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些天,朋友圈被“60岁的杨紫琼获奥斯卡”的热搜刷屏,大家看到了一位演员的成功,但这背后,一位“妈妈”窒息的爱更叫人深思。
在收获杨紫琼的这部电影中,她饰演的妈妈一事无成,却想让女儿成为“完美的人”。
她嫌弃女儿长得太胖,就要女儿减肥;她排斥女儿的朋友,就会阻止她们交往。
这种以爱之名的控制,让母女相爱相杀。
她在变成石头后把女儿逼下悬崖,而女儿也会在不一样的宇宙追杀她。空间变换后的相遇,也没办法改变亲子之间的水火不容。
影片中,女儿对她这般痛斥:“我太累了,我不想再受伤了,不如大家分道扬镳,请你放下吧!”虐心的情节,有妈妈的“爱”,也有女儿的“恨”。
不少爸爸妈妈也由此意识到:那些自己眼中的“为你好”,未必会让孩子在“安排”下成长,但会让他们失去原来的童真与快乐。
在亲子关系中,用力的爱就像“慢性毒药”,日渐拖垮孩子的生活;不再以爱之名困住孩子,才是他们一生的幸运。
01
被爸爸妈妈太用力爱着的孩子,非常痛苦
有句话说:“被压抑的孩子,只可以用伤痕表达愤怒。”
真实的需要不被看见,被动地同意就成了痛苦。
之前看到一位同意心理治疗的网友推荐的故事,便是这样。
她是家境优渥的独生女,理应感到幸福。
可她却越长大,越抑郁,直至出现自残行为。而这所有,都来自于她有一个用力爱她的母亲。打小开始,母亲会把最好的东西给她,容不能她拒绝。
母亲有一个音乐梦,但没达成,就会把期望放在她身上。
后来她产生抗拒情绪,母亲就会在饭点,按时播放表演视频,在夸赞其他女生高雅的同时,数落她没淑女的样子。每当这个时候,母亲还会在羡慕后,用眼泪让她感到内疚。她不能不妥协,同意课余时间全被练琴占据的安排。而诸这样类的事,在她的日常不尽其数。
譬如,母亲会买裙子强迫她穿上,买了食物需要她需要爱吃。
后由来为这种沉重的爱,不会社交的她被同学孤立。
一次放假回家后,她割腕未遂,母亲发现后,哭着对她说:“我含辛茹苦把你养这么大,为你的将来操碎了心,你到底还有哪儿不认可?”
她就此告诉自己:再痛苦也得活着,由于母亲会崩溃。
孩子的妥协,一直都不是爸爸妈妈的成功,而是亲子博弈的开始。
心理学上的禁果效应指出:越是禁止的东西,大家越是好奇;越是得不到的东西,就越想得到。
当孩子在爸爸妈妈的强压下,被禁止不可以做一些事时,反倒会助长他们想要探索的意愿。这样一来,孩子想要逃离掌控,爸爸妈妈却用线拉拽,只能让幼小的心灵遭受创伤。
爱要张弛有度,才能生出温度。
02
每一句欲言又止的“父母”,都是孩子在求救
之前在网上看到一组关于抑郁症的数据,结果显示:在抑郁症病人人群中,有30%是未成年人, 在校学生就占据了总数的50%。
基数庞大,但在日常并不足以引起看重。特别是不少爸爸妈妈会感觉,孩子患上“心想法冒”,就是“玻璃心”、“矫情”。可他们忘了,身心均未成熟的孩子,在误解和偏见中更显煎熬。
每一句欲言又止的“父母”,都是他们在向爸爸妈妈求救。
你还记得之前知乎上一位爸爸的“泣血”日记吗?叫人看了一阵痛心。
16岁的儿子,患上抑郁症后选择离开这个世界,当这位爸爸收到短信时,孩子的生活已经戛然而止。
日记中写道:
16年前,他满心喜悦地迎接孩子的到来。首次给孩子冲奶粉、换尿不湿,手机里的照片,从回忆变成了伤痕。
而孩子参加跆拳道的晋级证书,英语比赛的奖状,奥赛的得奖证书,也从荣誉变成了想念。
他对儿子的出色引以为傲,但却忽视了孩子脸上消失的笑容。
孩子哭了,他们只感觉是小题大做;儿子把手臂划得伤痕累累,被诊断为抑郁症,他们也没放在心上。
告别的那晚,孩子在用餐时还对妈妈说:“你是一个笨母亲。”当夫妻两人想改好时,孩子又笑着说“晚了”。
可惜的是他们没听懂,回复的短信儿子也没机会再看。
有一句话说:“爱得好,不如爱得对。”
诚然,没哪个不喜欢我们的孩子,但方法用错了,就成了伤害。
孩子的世界,本就纯粹,从出生到上学,都在爸爸妈妈的注目下成长。
他们依靠爸爸妈妈,所以会在受伤时寻求帮助。
这个时候,一句“不要怕”就是安慰,一句“有我在”就能治愈。
为人爸爸妈妈,听见孩子“求救”的声音,才能给他们最大的勇气。
03
最好的家庭教育,是携带“松弛感”爱孩子
爸爸妈妈给孩子最好的爱,到底是什么?
关于这个问题,我在电影《叫我1、》中找到了答案。
主人公布莱德因患有妥瑞氏症,总会不受控地发出奇怪的声音。因此,他受尽同学嘲笑,不被老师理解,永远都是人群中被“遗忘”的存在。
但比起外人的冷眼,家人的“不信赖”要伤布莱德更深。
爸爸每次带他出去,一直会感觉他发出的声音,是在故意捣乱。
他讲解自己也没办法控制,爸爸只感觉失望。
后来得知他是患病致使如此,爸爸更是不相信他会成为一名教师,只想安排他进厂做维修工。
难道,和别的孩子不同,生活也要被包办吗?假如说爸爸的做法让布莱德心寒,那妈妈的支持则是他战胜苦难的一道光。
妈妈会对给他妄下结论的人说“不”,也会在浩如烟海的医学书中寻求病因,亦或是为了治好儿子东奔西走。
这份母爱,让受伤的孩子拥有了一生的勇气。
她对布莱德说:“我不会舍弃你的,我也不会叫你舍弃自己。”而布莱德成年后,也携带这份乐观成了一名出色的老师。
后来,遇见我们的女友,担忧病症会伤害爱人,打起了退堂鼓,也是妈妈点醒他:“她告诉我,你能让她快乐,或许是你不想受伤。”
布莱德的自卑,来源于他的不同。但好在他拥有一个爱他的妈妈,给他情感支持。
让他能做着喜欢的工作,也有勇气去爱可以相伴余生的人。
最好的家庭教育,并不是是让孩子根据爸爸妈妈的规划去成长,而是让他们做自己。
假如布莱德的母亲,没给他情感支持,我想他的生活会就此黯淡。
日常,大家常说“做事要有松弛感”,进退有度。
事实上,在亲子教育中,亦是这样。
愈加多的孩子被过早“安排”,补不完的课,上不完的兴趣班,以至于他们对上学都极为排斥。
这不是爸爸妈妈想看到的,却是爸爸妈妈一手导致的局面。
有一个孩子曾告诉我:“每次都考年级第一,但就是开心不起来。
由于打上学起,全是刷题,朋友也没几个。”你看,在孩子的心里:出色未必等于快乐。他们想要的,可能就是一次去游乐园的机会,亦或是爸爸妈妈对自己多一份理解。
因此,让教育也变得有“弹性”,携带松弛感爱孩子,可能更能让他们获得快乐。
看到过如此一句话:“孩子与父母的关系,是孩子一生转变的重点。”大多爸爸妈妈都在用爱托举孩子的将来,但却忘了问他们“想不想要”。
有的爱,以控制为目的,就成了枷锁;有的关心,少了理解与了解,就是伤害。在亲子关系中,这都是不对的表达。
为人爸爸妈妈,了解倾听孩子的想法,远比付出所有要要紧。掌握给孩子“松绑”,才是他们一生的幸运。
与天下爸爸妈妈共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