间有没足够的培养动手能力的机会,从而推算出就业前景。
7、国家级、省级、教职委及教育行业内的精品课程数目,中外合作办学项目的数目。
需要注意的是,高职收费并未必比普通本科低。家庭经济困难的学生还应该注意这个学校能否提供奖学金及助学贷款。由于一些民办高职院校尚未得到银行提供的助学贷款服务。
在现在的大学生中,有近三分之一的人在读高职。高职,已渐渐丢掉以往“权宜之计”或者“无奈之举”的帽子,成为学生迈出职业生涯第一步的慎重选择。高职涉及的专业数以百计。怎么样从中找到比较适合我们的一个地方?应依据什么原因来判断和取舍?……在填报高职类院校志愿时,一些特有些规律应当引起看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