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0分钟有多长时间?孩子真的不了解
5岁的阳阳和母亲近期都有点小烦恼。
周日是舅舅过生日,阳阳要去机构补习英语,5点下课。他和母亲约定5点半在楼下停车点碰面,可直到6点才姗姗来迟。
母亲一问,阳阳居然一直在和同学玩五子棋,于是立刻责备他贪玩不守时。
阳阳有点委屈:「迟到确实不对,可我不是贪玩,我真的不了解半小时过得这么快。」
听到孩子辩解,母亲火气更大:「明明就是贪玩,还狡辩!」
母子大战一触即
如此的场景,或许每一个母亲都很熟悉。
公园的儿童游乐区,说好再玩十分钟的孩子,时间到了却拉着秋千死活不放下。
约定的时间到了,孩子嘴里虽然回话着你的提醒,却一点没放手玩具的意思。
一天有24小时,一小时60分钟。可一个小时到底有多长,10分钟大家能做多少事?不少孩子真的没定义。
有时,孩子的拖延行为并不是他贪玩,而是他们真的不可以准确估算时间长短。
心理学家们曾将6-14岁的儿童分组进行时长估计实验,结果表明:
6-7岁的儿童对短期的估计不够准确,多变且不稳定;8-14岁的孩子对短期的估计比较准确,时间观念已渐趋稳定。
而对半小时以上的长时距估算,遭到情绪、任务等原因的影响,成年人都很难做到,何况是时间知觉处于进步初期的孩子。
定时器可以让很难估算的时间距离变得可控,能在时段结束时用声音的方法提示孩子,是培养孩子培养好时间观念的第一招。
不论是画画玩玩具,还是写作业看绘本,每一个活动开始之前,大家都可以与孩子约好活动时长,设定好定时器并告诉孩子,当定时器发出声响时,大家就要停下正在做的事情,由于时间已经到了。
假如孩子已经会看钟表,大家可以用闹钟取代定时器,指针和刻度变化还能从视觉上刺激孩子。
特别应该注意的是,在约定好的时间段内,大家都要管住自己唠叨的嘴、急切的心,让孩子成为这一时间段的真的管理者。如此的方法可以降低拖沓,还能让孩子掌握遵守约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