雪崩发生的时候,没一片雪花是无辜的。
距离2019年高校自主招生报名还有两个多月。日前,教育部发布了《关于做好2019年高校自主招生工作的公告》,需要各高校严格实行自主招生政策,严格控制招生规模,高校要在上一年录取人数基础上适度压缩招生名额,宁缺毋滥……堪称“史上最严高校自主招生规定”!
截至现在,国内中国大陆共有90所大学进行自主招生,招生规模低于当年录取总人数的5%,其中13所大学只能在本省招生。尽管招生人数占比不高,但这90所大学基本都是211名校,是无数学子尽心竭力想考进的梦想大学。
所以每年的自主招生备考,其激烈和紧张程度不亚于高考考试。在2018年,就有83.7万考生报名参加自主招生,较2017年增幅达35.4%!
但教育部的最新公告,给那些自己没非常强实力、却梦想走自主招生“捷径”的考生们兜头浇了一盆冷水!有专家剖析,自主招生的严管和缩招,或与2018年曝出的自招论文造假事件有关。
高考考试答卷卡未被调包,
却牵源于招论文造假!
自主招生,不唯分数,势必要加入很多非客观性的规范,包含面试等非刚性、主观性的评判,也就是说人为原因势必增加。于是,自主招生政策在推行过程中,不断遭遇公平质疑与诚信的挑战,就算是个案,也会掀起轩然大波。
而近年来曝出的连锁事件,让自主招生坐上了火山口。
譬如,前些年人大招办蔡荣生事件,致使初具规模的“华约”“北约”两大自主招生网盟考试被取消。去年,河南高考考试答卷卡掉包案虽然最后经纪检监察部门调查,证明了省招办的清白,但无意间有人扒出,撒谎的考生此前通过了个别著名高校自主招生的初审,其中要紧的审核材料之一就是剽窃的学术论文。
虽然这个考生只不过通过初审,并不意味着获得自主招生资格,但仍然引起舆论哗然。随后,部分媒体也披露了一些考生在自主招生过程中用“假”的真论文,即通过剽窃或者代写等非正常方法发表论文,获得自主招生资格,而这类考生多数来自著名中学。
其实,高校自主招生的步骤很复杂,多数高校绝不会简单到由于一篇论文就给考生自主招生的资格。尽管这样,持续曝出的论文涉嫌造假,再也没办法抑制社会公众对于自主招生公正性的质疑,特别是论文、奖项背后所反映的深刻的社会资源与社会阶层的差别,更深深刺痛了公众的敏锐神经!
什么大学自招初审看论文?
高中生论文为什么铺天盖地?
近几年,伴随自主招生愈加热,一些竞赛无门、成绩不高,还想参加自主招生的考生和父母,都被一项条件所打动:发表文学作品、论文或专著。
但,对于上述报名要求中出现的国家级期刊、省级期刊、核心期刊、第一作者、通讯作者、文学作品、论文、专著…到底什么定义?该怎么样理解?不少考生和父母却一头雾水!
于是各种论文代写代发的机构抓住“商业机会”,到处忽悠:“5千元代发论文,包过自招初审!”这类机构鱼龙混杂,收费惊人,但不少父母却甘愿为此掏腰包。更有甚者,个别无量中介把学生的文章发表在非法期刊上,致使父母损失资金不说,还丧失了自主招生初审的机会!
而一位科技期刊的编辑则道出了另一番无奈:“大家杂志不是核心期刊,平时也有关系稿,但真不多。自从自招报名需要论文,感觉每一个月都能从各种关系转来一堆高中生的稿件。其实这类十七八岁的孩子,哪有空闲和精力写论文?打眼一看就了解是东拼西凑或是父母请枪手代写的。不发吧,都是各种关系;发吧,实在是拉低了杂志的文章水平!”
论文有水分,其实大学招办也心知肚明。据一位曾参与某名校自主招生工作的大学教师透露:“每到自主招生季,学校的招办主任就‘头痛’不已,各种关系纷至沓来......论文造假已是大学自主招生中长期存在的问题,不只这样,还存在个别考生奖项、成绩造假。”
竞赛活动到底含金量多少?
报名费竟成骗父母的方法!
除去论文,还有一些高校把各种竞赛活动作为考试报名条件和初审通过依据。除去权威的五大学科竞赛,现在90所高校认同的竞赛类奖项可谓五花八门!
譬如,中国传媒大学需要在“各类竞赛(包含文学创作、外语、摄影、创意革新、社会实践)中获得三等奖及以上奖项”;华中师范大学需要“在具备肯定权威性的全国全省作文、英语等大赛中获奖”;贵州大学需要“文学、电子、演讲、辩论、革新等省级以上大赛三等奖及以上者”;等等。
但一些文科类竞赛结果不好考证和量化,所以在2018年的自主招生简章中不少高校未再提及。
在文科竞赛受冷落的同时,科创类竞赛成为新一代的“宠儿”,统计发现,2018年有60%左右的高校认同科创类竞赛赛事,特别是青少年科技革新大赛、明天小小科学家和全国中小学习电脑制作活动。
名目繁多的竞赛,让考生和父母“乱花渐欲迷人眼”,对竞赛的合法性和含金量无从判断。其实要了解某项竞赛活动的含金量,除去看主办方是哪个,还要看有多少高校认同。
以上这类竞赛,至少还有一所高校认同。但社会上各种机构打着“自招加分”的幌子举办的竞赛活动数不胜数,除去赚取报名费、培训费、参赛费,对考生考试报名自主招生没半点用处。甚至还给一些骗子提供了敛财的机会。
1月7日,叶圣陶杯全国中小学生新作文大赛组委会发布严正声明:称组委会并未授权任何机构在河南承办省赛、国赛。河南雄鹰作文培训等机构持“叶圣陶杯”组委会的全国总决赛公告等文件,到河南多所学校冒充第26届“叶圣陶杯”全国中小学生新作文大赛河南省级赛、国赛代理机构,向学生收取100-300元的参赛费,让人骗学生多达千人!
正由于这样,教育部在新规中专门强调:不能简单以中介机构举办的竞赛等作为考试报名条件和初审通过依据;对拟认同的赛事证书,要以权威性高、公信力强的学科竞赛为主,并组织有关专家对赛事的科学性、规范性进行认真评估。
自主招生被录取的考生,
大学里真的就非常出色吗?
或许,论文、专利、竞赛等成绩成就,可以视为某方面专长和革新潜质的表现,但据此录取的自主招生学生,在大学阶段真的可以在这类专长上胜出吗?
北京理工大学人文社会科学学院副教授刘进等人一项跨度长达7年的研究近期发表,在对2008年和2015年自主招生学生进行大规模调查后,课题组发现,在科研课题、科技革新比赛、获得专利方面,同届大学生中的统招生表现优于自招生,在学术研究范围占据了绝对优势,并且伴随时间推移,两者间的均值差异还在不断增加。
课题组觉得,大学期间的学术研究表现总是取决于个人努力程度,说明随时间推移,自主招生所选拔出来的学生,在大学期间对学术研究的投入和看重都出现降低趋势。
也就是说,即便自主招生给那些有学科专长的学生进入名校的通道,他们在大学中的进步也未达预期。
那样,是哪种学生进入了自主招生通道?刘进等人研究发现,从2015年对自主招生录取学生的父母职业看,占比最大的是教师及专业技术职员,为25.9%;第二是国家机关企业事业单位员工,占22.3%。课题组觉得,这说明确实存在教师子女、公务员子女“近水楼台”的现象。
自主招生的本意是弥补统一高考考试的缺点,目前看来,不只没弥补缺点,其本身的缺点也不少。此次教育部严管自主招生,正是要弥补这类缺点,以守住特殊种类招生的公平底线。
为什么自主招生不被全方位叫停?
考试招生规范改革必要的探索
教育部公告发布后,不少父母都在呼吁:既然自主招生有这么多乱象、还有不少缺点,为什么不直接叫停呢?全部依据裸分录取,不是最公平吗?
守住公平正义,这个政策出发点是好的,也势必会得到多数父母与考生的欢迎。但一旦彻底叫停,将很大地压缩高校在招生中的自主权和自由裁量权。
此次教育部发布公告后,就有专家质疑:这一政策和高考考试改革强调的不唯分数、综合评价、多元录取、尊重并扩大高校在招生中的自主权,好像并不完全吻合。
的确,招生规范的改革,最大的问题是唯分数评价人不合理,应该进行综合评价多元录取,如此更科学。但在现在的诚信环境下,一到招生的实践环节、操作环节,就变成非成绩评价的真假问题、诚信问题、公平问题。
所以,新高考考试改革最后的口号变成“两依据一参考”,两个“依据”都是分数,综合评价在现在阶段更多只能作为“参考”,没办法作为依据,就是缘由之一,这也是无奈之举。
毕竟,深化考试招生规范改革,总的目的是形成分类考试、综合评价、多元录取的考试招生模式,完善促进公平、科学选才、监督有力的体制机制。
高校自主招生政策此番调整,就是在公平公正的底线面前,不能不找到中间的平衡点。站在更高方位上审思自主招生新规,便不难意识到,这一新规的颁布具备现实价值和深远意义。自主招生走得更稳健,更深孚民意,将为国内的考试招生规范改革带来广泛的范文效应和辐射力。
自主招生还有必要考试报名吗?
抓住学科竞赛才能有机会!
既然自主招生的政策还存在,那样就是一个机会。但机会都是留给有筹备的人,自主招生并非到高中三年级才开始筹备的,临时抱佛脚,成功的机会将很渺茫。自主招生的规划和筹备建议趁早,譬如学科竞赛,高中刚开始就需要着手筹备。
1.高中二年级(2020年高考考试)的学生目前可以干什么筹备?
可以提前参加各类竞赛练习。高中二年级学生特别可以参加信息和生物竞赛,特别是生物竞赛,更容易获得奖项。应该注意的是生物竞赛类的考生可供选择的专业较少,通常情况只能选择生物有关专业。
2.高中一年级(2021年高考考试)的学生目前可以干什么筹备?
提前学习高中常识的同时,选择1-2科竞赛进行系统性的学习。
特别提醒各位高中一年级高中二年级的同学,想走自主招生的话,必须要高度看重学科竞赛。统计2018年90所高校自主招生简章发现,数学、物理、化学、生物、信息学五大学科奥赛在考试报名中依旧占有绝对角逐优势,超越95%以上高校在其招生条件中明确提及学科竞赛奖项。学科竞赛省级二等奖以上的考生大概可以考试报名80%左右的自主招生高校,而省三等奖的考生则可以考试报名30%以上的高校。
具体如所示:
中国数学奥林匹克
①竞赛时间:初赛各省时间不一;每年9月为省赛复赛;12月左右冬令营。
②竞赛方法:个人参赛。均为笔试。
③竞赛内容:初赛不超出现行高中数学教学大纲;复赛内容以竞赛大纲为准;决赛参照国际数学奥林匹克需要进行。
④竞赛特征:初赛困难程度保持在高考考试中高端实体水平;复赛和全国决赛远高于高考考试困难程度。
⑤合适对象:高中一年级、高中二年级
中国物理奥林匹克
①竞赛时间:每年9月上旬预赛;9月中下旬复赛;十月底全国决赛。
②竞赛方法:个人参赛。预赛为笔试,;复赛及全国决赛为笔试+实验。
③竞赛内容:竞赛内容包括高中物理和大学习物理的部分内容,根据竞赛大纲命题。
④竞赛特征:预赛考试试题大多数等于高考考试稍难或难点的水平。
⑤合适对象:高中一年级、高中二年级
全国初中生物理竞赛CPho
全国青少年信息学奥林匹克竞赛
①竞赛时间:每年十月中旬省赛初赛;11月中旬省赛复赛;次年8月全国决赛。
②竞赛方法:联赛个人参赛,初赛为笔试,复赛为程序设计;决赛以省为单位派队参加。
③竞赛内容:出题范围、竞赛形式及评分标准等由科学委员会拟定的联赛大纲确定。初赛以通用和好用的计算机常识为考试内容,重在考察基础与好用的常识,以笔试为主。
④竞赛特征:竞赛分普及组和提升组,但报名对初高中并无限制,因此中学生也可参加提升组竞赛。
⑤合适对象:高中一年级、高中二年级,高中三年级
全国青少年信息学奥林匹克联赛NOIP
全国初中生生物学奥林匹克学科竞赛CBO
如何才能让自主招生公平高效?
“严”字当头,重塑高考考试公平信仰
“严”字开道,贯穿一直。从严格报考条件,到严格拟定录取标准;从严格控制招生规模,到严格确定招生专业介绍……教育部发布的这一公告,就为自主招生以后的进步指明了方向。
严一点,才能让有水平的学生崭露头角。
大家都知道,自主招生的主要对象是具备学科专长和革新潜质的出色学生。换言之,有没学科专长和革新潜质不是自己说了算,得有真才实学,有可验证和佐证的真本事,有符合需要的高素质。招生严一点,不是故意“刁难”这类有才华有潜力的学生,更不是堵死他们进入名校的“特殊”途径,而是对他们更负责,防范一些名不符实的学生浑水摸鱼。
严一点,更能让自主招生规范更有公信力。
客观地看,高校自主招生的规范初衷值得激赏,所获得效果也遭到多方好评,但自主招生关乎高考考试公平,而高考考试公平备受关注,任何一丁点的猫腻都会引起轩然大波。在这种背景下,颁布新规,通过严格的规范安排确保高校自主招生不偏离轨道,更不可以出现问题,无疑既契合了深层的民意诉求,也对完善自主招生规范大有裨益。
严一点,可更好维护有关高校和中学的声誉。
自主招生规范,可使多方受益,譬如被招收的学生、学生所在的中学和实行自主招生的高校等等。新规强调严格,各项程序得到落实,高素质的学生获得资格,实至名归,中学和高校便各得其所。不然,假如有关中学弄虚作假,一旦被查,势必付出沉重代价,这对学校形象极为不利。而有关高校假如暗箱操作,招收关系户,后果也不言自明。
严一点,才能重塑公众对高考考试公平的信仰。
高校自主招生是国家教育考试的组成部分,与现行的高考考试规范息息有关。高考考试改革,不管如何改,生命线都是公平。有学者觉得,教育是社会公正的调节器之一,高考考试公正则是教育公正的重中之重。推进自主招生公平公正,铸就高校招生全链条的公正,夯实高考考试公平的规范底座,必然提振公众对高考考试公平的信赖和信仰,这也有益于构建社会公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