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复旦投毒事件余波未平,这几天关于室友、同学因一点琐事争执到动刀子的新闻不时听闻。
譬如前天,陕西富县某初中课间休息时,又发生一块让人唏嘘的案件:仅因同学之间打闹玩耍时的小摩擦,一名姓卢的初中三年级学生掏出小折叠刀割向一名姓马的同学脖子,致其经抢救无效死亡。
难道,同学、室友之间的关系真已紧张至此?又是什么,致使类似的极端事件屡屡发生?
日前,本报与浙江工商大学[微博]统计调查掌握合作,针对杭州下沙大学生圈,调查他们的同学关系问题。
调查发现,虽然65%的学生承认,“与室友发生过矛盾”。但矛盾,并未影响室友关系。71%的学生,将室友定位为“关系亲密的好友”。
关系调查
近七成学生承认室友间有过矛盾
“你与室友间是不是有过矛盾?”对此,65%的人觉得“有”。而其中,大多数为女孩。男孩,看上去更为粗线条,并不在乎一些事。
那样,这类让女孩特别在乎的事,到底是什么呢?
生活习惯不同,成为最主要的矛盾起因。室友不重视卫生、思想观念冲突,紧随其后,成为另两个重要原因。
其实,这类缘由的背后,均是“性格”与“个性”在“作祟”。
而“因学习、奖学金或学生工作方面等角逐”是什么原因,却占比最少,只有3%。如此的小概率,一般发生在成绩相当的“好生”住在同一寝室。
在统计中,还跳出一个颇意料之外的答案:盗窃偷盗行为引起的矛盾,占比达23%。“有个室友,有两张电话卡,其中一张联通的电话卡,不太用,一般放在抽屉里。有次用的时候,发现里面的钱用完了。而之前,还剩下近50元。后来,另一名室友承认,这张卡她趁人不在时曾偷偷拿出来用。她的家在省外,打长途非常贵。那天,她就拿了我室友的电话卡打了一个长途。”浙江财经大学东方学院一名女孩说。
专家点评:
“矛盾,多与个性有关。”在采访中,专家们都如此总结。而敏锐、多疑、不自信的个性,更易感觉存在矛盾。同时,他们又渴望好的人际关系。
“大学室友的寝室矛盾,呈现阶段性。”浙江工商大学心理健康中心的一位老师表示。大一刚入学,“彼此之间并不熟知,没矛盾。”进入大一下学期,“矛盾高发期,问题日渐出来。”大二,“慢慢摸熟了脾性,找到解决方法,人际关系不再成为主要问题。”
遇见困境时,八成同掌握向室友求助
矛盾,一直难免。好在,这类矛盾,并未损伤室友间的关系。
在调查中,71%的人将室友定位为“关系亲密的好友”,79%的人“会在遇见困境时,向室友求助”。
对寝室总体关系的描述,53%的人觉得,“十分融洽,室友之间几乎无话不谈”;41%的人觉得,“基本融洽,基本没大矛盾。”
小静的大学远在家乡的千里以外,生病发烧,爸爸妈妈没办法照顾。“好在,有室友。”她说。有一年初夏,小静的肠胃炎反复发作,上吐下泻,全身无力。室友,陪她看病输液、送饭跑腿。“如此的闺蜜,是一辈子的好朋友。”她说。
专家点评:
“矛盾难免,母女之间也会有矛盾。不过,通常情况下,矛盾都可处置,并不会产生大问题。”侯公林表示。
去浙江工商大学心理健康中心做咨询的学生中,因寝室关系引起的问题,也不多。
“极端案例,只不过小概率事件,大伙用不着如临大敌。”侯公林说。
不过,对于调查中显示的同学关系亲密,他并不同意,“同学关系并不像表面那样好。”为何?“就业、学习角逐等大重压之下,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并不深入,大伙愈加独立,没时间去知道彼此。”他说。如此的状况,“以后会永远持续。“
缘由剖析
生活习惯引起的矛盾,占49%
“其实,能有哪些大矛盾呢?无非都是些生活矛盾。”浙江工商大学一名女孩说。可小问题反复出现,还是挺让人抓狂。
“总在你睡觉的时候,无所顾忌地吹头发。你能忍受吗?”这名女孩反问道。还有,晚起与早起的不协调。譬如还在美梦中,忽然一阵霹雳啪拉的声响,吵得人烦躁。可早起那人,却感觉自己已经轻手轻脚,你还这么挑剔。
浙江理工大学一名女孩还遇见了特别勤劳的室友:总在6点起来打扫寝室卫生,多年培养的习惯,一时难改。“她是好意,大家不好意思说,可却实实在在影响了大家休息。”
后来,她和其他室友想了一个方法。当晚,三人一块打扫卫生,干净得不留死角。当那位室友回来时,“大家就跟她说,卫生已经打扫干净,她明天不需要辛苦打扫。将来,大伙一块晚上打扫,她早起可以去晨跑,训练身体。”
专家点评:
“生活习惯的不同,长年积累,会走极端。而信仰的不同,倒不会走极端。”浙江理工大学心理系教授侯公林觉得。
在他看来,还有一个致使走极端是什么原因,“挫折感产生的嫉妒。”
杭州第七医院精神科副主任医师唐光政遇见的案例中,室友问题所致是什么原因,并不是大问题,“都是生活行为、不讲卫生等小问题。”不过,他也觉得,“假如长期积累,得不到好的解决,会激化矛盾。”
这个时候,室友的坏关系还会干扰学业、生活等其他关系。甚至,有学生会恐惧上学。
思想观念冲突,占35%
浙江工业大学的大三女孩小敏,还记得不久前一次的寝室争吵,可声音到底从哪儿来,她到今天不知。
“那天,已经熄灯了,11点过后。忽然之间,很响的吵声,从楼道里传过来。吵声响得可以听清每个字。争吵是什么原因,挺让人意料之外,只是由于两人对时政问题的看法不同。她们各持己见,哪个也不让哪个,而且言辞里已经带了怒气。奇怪的是,根本没劝架的声音。”
如此的争吵,还算高档。不少观念冲突的争吵,在浙江工商大学的小佳看来,“挺无聊。”譬如,“本来是件八卦事,大伙在聊明星,可有人非得想说服别的人,这个明星比另一个明星更好,一下子,氛围变得紧张。”
不过,更多时候,小组合作课题是思想观念碰撞的高发地带。“主题、分工、结果,反正每个环节,都会由于分歧而吵架生气。”小敏说。
专家点评:
“寝室关系处不好的学生,大多自己的家庭关系也不好。”浙工商心理健康中心的老师说。除此之外,个人的成长历程,也会干扰寝室关系的处置。
而独生子女的成长环境,“会使孩子缺少同理心。”唐光政说。
问题深思
应试教育中,大家忽略了什么
学生事件中,无论极端的致死案例,还是碰到困惑求助心理健康咨询,都非一下子的突变。而是,长年的积累打上了难解的结。
这个结,是多少的心理疾病甚至心理问题。譬如,抑郁症,“一直心情不好,同掌握感觉很难理解,这个人如何这么奇怪,总是死气沉沉的样子。”浙工商大学心理健康中心老师说。还譬如,偏执型,“与人格格不入,很难相处。”
近期,这位老师遇见的两个学生案例,问题就出在学生自己上。一般,如此的学生“被其他所有室友孤立”,日渐地,“致使恶性循环”。幸而,学生已意识到问题所在,求助咨询。
但,在孤立他们时,“是不是有想过去理解他?”唐光政问道。每一个人都期望有归属感,都期望被认同。“为何大家只不过一味地贴上‘怪’的标签,对他采取拒绝的态度?”他说。
那样,为何在这长期之中,都无人去解结?大家,到底忽略了什么?
“成长中,有一项要紧能力的培养被忽略,就是如何与人相处与合作。”唐光政说。“了解怎么样相处,才会去感知他们的感受。了解怎么样合作,才会了解怎么样形成一同的凝聚力。”
尽管近年,已有大学开设有关课程。但这类,还远远不够。如此的交往认知,还应该培养得更早。可是,“注意力的重点,却放在了应试与学业之上。”浙工商大学的心理健康中心老师表示。
责任,还在家庭。“好的家庭教育,怎么样培养健康人格的教养方法,其实,比学业教育更要紧。”她觉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