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母亲给了孩子善良、敏锐、细腻、温顺之后,诸如勇敢、诸如坚强、诸如理智、诸如达观……这类特质,孩子们一般可以在和父亲的交流和相处中学到,所以,父亲在孩子的教育中,重视对孩子这类特质的培养是毋庸置疑的。
现代人面临的存活重压愈加大,而反之,孩子的心理承受能力却愈加脆弱,父母开始忧虑如此下去怎么样是好?
其实孩子的心理疾病应该从小抓起,在中国的家庭里妈妈一直担任着6岁以下儿童的主要养育责任,而在婴幼儿园和小学,甚至初中的教师队伍也以女人为主。女人天生的敏锐与脆弱有时会给孩子的心理肯定的负面影响,这就需要父亲们来尽力弥补了。培养孩子性格中阳刚的部分,是父亲们光荣的职责。
1、 培养孩子快乐起来的能力
科学研究表明,生活生来就有各种不一样的风韵,但这并不说明孩子天生就有乐观与悲观之分。快乐,其实是一种能力,需要后天的培养。
女性一般都比男性敏锐,而敏锐则容易受伤,其次女性还容易钻牛角尖,喜欢与人攀比,这类都是她们不如男性满足开心的缘由。所以在孩子快乐能力的培养方面爸爸的责任比妈妈更重大。
或许有人感觉对孩子而言知不足才能有所进取,可在有的时候太多的不满足便会让快乐来得不那样简单。爸爸应该让孩子了解他有什么不如其他人的地方,更应该让他能轻松地找到自己强过别人之处;爸爸要培养孩子在逆境中快乐起来的能力,能从内心深处把失败与挫折视为生活的一种财富,而不只停留于认识的表层;爸爸应该尽力克服自己与家人的虚荣心,让孩子沿着正常的轨道生活,由于在现代社会,一个有归属感的人很容易感觉快乐……
2、 有针对性的重压练习
不要太过心疼孩子,尤其是对那些生性比较胆小、怯懦的孩子,爸爸有必要给予他肯定的重压。
譬如有些孩子在儿童乐园里根本就没敢玩的东西,他不敢玩滑梯、不敢骑小车、不敢坐飞机,常常只不过拉着大人的手默默地坐在旁边看别的孩子玩,脸上倒也满是幸福的模样。这种时候妈妈会感觉没什么大不了的,她甚至满足地告诉自己“胆小也不纯粹是件坏事,至少这种孩子很容易管教,不会闯祸。”
可爸爸就千万不可以如此了,在这种时候他就要饰演“恶人”的角色,一点点用利诱、用威逼、用各种方法迫使孩子挑战我们的心理极限。当然,父亲们不可以操之过急,要按部就班一步步来。如此一来孩子困难反感,二来他可以从容地感觉到成功的喜悦,并以此来抵消恐惧的心理。
3、一直用科学的看法给孩子讲解事物
在童话里小老虎或许会和菜鸟兔做好朋友,小花猫也可以与老鼠一块快乐地玩耍,天上打雷下雨则是雷公雷母在吵架,……可在现实日常孩子又被告知所有都不是如此。不要说小孩子了,有时连母亲都会感觉迷惑,“为何要把童话编成这个样子啊,搞得我都分不清什么是对的什么是错的!”还有的时候母亲为了管教便捷,平白地拿出大灰狼、大老虎来恐吓孩子,或是怎么说“不听说就让警察叔叔把你抓走!”于是孩子自然而然地对黑暗、对动物、甚至对警察生出了没来由地恐惧,而这种恐惧可能影响孩子的一生。
这种时候又要当父亲的出马了。或许,父亲、母亲可以来个约法三章,母亲负责讲故事,父亲则应该一直以科学的看法来解释所有,并且了解无误地告诉孩子这个才是事实。科学,是战胜心理障碍最好的秘籍。
4、不让情绪化影响孩子
女人由于生理周期及心理特点的影响,情绪常常会大起大落,波动非常大。在这样的情况下,她对孩子的管理尺度也会有非常大的弹性。心情好的时候孩子把房屋拆了也没关系;而心情不好时,孩子玩水弄湿了地板都变得忍无可忍。相对而言男士就比较理智客观,受情绪的影响比较小。所以在对待孩子的问题上,特别是处置孩子与妈妈矛盾上,爸爸应该持公正的态度,力争做到不偏不倚。
除去尽可能不让孩子遭到成人情绪变化的影响以外,爸爸还要教孩子怎么样控制我们的情绪,怎么样不让情绪过多地影响我们的行为与心情。譬如在孩子发脾气的时候冷处置,无论他痛哭流泪还是摔打玩具,都置之不理,并阻止家其它人去哄、去劝;譬如在孩子情绪失去控制时给他肯定的个人空间,让孩子自己给自己找台阶下等等,都是很好的方法。
5、适合时候让孩子了解童话与现实有什么区别
孩子的天性中有着太过善良的成份,有些孩子甚至听不能故事中带有任何血腥色彩,就算是剧情需要猎人打只野兔也不成。母亲们或许感觉善良更不是什么坏事,便顺从孩子的建议尽挑些情节简单,故事楚楚可人的东西讲,久而久之孩子会变得不通世事。长大将来接触到现实的生活便无所适从。
爸爸在这种时候应该了解一点:让孩子永远生活在童话中是不可能的,与其让世界来向他展示残酷的一面,不如由自己来一点点地告知。有意识地培养他看看《动物世界》来认识一下小动物们真实的存活环境,讲故事时不要刻意回避那些经典却有悲剧色彩的童话。你要让孩子了解生活不是童话,而即使童话也并不完全都是母亲口中那样宁静美好。
6、教会孩子一些协调人际关系的应变方法
在网上有个母亲写了一则日记,她有对双胞胎孩子,由于是孩子子,免不了互相打闹争吵,抢夺玩具更是家常便饭。在发生抢东西时她一直帮着那个原来的“物主”夺回玩具,并告知那个抢夺者“玩具要哥两个推荐,要有先来后到,他先拿到的就应该让他先玩”。
然而这样的情况是不可防止的,也并没由于妈妈的干涉而得到缓解,常常是她刚刚处置完走开,后脚就又听见了被抢者的痛哭声与胜利者的欢笑声。后来爸爸发现了这个问题,他的处置办法与妈妈不同,他也教育孩子们“玩具要互相推荐”,但推荐的定义在爸爸嘴中变成了“学着大伙一块玩”,之后他会教孩子们一件玩具两个人玩的办法。日渐的,家的争吵声少了,母亲惊异地发现两个孩子和平共处的时间愈加多,齐心协力做一件事的时间也愈加多了。最后母亲在日记里感慨“看来在教育孩子这个问题上,爸爸真的是一个非常重要的角色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