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久前,《父亲到哪里》第六季开播,演员杨烁对儿子的教育方法被热议,上了热搜。
杨烁对儿子杨雨辰需要十分严格,在一个片段中可以看到,从下车开始,短短几分钟的路程里,吼了孩子不下10次。
从服饰、走路速度、姿势,各种不满指责,走得不对就让孩子跑回去重新走,全然不考虑这是在海拔4000多米的高原,7岁的孩子还需要克服高原反应。
“衣服拉好”
“所有人都在等着你啊,快点!!!”
“能走直路吗?脚尖冲前,脚尖冲前!”
情绪不稳定、动不动发飙,屏幕前看的人都感觉害怕、不寒而栗,更不需要说给7岁孩子带来的心理阴影有多大。
在采访中,杨烁更是表示,不会舍弃这种教育方法,由于他是男孩,要成为男子汉,所以会对他比较严厉。
然而,这种严厉,对孩子真的就怎么样?
过于严厉的管教
孩子会缺少安全感、自卑
杨烁曾坦言,平常跟孩子相处极少,7年中和孩子在一块的时间不足半年。
可是在难得的亲子相处时光中,非常重要的平等交流、愉快伴随、打造感情却被“军训式婴幼儿教育”代替了。
在家忽然检查作业、忽然考孩子看过的书中的内容,神情和语气充满了不信赖、怀疑,像是审讯犯人普通的氛围,孩子战战兢兢。
员工问杨雨辰喜欢父亲在家吗?小小的孩子直接说出“不太喜欢”的心里话。
在杨烁面前,杨雨辰永远像一个做错事的孩子,紧张害怕,小心翼翼又孤立无援,不了解下一秒等着我们的又是什么狂风骤雨,同时又对父亲言听计从,怎么说干什么,从来不会表达我们的想法,充满了不自信。
科学研究表明:人在幼年与爸爸妈妈之间的亲密关系的打造,影响着一生的爱和安全感。
越是年龄比较小的孩子,越是渴望来自爸爸妈妈稳定的爱与关怀,这对于孩子打造安全感、归属感和自我价值感很重点。
过于严厉的管教,情绪不稳定,动辄吼叫打骂、指责打击、嘲讽挖苦,会让孩子陷入自我怀疑的深渊,缺少安全感,迷茫、无所适从。
越是严厉,孩子表现反而越差劲
日常不少真实的例子都告诉大家,太过严厉的管教,反而会导致孩子错误不断、能力低下、爱说谎、不听话。
第一,过于严厉,看不惯孩子就算非常微小的差错,喜欢指责打击,会改变孩子的心理稳定性和自信心。
孩子做一件事,一直考虑的是害怕自己会犯了错误致使被骂,而不是怎么样全力把这件事做好。
越是担忧害怕就越容易焦虑,越是心理不稳定、不自信,就越是做不好,导致恶性循环。
第二,过于严厉,可能爸爸妈妈感觉是一种爱的方法,但对孩子来讲,非常难感觉到其中“爱”的成分,他只能感觉自己在爸爸妈妈眼里一直“不好的”“不对的”“不值得被爱的”。
长期得不到该有些尊重,从来感觉不到一定和温情,直接切断了孩子的表达、倾诉意愿,导致亲子关系疏离,冲突不断,最后演变成孩子对爸爸妈妈的恨意、敌对、不听话,故意与爸爸妈妈期望的样子相背而行。
最好的教育方法,应该是让孩子内心充满能量,自尊、自爱、自信,如此被好好爱过的孩子,才会自发地朝着好的方向走去。
爱和鼓励,才是给孩子最好的教育
著名心理学家、教育家尼尔森在《正面管教》一书中指出:
一个行为不当的孩子,就是一个丧失了信心的孩子。
这种信心的丧失,源于其失望的信念,与没归属感和自我价值感。
这对很多爸爸妈妈来讲,非常难理解。
他们总感觉严加管教才是教育,让孩子听话、乖巧、每件事做得毫无差错,所以双眼一直盯着孩子身上的“缺点”、“问题”,一点不认可就开始指责。
这其实是观念上的错误。
孩子的成长,需要宽松、温馨的家庭环境。爱和鼓励,永远是引导孩子身心健康成长、走向出色最好的教育方法。
用爸爸妈妈的权威镇压,通过吼叫怒骂、威胁命令、打击嘲讽来让孩子做得更好,可能短期内能看得到效果,但带给孩子的隐形伤害和负面影响也会给将来埋下隐患。
控制我们的情绪,好好说话,不语言暴力,平等理智地和孩子交流,告诉孩子错在哪儿,如何做,引导他掌握解决问题。
同时,不要一直拿挑剔的见地去看待孩子,拿过高的规范去需要孩子。
承认他们在身体、心智进步上的限制、经验上的不足,同意孩子与成人之间的差异性,给他们成长的时间与空间,多一点包容和赏析,多看看孩子的亮点,给他适合的鼓励。
养育孩子的过程,也是爸爸妈妈不断学习与深思,第三成长的过程。
期望所有爸爸妈妈,在还来得及的日子里,可以了解“效法爱的力量”,少一点严苛的指责吼叫,多一些善意和温情给孩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