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沈阳某企业在湖北大学就业信息网上发布了如此一条招聘信息。
求职学生学校均被分级
发布信息的是沈阳某大型商业集团。其招聘对象专业不限,但在校期间曾任职两年以上的学生干部、有一技之长者、学生党员优先。
记者看到,除基本薪资和职位薪资外,该企业新进职员的收入里还有出色学子补贴和专长津贴两项。
出色学子补贴又被分为学校津贴、学生干部津贴和党员津贴3部分。根据该企业的规范,党员津贴每月100元。学校津贴和学生干部津贴均被分为6等,“211工程”学校毕业生每月将获津贴500元。清华、北大的毕业生,每月的学校津贴为3000元。学生干部津贴的起点是普通班委,最高为校学生会主席,每月补贴3000元。出色学子补贴享受9个月,3年内分期支付完毕。
专长津贴根据获奖层次从市级到国家级被分为4等,最高为1000元,试用期满后按月发放。
有学生据此推算,如清华大学一名有专长的校学生会主席毕业后进入该企业,每月仅各种津贴就有7000多元。而一个普通本科生试用期每月的基本薪资,却只有1200元。
高薪挖掘出色人才
记者与该企业人力资源部的一名女员工获得联系,她表示,该企业是辽宁一家从事零售业的大型民营商业集团。2005年他们就颁布了对出色毕业生的高薪补贴政策,且补贴数额逐年递增。“大家招聘来的学生将来从事的基本都是业务管理工作,学生干部有肯定的组织工作经验,反应快,适应能力、心理素质都最好,培养起来更容易些。”她说。
但工作后的收入毕竟是对毕业生工作成就的回报,与在校期间的表现并无太大关联,此类补贴是不是有失公平?该员工表示,到现在为止,她并未收到投诉,也少有人因此离职。“这是学生工作之前努力的回报,但毕竟补贴只发放一年,一年将来,每一个人仍会站到同一块跑线上。”
至于对各大学进行“座次”排位所依据的规范,该员工告诉记者,她也不甚了解,但自从推行这一高薪政策后,企业的面试队伍中也出现了不少浙大、复旦等名校学生的身影。
作秀还是惜才?
高薪补贴名校学生干部,企业此举激起不少学生质疑。
武汉体育学院学生小邓觉得,企业的招聘方法尚欠长远考虑,有作秀嫌疑。“难道好学校的学生能力就强吗?难道学生干部都是人才吗?”
湖大知行学院学生李庆则觉得企业非常看重学生的综合素质,“在这里工作应该会有最好的进步前景。”
湖北大学就业指导服务中心主任杜静表示,该企业的行为不失为一种吸纳人才的方法,但最后是不是有效还需市场来检验。“名校名师培养出来的学生,基本素质或许会比普通学生稍好,但这并非绝对的。普通学生的可塑性或许更强,对工作的忠诚度和稳定性在一定量上也更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