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广 热搜: 幼儿家庭教育  幼教  学习  注意力训练  育儿新知  智力开发  家长教育心得  教育  学习动力  家庭教育帮 

2021年上海松江区初二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考试试题

   日期:2025-07-21     来源:www.zxddup.com    浏览:644    
文章简介:第一学期初二语文期末考试试题 (满分100分,考试时间100分钟) 考生注意: 1.本试题共26题。 2.请将所有答案做在答卷纸的指定地方上,做在试题上一律不计分。

第一学期初二语文期末考试试题

(满分100分,考试时间100分钟)

考生注意:

1.本试题共26题。

2.请将所有答案做在答卷纸的指定地方上,做在试题上一律不计分。

 

1、文言文(28分)

(一)默写(10分)

1. 争渡,争渡,__________。   (《如梦令》)[来源:学科网ZXXK][来源:Zxxk.Com]

2. 我报路长嗟日暮,__________。   (《渔家傲》)

3. __________?烟波江上使人愁。   (《黄鹤楼》)

4. 夕日欲颓,__________。   (《答谢中书书》)

5. 陶渊明《饮酒(其五)》一诗中,表现诗人闲适淡泊,达到物我合一境界的句子是:

__________,__________。

 

(二)阅读下面的诗,完成第6—7题(4分)

春望

[唐]杜甫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烽火连3月,家书抵万金。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6.本诗的作者被尊称为“__________”,诗中运用夸张手法的三个字是“____________________”。(2分)

7.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2分)

A.首联写春季城内草木茂密幽深,整个城市充满着荒凉凄惨的环境。

B.颔联借花鸟写人的感觉,花为诗人伤心流泪,鸟为诗人心惊胆战。

C.颈联写出了诗人对老婆儿女等家人的强烈思念之情,情感真挚感人。

D.尾联中“搔更短”、“不胜簪”饱含了诗人伤时忧国、悲己思亲之情。

 

(三)阅读下文,完成第8—10题(7分)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①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胶鬲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孙叔敖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可以。

②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__________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来源:Z#xx#k.Com]

__________

孟子,战国时期的著名思想家,是__________家学派的代表人物之一。请写出他的一句名言(本文以外的):__________。(2分) 

翻译文中划线句,注意加点字。(3分)

入则没办法家拂士,出则无敌海外病人,国恒亡。

__________

10.下列对本文的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  (2分)

A.开头列举了六个事例,意在说明个人要成大器、担重任,需要经受磨炼。

B.第①段中的“故”字引出后文,表明从六个事例总结出带有常见性的结论。

C.第②段从正面论述经受磨炼的益处,论证了论点“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

D.第一列举六个实例,再依据实例讲道理,最后总结全文,总结中心论点。

 

(四)阅读下文,完成第11—13题(7分)

苏轼,字子瞻,眉州眉山人。生十年,父洵游学四方,母程氏亲授以书,闻古今成败,辄能语其要。程氏读东汉《范滂传》1,慨然太息,轼请曰:“__________”程氏曰:“汝能为滂,吾顾不可以为滂母邪?”

比冠,博通经史,属文日数千言②,好贾谊、陆贽书。既而读《庄子》,叹曰:“吾昔有见,口未能言,今见是书,得吾心矣。”

(选自《宋史•苏轼传》)

【注解】1范滂:东汉人,字盂博,少年时便怀澄清天下之志。②属文:写文章。

11.讲解下列句中加点的词。(2分)

(1)吾顾不可以为滂母邪   (    )     (2)比冠,博通经史   (    )

12.下列对文中划线句的翻译,正确的一项是(    )。   (2分)

A.假如我以后做范滂那样的人,妈妈或许会否定吗?

B.假如我以后做范滂那样的人,妈妈会不会允许呢?”

C.我假如替范滂做事情,妈妈是不是也会允许呢?

D.我假如替范滂做事情,妈妈是不是允许我去他那里?

13.从文中的“__________”四字可以看出,苏轼极其喜欢《庄子》这部经典。这两段文字让大家获悉苏轼是一个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人。(3分)

 

2、现代文(27分)

(一)阅读下文,完成第14—18题(13分)

苏州园林(节选)

叶圣陶

1设计者和匠师们因地制宜,自出心裁,修建成功的园林当然每个不同。可是苏州每个园林在不同之中有个一同点,好像设计者和匠师们一致追求的是:务必使游览者无论站在什么点上,眼前一直一幅完美的图画。为了达到这个目的,他们讲究亭台轩榭的布局,讲究假山池沼的配合,讲究花草树木的映衬,讲究近景远景的层次。总之,所有都要为构成完美的图画而存在,决不容许有欠美伤美的败笔。他们唯愿游览者得到“如在画图中”的美感,而他们的成绩达成了他们的愿望,游览者来到园里,没一个不心里想着口头说着“如在画图中”的。

2__________东边有了一个亭子或者一道回廊,西边决不会来一个同样的亭子或者一道同样的回廊。这是为何?我想,用图画来比方,对称的建筑是图案画,不是美术画,而园林是美术画,美术画需要自然之趣,是不讲究对称的。

3苏州园林里都有假山和池沼。假山的堆叠,可以说是一项艺术而不止是技术。或者是重峦叠嶂,或者是几座小山配合着竹子花木,全在乎设计者和匠师们生平多阅历,胸中有丘壑,才能使游览者攀登的时候忘却苏州城市,只感觉身在山间。至于池沼,大多引用活水。有的园林池沼宽敞,就把池沼作为全园的中心,其他景物配合着布置。水面倘若成河道模样,总是安排桥梁。倘若安排两座以上的桥梁,那就一座一个样,决不雷同。池沼或河道的边沿极少砌齐整的石岸,一直高低屈曲任其自然。还在那儿布置几块玲珑的石头,或者种些花草:这也是为了获得从每个角度看都成一幅画的成效。池沼里养着金鱼或各色鲤鱼,夏秋天节荷花或睡莲开放,游览者看“鱼戏莲叶间”,又是入画的一景。

4苏州园林栽种和修剪树木也着眼在画意。高树与低树俯仰生姿。落叶树与常绿树相间,花时不一样的多种花树相间,这就一年四季不感到寂寞。没修剪得像宝塔那样的松柏,没阅兵式似的道旁树:由于依据中国画的审美看法看,这是不足取的。有几个园里有古老的藤萝,盘曲lín xún的枝干就是一幅好画。开花的时候满眼的珠光宝气,使游览者感到无限的繁华和欢悦,可是没法讲出。

5游览苏州园林势必会注意到花墙和廊子。有墙壁隔着,有廊子界着,层次多了,景致就见得深了。可是墙壁上有砖砌的各式镂空图案,廊子大多是两边无所依傍的,实质是隔而不隔,界而未界,因而更增加了景致的深度。有几个园林还在适合的地方装上一面大镜子,层次就更多了,几乎可以说把整个园林涨了一倍。

6游览者势必也不会忽视另外一点,就是苏州园林在每个角落都注意图画美。阶砌旁边栽几丛书带草。墙上蔓延着爬山虎或者蔷薇木香。假如开窗正对着白色墙壁,太单调了,给补上几竿竹子或几棵芭蕉。诸这样类,无非要游览者即便就极小范围的局部看,也能得到美的享受。

……

14.依据拼音写汉字。(2分)

lín xún(            )

15.在作者笔下,苏州园林的特征是__________。(2分)

16.第2段划线句运用了__________的说明办法,其用途是__________。(3分)

17.下列对第3段内容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2分)

A.苏州园林的假山使人身临其境,是由于设计者和匠师们构思巧妙。

B.苏州园林的池沼大多用活水,是由于池沼养着金鱼或各色鲤鱼。[来源:学科网]

C.本段主要介绍设计者和匠师们建造苏州园林假山和池沼的过程。

D.苏州园林水面倘若成河道模样,就会安排桥梁,并且决不雷同。

18.本文第5段与第6段不可以互换地方,理由是:(4分)

__________

 

(二)阅读下文,完成第19—23题(14分)

心远地自偏

①喧闹的菜市场中,充斥于耳的是菜贩的叫卖声、家禽的啼叫声,挤挤蹭蹭的是人来人往运送菜蔬的商贩、挎着菜篮且走且看的主妇们……__________

②看他一张黝黑的面庞,一副结实的肩膀,一双粗糙的大手,就了解他是地地道道的农民。如果是硬要找出他的独一无二之处,便是他那身整洁的衣裳——为他增添了几分念书人的气息。他专注地盯着膝上的书,有如圣徒阅读《圣经》,双唇翕动,似在默诵。我俯身看了看书名:嗬!《陶渊明集》?你一位菜农,不看致富指南,不看通俗小说,居然看古诗文?是精神出了问题,还是在虚伪扮酷?

③一连几天,我的脑海里不断地浮现出他在菜摊前埋头念书的情景,每次心底都会生出几分嘲笑,给他贴上“虚伪”的标签。

④直到大家又一次相遇——

⑤那天,我散步经过公园的广场。广场上一片喧闹,广场舞的常客在挥霍着他们剩余的精力。这个时候,我在广场边看到了一个非常不协调的身影:他一手拎着一只水桶,一手提着拖把,正走向广场一角的一小块空地——巧了,原来又是那个“虚伪”的人!他又要做什么?

⑥我非常不错奇,只见他放手沉重的水桶,沾湿了拖把,水淋淋地拎出,地上留下了一摊水渍。我走上前,只见他单手握住拖把,娴熟地挥动起来,拖把在地面上嗖嗖游走,干热的地面上留下了一行龙飞凤舞的水痕。只见“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几行大字,个个遒劲有力,恢宏大方。____________________

⑦回到家,我依旧心理难平。我愧疚地收起了那枚“虚伪”的标签,找出一份我珍藏已久的西安碑林拓本,筹备明天送给他——即使是表达我的歉意与敬意。

⑧第二天,我去了菜市场。菜场一如往日地喧闹,他也一如往日,自顾自地默读着。旁边的摊主有玩手机的,有拉家常的,有东张西望的……他则如一泓清泉,静静地流淌在山林深处。难得能有如此一个人,在充斥着利益与欲望的世间,坚守着心中的一份宁静。我恭敬地把拓本递给他,他一脸憨笑,犹如春日的暖阳,明媚了整个世界……

⑨他执意要回赠我些什么,邀我到他的出租屋。路上他告诉我,他是个孤儿,在郊区租了块地,种菜卖菜保持生计,而念书写字给了他别样的生活。他住的屋子,只有一张床、一套桌椅,墙上贴满了他的书法作品,床头堆满了书本和字帖。屋角处堆放着一堆奖牌、奖杯和获奖证书。屋外,车水马龙;屋内,墨香四溢。只见他铺纸研墨,屏气凝神,提笔蘸墨,在洁白的宣纸上行云流水般写下:“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他憨笑着说:“送给你!”

⑩我恍然,种菜卖菜,为的是存活;念书练字,才是真的的生活。古典诗文和笔墨纸砚滋养了他的性情,给了他“心远地自偏”的定力。

 

19.本文记叙了年轻菜农的三件事,请简要概括。(3分)

(1)____________________

(3)__________

20.简要剖析第①段划线句在文中有哪些用途。(3分)

__________

第⑥段划线处运用了________的修辞办法,其表达成效是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3分)

22.下列对本文的剖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2分)

A.从第⑦段文字可看出,“我”是一个了解自省的人。

B.写“我”对年轻菜农态度变化,突出他的可贵品质。

C.写年轻菜农身边众人的表现,突出他们内心的浮躁。

D.第9段的各种描写,正可谓“陋室不陋,惟他德馨”。

23.简要剖析本文标题“心远地自偏”在文中的妙处。(3分)

__________

 

3、综合运用(5分)

24.小明是一位热爱阅读的同学,以下是他摘录的两段文字,请读后完成下列题目。(2分

【语段甲】

我捉了几只木匠蜂,把它们分别装在瓶子里。又挑了一只又大又凶猛并且饿得正慌的狼蛛,我把瓶口罩在那只穷凶极恶的狼蛛的洞口上,那木匠蜂在玻璃囚室里发出激烈的嗡嗡声,仿佛了解死期临头似的。狼蛛被惊动了从洞里爬了出来,半个身子探出洞外,它看着眼前的景象,不敢贸然行动,只不过静静地等候着。我也耐心地等候着。一刻钟过去了,半个小时过去了,啥事都没发生,狼蛛居然又若无其事地回到洞里去了。

【语段乙】

我十三岁时,终于离开了小学堂,开始整天在地里帮长工干活,白天做—个全劳力的活,晚上替爸爸记帐。尽管如此,我还是继续念书,如饥如渴地阅读但凡我可以找到的所有书本,经书除外。这教我爸爸非常生气,他期望我熟读经书,特别是在一次打官司时,因为他们在法庭上非常适合地引经据典,使他败诉之后,更是如此了。我常常在深夜里把我屋子的窗户遮起,好使爸爸看不见灯光。就如此我读了一本叫做《盛世危言》的书,这本书我很喜欢。

(1)语段甲摘自法布尔所著《__________》。

(2)语段乙摘自《红星照耀中国》,其中的“我”是__________(人名)。

25.小明的同桌小军平常极少阅念书籍,小明想把以上两本书推荐给小军,假如你是小明,你会怎么样推荐呢?请任选其中一本书,从作者、主题、情节、人物等方面为小军做推荐。(至少写三个推荐理由,不能运用语段甲和语段乙中的内容。)(3分)

我要推荐《__________》,理由如下:

____________________;

(2)__________;

(3)__________。

 

4、写作(40分)

26.题目:我的阅读之旅

需要:⑴回忆自己阅念书籍的历程,写一篇600字左右的作文;

⑵不要透露个人有关信息;

⑶不能抄袭。

 

 

 

 

 

 

 

 

 

 

 

 

 

 

 

 

 

 

 

 

 

 
打赏
 
更多>热门阅读

推荐图文
今日推荐
点击排行
网站首页  |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使用协议  |  版权隐私  |  网站地图  |  排名推广  |  广告服务  |  积分换礼  |  网站留言  |  RSS订阅  |  违规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