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幸,对于普通同学来讲,遇见如此事情的概率非常低非常低,一般几乎遇不到一次,即使是有,也多半是加了一本书,增加几个要点。但,考试报名中传的小伙伴可能就没那样幸运了。
8月6日,中国传媒大学召开研究生教育会议,震惊推出研究生教育重大改革举措,全方位拉开研究生教育改革大幕。
随后,安徽跟进了,发布了《安徽教育厅安徽财政厅关于提高研究生培养水平的若干建议》,这其中,最大闪光点就在研究生招生考试规范改革。
将加强推免生比率!降低考研名额!优化考研复试考核!增强能力考察!!
重大改革举措中,除去“全方位改革初试自命题科目”,比较引人关注的是关于复试选拔步骤:“增加材料评议环节”,初试达到国家线的考生即可进入复试选拔步骤!
也就是说,学校放宽了对英语、政治等公共课的需要——只须你们达到了国家线即可;但同时加大了对过往成绩、基本素养和专业能力的考察——需要你们专业足够出色。之前常常说本科成绩低不会干扰考研的录取,但目前状况变了,本科成绩过低你非常可能在复试环节就会被刷掉。
不再分数“一考定终身”。第一,初试分数需要要过国家线。但只须过了国家线,分数就不是唯一准则,还要考虑你的“材料评议分”(现在信息是初试分数占据70%,材料评议占据30%)。
如此其实减少了复试分数门槛,势必致使进入复试环节的人数大大增加。在招生人数不发生大改变的首要条件下,复试考察将变得更为严苛。打个比方,过去50位同学进入复试,最后筛选出10人,淘汰掉40名同学;那样今年则大概是100位同学进入复试,最后淘汰掉90名同学。
而“学术学位研究生重视考查专业入门知识和科研革新能力,专业学位研究生重视考查专业实践能力或创作实践能力”。对于专硕来讲,“实践能力”意味着考试将愈加灵活,或许会有更多的应用题,甚至可能有现场创作题。这个改革举措对于一部分同学是非常不友好的:
1,菜鸟选择跨考的小伙伴来讲,非常明显困难程度进一步加强了!科研革新能力、专业实践能力,非常明显这是对于本专业的能力考查,跨考谈何科研和实践呢?
2,平常成绩不好,想靠考研逆袭的“黑马党”,因为改革需要既往成绩,平时成绩不好、挂科等状况,就成为了弱点,可以预想到,未来的“逆袭”故事只能愈加少了。
3,高考考试失利,双非本科,想靠考研作为二次高考考试改变命的同学,感觉还没有考就遭到了“鄙视”,不禁叫人感叹,原来高考考试才是最后的机会,是不是寒门再难出贵子?
4,材料评议环节,是争议点最大的,因为是人为操作,所以怎么样评议,标准是什么?会不会存在暗箱操作,中国的“人情社会”,是否会使考研变成:过了国家线,父亲助你找人,咱就能读研?
下面是中国传媒大学有关负责人就研究生教育改革答记者问,下面大家一块儿看看权威解答:
上下滑动查询全文▼
看到这里,大伙内心是否已经都瑟瑟发抖了呢?
但大伙千万不要就此打退堂鼓,直接舍弃!所谓机会与挑战并存,打铁还需自己硬,应付这种突如其来的变化,最好的方法是提早筹备!
对于“增加材料评议”,可能很多朋友感觉自己非本专业,学校、履历都很普通,没什么可以交的。但事实上,距离复试还有半年时间,认真筹备材料,仍然可以有不少闪光点。
依据大部分申请制学校的惯例,大家把材料分为包括“三硬四软一推荐”。
三硬:就是三项最难变化的,也是老师最重视的,在校成绩GPA、学术成就、获奖证书。
四软:自我陈述,告诉老师你的优势和状况;科研设想,你读研期间的科研计划(专硕也可以写作品规划);个人作品,此前你留下的最棒的个人创作。实践历程:你的个人实习履历。
还有最后一个,是推荐信。和西方不同,中国高校对推荐信这一点并非强行需要,但假如有了一个强有力的老师的推荐,可以想到会有正面用途。
现在来看,三硬可能非常难变化,当然不排除有一些运作可能性。比如大四上参加新项目或评选新奖项。但可能性比较小。
那样,大伙可以考虑考虑“四软”的一些方面:比如:
你能否总结好、剖析好自己的优势?
你此前的历程中,有什么比较要紧的可以向老师介绍的部分?(比如同样是暑期实践,有没报告就是两回事)
你有没做过的最好的个人作品?若是其他专业的同学,有没自己拿的出手的一些参与的项目和成就?
实习历程中有什么是值得深入介绍的?
假如想了解,剩下半年时间,假如可以有心,还是可以做出不少改变的。命是要靠自己改变的,帮帮不信初试第一,会被轻轻松松的刷掉!不给考生一个认可的回话,大伙都不会买单,说到底:破除唯分论≠分数无用论!
还是那句话:只须还有考的名额,就可能考上。即便只有一两个考的名额,也总有人会上的。那个人为何就不可以是你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