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家庭教育是最易出错的地方
大家的爸爸妈妈大多没受过专门练习。无论是小时候,还是长大恋爱成家,无论是在学校还是在社会,极少有人对大家说如何做爸爸妈妈。即便有人说过,或许会是如"棒头出孝子"、"不打不成才"等长期在日常流传的观念,而这类观念对不对则需要大家去深思。大家都了解,要想开车,尚需要到驾校学习三个月并经过严格的测试才能拿到执照,而要做人爸爸妈妈,"驾驶"着家庭之舟远航恐怕不是三个月能掌握的,何况连婚前检查都懒得做的现代人,根本没可能去进行三个月的专业培训,便糊里糊涂地做了爸爸妈妈,好像全然不考虑我们的语言、行为、教育会在孩子的身上留下哪种烙印。
不少爸爸妈妈常常忽视了我们的教育职责。因为社会常见关注的焦点是学校教育,爸爸妈妈更多的考虑也是学校教育,忽略了他们自己才是真的的教育基础,才是决定孩子命的重点。俗话说:三岁看老。孩童年代所受的教育影响着人的一生,儿童对世界的刚开始认识来自于爸爸妈妈,家庭教育的影响对人刻骨铭心。爸爸妈妈们惯有些父母定义在英文中其实是个贬义词,含有"父母制"、非民主的意思。而要孩子完成一件事需要有真的的理解、同意,才能去做好。对教育职责的漠视,教育理念的偏颇自然致使家庭教育易出错。
爸爸妈妈们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心理易使家庭教育偏离方向。爸爸妈妈与孩子间有天然的感情联系,尤其是母子一体,自然产生期待,把自己没达成的,没做成的都转而寄期望于孩子来完成,难免不切实质。一本《哈佛女生刘亦婷》卖了几百万册,正是爸爸妈妈们这种心理的反应。爸爸妈妈的过度关心,过度照顾剥夺了孩子成长的空间。《扬子晚报》的记者调查发现,目前的大学生不了解如何安排生活,其实,他们中的不少从小到大不要考虑什么事情,如何会有成长呢?走向另一个极端的过多限制、过多干预也会妨碍孩子潜能的释放。大家常常居高临下地待孩子,以"父母"自居:"你是我生的,我叫你听,你不听,找揍!"这样家庭教育缺失了"人格平等"(这可是《联合国儿童宪章》规定的根本精神),怎能使孩子健康成长?
2、没爸爸妈妈的成长,就没孩子的成长。
都说爸爸妈妈是孩子的榜样。一般出色孩子成长为出色人才的背后,总能找到温馨和谐家庭的影子;同样,一个人形成不完善的人格,也可以从其家庭中找到充满冲突和矛盾的原因。
爸爸妈妈们把孩子送到小学、中学时,总喜欢说:"老师,这孩子全交给你啦,拜托啦!"其潜台词是"与我"无关啦。其实,绝对不是这样就好的。撬动地球的手,就是推进摇篮的手。好的家庭总是随着着爸爸妈妈与孩子的一同成长;坏的家庭总是给孩子负面影响。有如此一个真实的故事可以印证。张家港×校一位初中二年级的孩子星期日晚在家复习迎考,他爸爸妈妈邀了几个朋友来家搓麻将,其响声搅扰了孩子,孩子无奈说:"11点多了,还打,我明天如何考试?"麻友们正在兴头上,对孩子的 话不予理睬。孩子生气了,就将电视打开,并把音量调大,弄得左邻右舍上门抗议,他爸爸妈妈感觉丢了面子,将他打了一顿。孩子连夜出走……朋友们常问我每周有多少时间与孩子在一块?我说因为工作忙,我与孩子相互交流并不不少,但只须孩子看到,我肯定是在看书,写作,无需讲话。身教远大于言教吗。爸爸妈妈有多少工夫在家念书,家里有多少书,培养出的孩子境界是不同的。
2004年,中国出版社协会做了一项调查:国内有45%的家庭无一本藏书,无一个书厨;韩国有96.8%的家庭平均有500本以上的藏书。没书香家庭,哪有书香校园,书香社会?爸爸妈妈不进步又怎指望孩子成龙、成凤!
学习型的家庭中,爸爸妈妈与孩子是一同成长,甚至相互影响的。他们总是有一些成功的影响方法,如亲子共读,亲子通信,讲述成长故事等。爸爸妈妈的成长和孩子的成长一样,是没止境的过程。爸爸妈妈的不断进步、不断学习,其影响是无形而深刻的。
3、品德重于学问,状况大于办法。
家庭教育非常重要的任务是建筑人格长城。可日常看人常常是一俊遮百丑。有了高分数,好成绩就被看作好孩子。事实上,影响终生进步的原因中,分数并非非常重要的,起着制约用途的是品德、品格,是做人的快乐,是受人们追崇、尊重,而不是常识学问。点点滴滴的影响,将会对人格的完善进步奠定厚实的基础。大家注意到不少爸爸妈妈过多关心学习,只须考出好成绩,什么需要都答应,什么愿望都满足,什么承诺都兑现。品德低下却不被关注,有的孩子撒谎,拿家东西或其他人东西,以自我为中心,不考虑其他人感受。如此的教育理念、方法让人忧虑。
我的孩子小时候也拿过家里东西,但大家让他了解犯这种错误遭到的处罚远远胜过考试学习常识的失败,让他了解了父亲、母亲不是非常重视分数,而非常看重品德,使他成为了一个谦和的人。行为习惯的培养也是非常重要的。我的孩子小时候整天丢三落四,今天买的尺子明天丢,到小学三年级骑车上学,钥匙也常丢,常要大家送。如何行!后来大家决定:钥匙再丢得自己跑回来拿备用钥匙。小学四年级还如此,他一个人把车扛回了家。那得花多少时间和精力呀!但换来的是钥匙再也不丢了。所以,爸爸妈妈们应充分看重品德习惯的培养教育。
生活毁灭人是悄无声息的,有如滴水穿石;同样,生活收获人也是悄无声息的。只有关注生活的细节和进程,只有成为生活的主人,才能被生活所收获。新教育实验有句口号:"状况大于办法,办法大于苦干。"现实状况恰好相反,是"苦干大于办法,办法大于状况"。事实上,人与人最大的差距是状况。有了状况就有了办法,有了状况就想做事,就大概成功。
前不久,复旦大学一位研究生跳楼自杀,他曾是某省的文科高考考试状元,应当说学习成绩是出类拔萃的,可又如何呢?爸爸妈妈白养了他,还不如考上大学留在身边的子女,对社会也没贡献可言。一位学者说过,哲学家与普通工人的差距远小于野狗与家犬的差距。哲人与工人的差距是分工导致的。一个单位里同工种的人其差距是状况导致的。有的人聪明,但他什么事都不干,怨天尤人,他就无所成。所以说,非常重要的是状况,是精神办法。凡能够帮助精神状况培养的,就要去做;凡无助的,就要少做或不做。
4、要把童年还给孩子
大伙常常感慨:目前的孩子没童年、没快乐。只须进了学校就没好日子。在入婴幼儿园前,爸爸妈妈们怀着很多梦想,让孩子弹琴、画画、唱歌、跳舞……一进学校,进了考试圈,不少爸爸妈妈就退出先前的游戏。当然学习更不是为了给孩子快乐,而是寄托了很多幻想。渐渐地,现实让他们梦破,到了初中,那些漂亮的幻想中的喜好便被斩尽杀绝。剩下的是"苦"。正如孩子们所说:"起得最早的是我,睡得最晚的是我,最苦的是我,最累的是我,是我,是我,还是我。"是的,天天早晨天没亮就匆匆赶在路上的是孩子,天天夜晚熄灯最晚的还是孩子(可能还有搓麻将的)。目前的孩子真比农民还苦啊!他们没享遭到应有些幸福!
幸福是一种体验,享受着教育的幸福,这是教育的一种境界。追问孩子幸福吗?答案是不。可孔子《论语学记》首篇就说:学而时习之,不亦乐乎!学习应当是开心的呀。为何不可以让孩子在游戏、活动、玩耍中学习呢?为何关在书房才叫学习呢?大家的爸爸妈妈,要看重孩子的心理快乐指数啊!不要让范进重现!
5、无限地相信孩子进步的潜力
赏识致使成功,抱怨致使失败。先让大家从男生、女生身上说起吧。大家给女生的玩具是布娃娃之类的,给男生的玩具常是各种模型、而且是活动型的。那里面含着大家期望女生温顺、文静,期望男生勇敢、活泼的意思。女生打架的结果会是挨训:目前就这么疯,将来如何解决呀?男生打架的结果是被赞赏:调皮的孩子聪明。孩子长大了,大家说:女生到了中学就不可以了,男生到了中学就好了。要了解谎话重复千遍成真理。女生遭到的暗示是"不可以",男生遭到的暗示是"行",这就使他们产生了不一样的状况,于是就如笔者在《享受幸福》中写的:"说你行,你就好,不可以也行;说你不可以,你就不可以,行也不可以。"假如你要孩子行,那就要珍惜孩子每一次的成长机会,赏析他们的成长,赏析他们的言行;假如你要孩子不可以,那就抱怨,指责他们吧。
孩子的潜力恒大于已经达成的所有。现代科学的研究早已证明,人的潜能是具大的。残疾人周舟不也成为非常棒的指挥吗?聋哑女生周婷成长为美国著名大学的高材生,正是其父周洪赏识教育的杰作。让大家无限地相信孩子进步的潜力吧!
6、让孩子有一样是我们的东西
爸爸妈妈在培养儿童智商的同时,切不可忽略非智商的培养,应该使年轻一代具备远大的目的、广泛的兴趣、热烈的情感、坚强的意志、独立的性格特点。
人最幸福的事是让他喜欢一件事情,就算是种花、养小动物,使空闲时间、精力有所寄托。每一个孩子,在家庭中、学校中都应使他有个兴趣喜好。什么最好?特点。目前分数最好,其它人都是失败者。其实,孩子学的太难了,有些是一辈子都用不上的常识,有哪些价值?教育应该让孩子有一样自己喜欢的东西,那他即便考不上大学,考不上名牌,也会有健康生活,幸福生活。不一样的孩子有不一样的价值。复旦那个自杀的研究生有哪些价值?不少出色人才,他们并没同意合法大学的教育。但他们在成长过程中,学到的诸如善良、勤勉远远超越大学的收成。每一个孩子可以有不一样的成长道路,让他喜欢一样,会干扰孩子一生的生活水平。一个人的精神生活是不是快乐,这非常重要。
7、让念书成为孩子的生活方法
念书,是孩子们净化灵魂,升华人格的一个尤为重要的渠道。对于孩子的成长而言,主要任务就是念书。但目前学生除去读教科书以外恰恰极少念书。但凡念书多的孩子,通常来讲,其视线势必开阔,其精神势必充实,其志向势必高远,其追求势必执著。一个人的精神进步史,就是这个人的念书史。
念书对于人的成长是非常重要的。世界上那些生命力旺盛的民族肯定是爱念书的民族,如犹太人。近代史上三个最伟大的人物均来自犹太民族:马克思以唯物辩证法改变了人类对社会的怎么看,爱因斯坦以相对论确立了崭新的宇宙观,弗洛伊德以精神剖析法叫人更准确地知道自己。全世界富有者中,40%是犹太人。诺贝尔奖获得者中最多的也是犹太族人。他们念书态度近乎宗教。孩子刚生下来,就用蜂蜜涂在书上,让孩子舔,意思是念书才能甜蜜。他们也绝不允许把书踩在脚下。他们每个人每年平均念书60本,中国人均只有5本。一个不念书的人是走不远的。是不是念书跟他是不是大学毕业没关系,书才是真的的大学,才是叫人精神成长的乐园。
宁静才能致远。念书的生活活未必富裕,但他可能是精神富翁。精神上的愉悦常常比物质来得要紧。
8、让日记随着孩子成长
写日记是个好习惯。通过写日记,可以让孩子对我们的学习、生活进行总结和深化考虑;可以训练他们察看生活的能力和驾驶语言的能力,提升他们的写作水平;可以让子女倾诉我们的情感,调节我们的情绪;可以培养他独立的个性和独立处置事情的能力;可以训练他的意志,开阔他的心胸,净化他的心灵。不只孩子写、老师写、爸爸妈妈也可以写,这方面成功的例子不少。有些甚至彻底改变了一个孩子,一位父母,一个学校的状况。由于要想写得精彩,就需要活得精彩,做得精彩。
一个常见的事实是,正由于爸爸妈妈感觉自己不是天才,所以,特别期望我们的孩子是天才。一个命题一定是正确的,只须爸爸妈妈们与孩子一块成长,尽管大家不是天才,但大家完全可以成为天才的爸爸妈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