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
当大家想要对孩子不耐烦时,先训练中止吧,就算只有1分钟,也要掌握判断孩子的需要,不要把那些行为当成对你的挑战,而是想想他需要什么帮助。
不少爸爸妈妈与孩子交流时,缺的不是爱,而是耐心。
台湾有如此一则公益视频:
节目组对几组家庭进行了一次真实的测试,看看大家语气不善时,是如何伤害到亲人的。
视频中,两个孩子打电话问父亲什么时间才能到拍摄现场,父亲根据节目组需要,假装由于忙,“心情不佳”地吼道:
“我在忙,你想做什么?”
“事情处置完就过去了啊!”
“不可以等一下吗!”
听到父亲不耐烦的回答,孩子们瞬间委屈爆发,泪如雨下。
如此的场景,在大家的日常并不少见。
目前的爸爸妈妈,生活重压常见都非常大,忙工作、忙家庭,在日复1日、枯燥乏味的日常,最易丢失的就是对孩子的耐心:
哄他睡觉前,他偏偏各种作;
送他上学,磨磨蹭蹭半天才能外出;
陪写作业更是鸡飞狗跳······
这类瞬间,都比较容易让大家歇斯底里,耐心日渐变成了一种稀缺品。
当你对孩子不耐烦时,可以想想下面三句话:
01
“不耐烦,是我不懂孩子”
互联网上流传着如此一个故事:
有个母亲带孩子去参加晚会,她感觉孩子必然会喜欢这个热闹的场所。
可是和她预料的完全相反,孩子在这里一点也开心不起来,甚至有点害怕,吵着要出去。
母亲不知道,平时最贪玩的孩子如何会排斥这个漂亮又热闹的地方呢?
她反复安慰孩子,可是孩子就是吵着要回家,坐在地上哭,连鞋子都弄掉了。
最后她也失去了耐心,对孩子吼起来,看着孩子耷拉着脑袋,叹了口气,蹲下来给他穿鞋。
在蹲下来的那一刻,她忽然理解了孩子。
她的眼前晃动着的全是大人的屁股和腿,哪儿有哪些美食、美景。
原来,站在孩子的角度,看到的是一个与成人完全不一样的世界。
这个故事带给我的触动非常大。
有时大家感觉孩子烦,完全是视角问题,没站在他们的角度看问题,没看到孩子的需要。
所以大家不懂孩子为何动不动就哭、不懂他为何在陌生的环境里必须要大人抱、不懂他为何忽然对某个东西执着起来.......
由于你不懂他,所以烦躁也来得特别快。
一位朋友有段时间由于疫情隔离,在家办公,这是他有了孩子之后,连续在家最长的一段时间。
每当他在电脑前工作时,6岁的儿子时不时就来找他,一会让他开电视,一会让他修玩具。
一次两次还好,时间久了,他就没了耐心,把儿子凶了一顿,顺便把他关在了门外,不理他在门外哭得伤心。
晚上的时候,老婆责备地说:
“你不了解你在家,儿子有多高兴。”
这句话让他愧疚万分。
他日渐了解,孩子反复、有意的打扰,其实只不过想引起他的注意,渴望他的爱与伴随。
在你面前不乖的孩子背后,其实藏着很多没被满足过的需要。
这个时候,最伤孩子的行为就是,推开他,语气里全是责怪。
所以,当大家想要对孩子不耐烦时,先训练中止吧,就算只有1分钟,也要掌握判断孩子的需要。
不要把那些行为当成对你的挑战,而是想想他需要什么帮助。
假如你能蹲下来从孩子的高度看他的问题,那些令你感到生气的行为都有了答案,你也会发现,这类难点都可以用爱、关注、照顾和理解来解决。
02
“不耐烦,是我一个人太累了”
相信大伙都有如此的体验:
一旦大家心情好,对孩子忍耐度也就上来了。
耐心和心情是成正有关的。
有时大家对孩子不耐烦,不是孩子太烦人,而是大人的情绪有了问题。
譬如孩子找你给他讲故事,你心里烦,就会不想理他:“走走走,别烦我,忙着呢。”
但假如放在平常,你反而会想:“孩子想念书,那是好事啊。”
当大人本身的消极情绪没办法排解,拖着疲惫的身躯回到家,看到磨人的孩子,比较容易就爆发。
作家菲利帕·佩里说:
“每一个人都是如此,大家需要先释放隐藏在心底的悲伤,才可以释放内心的爱。”
当你的没办法排解悲伤时,你释放的可能就是怒气。
正如有句话所说:“我不是脾气差,只不过太累了。”
你越累,对孩子就越容易失去控制。
不少爸爸妈妈都有过“吼完孩子就愧疚了”的时刻。
这种“愧疚”的产生,不止是心疼孩子,还有大家心里了解:“这不全是孩子的错,大家的反应过激了。”
换句话说,你的怒火不是真的证明孩子做错了什么,而是表明深藏在你心底的痛苦借此被唤醒了。
像这样的情况,最好的办法爸爸妈妈要学着照顾自己,你可能需要倾诉、需要帮助、需要休息,总之要想方法让自己高兴起来,给我们的重压找到出口。
只有如此,才会有更多的能量去照顾孩子,你就会变得耐心起来。
罗娜雷纳在《不吼不叫:怎么样平静地让孩子与爸爸妈妈合作》中写道:
“为人爸爸妈妈是一门需要即兴发挥的艺术,没肯定之规,总在变化当中。
只须你对孩子的管教是以他的身体和情感需要为中心,只须你可以时常关照你一个人的想法、情绪和呼吸,那样,再加稍许运势,你就能培养一个健康开心的孩子。”
爸爸妈妈不可能做到一直都对孩子和蔼可亲,毕竟没真的完全省心的孩子。
大家仅需做到准时知道,给自己一个缓冲时间,接纳、安抚好自己,再来包容孩子。
会发脾气是一种能力,大家都需要时间来训练。
03
“不耐烦,孩子不会恨我,但他会恨自己”
曾看过如此一则新闻:
一位父亲辅导孩子数学作业时,孩子居然反过来安抚他的情绪。
父亲在崩溃的边缘马上爆发,儿子可怜兮兮地看着他并“鼓励”道:
“父亲,你别吼我了。”
“宝贝会写,会写。”
“给父亲鼓掌......”
其实,这就是孩子在感觉到爸爸妈妈不耐烦时的真实表现,他们心里非常害怕,非常惶恐,甚至会小心翼翼地讨好爸爸妈妈。
神奇的是,爸爸妈妈这种不耐烦并不会招致孩子的恨,反而是孩子对自己产生怀疑:
“我让父母烦了。”
“一定是我不够好。”
“我不值得母亲的看重。”
由于孩子从爸爸妈妈的态度中感觉到的是深深的“被拒绝感”。
心理学家费尔贝恩说过:
孩子遭到爸爸妈妈不好的对待时,为了保持爸爸妈妈是好的这种意向,会倾向于觉得自己是不好的。
在一个情绪化的家庭里,孩子最早掌握的就是,谨小慎微、察言观色。
为了让父母高兴一点,有些孩子一直想尽方法“讨好”, 确认爸爸妈妈是否爱自己。
孩子需要去讨好我们的爸爸妈妈,是非常悲哀的事情,而这都来自于孩子对爸爸妈妈之爱的苛求。
孩子非常爱你,所以才想一直原谅你。
这个世界上,只有一个人对爸爸妈妈是无条件宽容的,那就是孩子。
他用尽全身的力气爱着爸爸妈妈,即便你不喜欢他,他也会爱你。
做爸爸妈妈的,不应该辜负这份宽容。
所以,当你心里对孩子产生那股无名之火时,必须要想想孩子对你的毫无保留的爱与依靠。
爱一直能叫人心变得柔软。
(图文来自互联网,侵权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