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教育掌握近日发布的《中国中小学课外辅导行业研究报告》显示,2016年,全国中小学辅导机构的市场规模超越8000亿元。在“吸金”能力急速提高的同时,因为资金链断裂和监管不力,一些地方出现了民办培训机构圈钱跑路事件。
据“新华视点”记者不完全统计,2016年,北京、上海、广州、深圳、浙江、湖南等地仅被揭秘的民办教育培训机构卷款跑路案件就有十余起,涉案金额达十几亿元。
跑路案件多发,覆盖社区培训机构和上市公司
2016年教育培训机构跑路案多发,不只有社区周围的中小机构涉案,一些全国连锁知名企业和新三板上市公司也卷入其中。
2016年7月,在广州增城区一小区内,一家打着“东方金子塔儿童潜能培训学校分校”招牌的机构,租用两层楼的别墅开始招收3至7岁儿童进行培训。可办学不足一年,负责人就跑路了。100多个孩子的父母投诉无门,涉及金额二三十万元。
并不是只有小机构不靠谱。2016年,在全国多个城市开有分校的知名教育培训机构——聚智堂,其董事长卷款而逃。新三板挂牌公司环球拓业的主要负责人于日前失联。
环球拓业是一家英语培训机构,其主办券商开源证券2016年12月23日发布风险提示,称环球拓业2016年9月30日到今天生产经营已经完全停滞,公司实质控制人、董事长陈国忠长期失去联系,办公场地因拖欠房租被物业锁门关闭。因为环球拓业一直没对上述事情进行信息披露,违反了有关法规的规定,北京证监局因此对环球拓业出具了警示函。
因为金融机构的介入,教育培训机构跑路案影响面扩大。英语教育培训机构环球美联负责人于日前被曝跑路,室迩人遐,与之达成分期付款信贷合作的百度、宜信等多家网络金融平台遭到牵连。百度金融部门回复记者,“百度有钱花”是学费分期服务提供方之一,已经于2016年十月31日停止与环球美联的合作,并于事件发生后第一时间成立了专项应付小组,拟定紧急应付方案并准时受理用户的反馈。
教育培训产业链条为什么这样脆弱?教育培训机构跑路案多发的背后是什么?
——角逐加剧,本钱上涨,收益变薄。据记者知道。现在,教育培训产业角逐激烈,在急速扩张和缺少监管的状况下,一旦经营不善,比较容易出现资金链断裂。
以深交所上市的勤上光电为例。该公司通过重大资产重组全资回收龙文教育,龙文教育以提供一对一中小学教育辅导服务为主业,现在在全国20多个城市设立400多个营业网点。财报显示,一对一辅导的本钱逐年攀升,且有继续上升之势,从2013年到2015年,人工本钱占课时价格的50%左右。
“51Talk无忧英语”的主业是一对一线上英语口语教学,2016年6月在美国纽交所上市,上市首日就跌破了发行价。日前,其披露的2016年第三季度财报显示,净亏损为人民币1.235亿元,2015年同期亏损人民币8830万元。从财报可以看出,其亏损主要在于本钱大幅上涨。这类本钱主如果推广本钱、支付很多增加的教师本钱和产品开发本钱,其中最大的是推广本钱。
——与金融机构合作风险升级。为吸引更多学员报读,减少父母一次性预付高额成本的顾虑,不少教育培训机构与金融机构合作推出了分期付款模式。环球美联跑路案件就牵涉海量教育消费金融平台,如“百度有钱花”“51帮学”等。网络金融企业参差不齐,本身就自带风险,为了招揽顾客,提高营业额,不惜减少门槛,甚至无门槛提供金融服务。他们与教育培训机构的“联姻”,让风险进一步升级。
——预付费经营管理模式下,学费被挪用引发风险。近日,北京海淀区法院对事发于2015年底的“朗文启智”案进行了一审。案件涉及100多名学生和200多万元学费。据该案代理律师王晶介绍,与不少培训机构一样,学员须预交一年或最多三年的学费,这是此类案件最大的风险点。“假如正常运营的话不至于亏损,但,这些出问题的培训机构都有一个一同特征,就是把学费挪作他用致使资金链断裂。”王晶说。
广东法制盛邦律师事务所律师陈曦说,近来,不少有关案例已构成诈骗。机构把预付费拿去填补名下其他买卖的亏空,甚至拿去炒股、炒楼、放高利贷等。还有一类涉嫌非法筹资。譬如聚智堂案例,其“感恩课程项目”把预付费包装成具备筹资功能的理财项目,声称预交越多的成本就能得到越多的利息,以利息来抵扣学费。一旦挪用的学费投筹资失败,父母就会血本无归。
警惕“打擦边球式”经营,应明确监管责任主体
教育培训机构一旦跑路,受害者总是投诉无门。如2016年5月在湖南发生的“明思教育”跑路案,73名父母的143万元被卷走。父母找工商部门,得到的回话是这家机构是教育行业,应找教育部门;教育部门说,机构没办理“办学许可证”,而是在工商部门办的营业执照,是企业超范围经营,应由工商部门负责;公安部门则表示,诈骗证据不足没办法立案,让父母直接到法院起诉。
中国教育掌握教育统计与测量分会理事长、华南师范大学教授张敏强说,教育培训机构既是学校也是企业,这双重身份为“打擦边球”经营提供了便利。现在,对于教育培训机构的监管是多个部门各管一段:工商部门管注册备案,民政部门管法人登记,教育部门监督教育教学活动。不过一旦出了事,则哪个也管不着,总是不了了之。所以,应加快明确对教育机构的监管责任主体。
第二,教育培训机构通行的预付学费盈利模式引发业内关注。王晶说,培训机构与买家签订的合同中涉及的预付学费,在法律层面是合法的,但风险在于,此类合同大多说明了课时、成本等内容,但却总是并不清楚对教学水平的需要与潜在经营风险。除此之外,把预付费挪作他用的行为已构成诈骗,要坚决予以追究,在赔偿经济损失的同时,还要承担刑事责任。
王晶还建议,可参照其他行业,在政府有关部门的监督和指导下,打造行业协会和风险保证金规范,提升企业违规本钱。培训机构需要把风险保证金存入指定的银行账号,一旦跑路,保证金就能用于赔付顾客损失。
中央财经大学金融法研究所所长黄震等专家表示,监管部门应付预付学费的金额上限和支付周期予以明确规范。教育培训机构的超范围经营行为,如“存钱、增课时费、到期还本金”等经营管理模式,因涉嫌非法吸收公众存款和诈骗,需要高度警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