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刘铁芳(湖南师范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
本文首发《 光明日报》2014年11月18日14 版
走进学校,走进课堂,大家最本源的感受是什么?就是生命感,是活生生的生命感,是对年轻生命积极向上、蓬勃成长的欲求与状况的感受。
失去了生命的成长感,大家眼中的学校、课堂,就不过是暮气沉沉。优良的教育在任何时候都要让个体找到生命的成长与生成感。没生命的成长与生成渗透其中,学校教育就是没灵魂的实践。这里的重点就是两个:其一,教育的根本在于个体自己,任何教育都需要回到个体,回到个体的自我成长与自我教育,每一个人都是一个独立而完整的世界,每一个人成长中的问题终究只能由自己解决,不可以包办代替,任何教育最后都只能是自我教育;其二,个体自我成长与自我教育的重点在于个体的心灵,在于心灵对美好事物的欲求,正是个体内心之中萌发出来的对美好事物的欲求激起个体自我成长的力量,引领个体自我成长的方向。教育的根本在于个体自己,教育如不可以激起个体自我成长的内在力量,则教育势必走向被动灌输,就不可能有完善自我的成长、生成。自我成长的根本在于心灵,在于个体心灵对美好事物的欲求,由此而构成个体成长的方向与动力。缺少对美好事物的体验,个体内心缺少了光亮,个体进步就是盲目的,没办法聚集自我成长的内在力量,人性之湍流找不到适当的方向,个体就只能作为智能性的动物横向进步其社会适应能力,而不足以作为自主而完整的人成全其积极向上的人性。
人类进步历经茹毛饮血,是什么照亮了人类漫漫长夜,进而显现文明的希望?什么是支撑人类文明之光愈益壮大的内在动力?那照亮人类的夜空的,是人类对真、善、美的永恒追求。一种文化,是不是有高下之别,重点在于其中所隐含的对美善事物的追求。文化的高下,不在其外在的形式,而在其内涵,在其内在对美善事物追求的程度。所谓“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一种文化,只须其灵魂在勉励大家对美善事物的欲求,这种文化就是有高度的,合乎人性的。
个体进步同样历程懵懂无知的幼儿年代。是什么照亮了个体的心智,让个体一点点走出蒙昧无知?那点燃个体蒙昧的,正是个体内心之中对真、善、美等美好事物的渴望。个体生命的高度,并不在于其外在的形式,而在于其内心欲求真、善、美的程度,在于其在何种程度上追求和实践着真、善、美的生命理想。教育的过程就是人文化的过程。那些从未为美好事物所浸润的心灵,那些从来没让人类优美的文化所浸润、打动的人,他们的灵魂之中从来就没被充分地勉励出美好事物的火花,缺少了对美好事物的欲求,他们的生活难免处于不安、迷茫、没方向的状况之中,某一天走上不归路既有偶然性,也有势必性。当恶在某个人身上体现出来的时候,大家当然需要谴责他的恶。但仅仅谴责是不够的,大家还需要进一步寻求预防、遏制恶的发生的力量,那就是怎么样在每一个人的心中播下美善事物的种子。
常识的习得更多地关乎思维,文化影响的获致则关乎整个人的存在,首当其冲关乎人的心灵
大家常常可以听到如此的抱怨:大家今天的教育正愈加多地培养有常识而无文化的人。这种说法当然有失偏颇,但其中确实折射出今日学校教育的某种困境,那就是大家在造就愈加多的常识丰富、智商出色的青年之时,却并没寄予他们以相应的文化影响。这其中隐含的问题至少包含这么几个方面:常识的教育与文化的影响并不相同;常识的习得更多地关乎思维,文化影响的获致则关乎整个人的存在,首当其冲关乎人的心灵;常识更多地以一种显在的方法教学,文化的影响则更多的是一种无声无息的浸润。文化究其实质而言乃是人的活法,也就是人的存活方法。教育的过程与文化的过程同构,教育的过程就是把人类文化中所蕴含的对美好事物的欲求转化成正在成长中的青少年个体内心之中对美好事物的生动欲求。
学校教育的形式不断发生变化,但人类欲求美好事物的心灵不变,学校教育以唤起个体对美好事物的欲求作为教育的根本目的不变,优良的教育就是怎么样给予个体美好事物的历程。点燃人的内心,才是学校教育的灵魂之所在。可能就是由于学校教育有形无形中的一个充满勉励的行动(无形愈加可贵,这意味着对学生的引导与勉励已成为学校文化精神的一部分),唤起了某个学生内心的转变,从而唤起他整体生命姿态的转变,由此而获得个体生活转变的契机。
2005年度诺贝尔物理学奖得主、82岁的美国哈佛大学罗伊·格劳伯(R.J.Glauber)教授来到延安中学,与初中生面对面交流。有学生提问,目前中国的实验室为何培养不出诺贝尔奖得主?格劳伯回答说,决定一个实验室能否出诺贝尔奖得主的重点不是设施的好坏,而是实验室的环境。即便有最好的设施和设施,假如一个实验室一直急于求成,也一定不会出现出色的科学家和成就。科学家要解决的问题是“为何”,而不是“为了拿什么奖”。格劳伯在回答了学生们一个又一个问题后,微笑着说:“我感觉在今天到场的先生中,或许就有将来的诺贝尔奖得主。科学需要你一直维持好奇和探索精神。至于得奖,所有会水到渠成。”
好的学校教育,让当下的孩子找到自我生命的尊严与作为儿童存在的幸福感
今日学校教育,有的就是一种“为了拿什么奖”的教育,师生为了外在的结果而疲于奔命,以至于忽略了过程对于学生生命成长的意义。长盛不衰的应试教育,极少真的顾及孩子们的生命感受,这意味着如此的教育整体上是灌输的,不管教师课堂上是不是用启发式的教学办法,都很难改变整体教育之灌输的特质。应试教育的关键字,依旧是以分数为目的中心、以效率为过程中心而展开的。换言之,应试教育设计从整体而言,就不是为着每一个孩子来设计的,所谓的“因地制宜”不过是没办法落实的海市蜃楼而已。如此的结果就是无数的孩子或许在学业上升的阶梯上,一步步成功地走过来,但他们几乎都没真的体验过学习与成长的快乐、念书带来的自我生命的充实与愉悦。他们有优良的学习成绩,却没真的的学业,由于他们读了十多年书,却没找到念书的兴趣与乐趣所在。
好的学校教育,肯定是当下就能感觉到好的教育,也就是个体能从中获得美好事物体验的教育。好的学校教育意味着唤起美好事物的欲求于当下,好的事物在当下,在此时此地,向着个体涌现,使得个体成为向着好的事物开启的存在,成为欲求着美好事物的存在。好的学校教育,让当下的孩子找到自我生命的尊严与作为儿童存在的幸福感。好的学校教育不只直接影响着当下,确切地说,还直接构建着个体当下的美好存活,同时作为结果指向将来,指向个体完整人格的生成。换言之,好的学校教育一直意味着个体愈加多地欲求美好事物,引领着个体积极向上的生活。
既然这样,给予大家的孩子以美好事物的历程,难道不正是今日中国学校教育的灵魂与使命之所在?
有一支西方考察队在神秘的原始森林考察,请了当地的印第安人做向导。每次连续行进几天将来,这位印第安向导都会需要队伍停下来休息一天。他说:“大家走得太快了,灵魂跟不上,要停下来,等一等灵魂。”在古印第安,大家相信,灵魂是跟着人行走的。如若人走得太快,灵魂会跟不上。大家常常走得太远,以至于忘了大家从哪儿出发,与为何出发。正由于这样,大家需要给自己留点儿空间,以溯本追源,不断地返回大家出发的地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