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在上月13日教育部就发布公告,秋天开学开始,将在义务教育阶段全方位推行“5+2”这一新模式,即学校每周5天都要拓展课后服务,天天至少拓展2小时,结束时间要与当地正常下班时间相衔接。
离开学不到一个月了,课后服务“5+2”模式就要实行了,父母做好筹备了吗?

01
教育部新手段关于进一步做好课后服务工作,教育部基础教育司司长吕玉刚介绍到课后服务工作的主要任务概括起来就是四个方面、16个字,即“全方位覆盖、保证时间、提升水平、强化保障”。
一是全方位覆盖:各地各校要从实质出发,“一校一案”制定健全课后服务具体推行策略,确保今年秋天开学后达成义务教育学校全覆盖,并努力达成有需要的学生全覆盖。
二是保证时间:推行课后服务“5+2”模式,即学校每周5天都要拓展课后服务,天天至少拓展2小时,结束时间要与当地正常下班时间相衔接。
对父母接孩子还有困难的学生,应提供延时推广托管服务。

三是提升水平:一方面,应指导学生认真做完作业,对学习有困难的学生进行补习辅导和答疑,为学有余力的学生拓展学习空间;
其次,应拓展丰富多彩的文静、体育、劳动、阅读、兴趣小组及社团活动,最大努力满足学生的不同需要。但不能借助课后服务时间讲新课。
四是强化保障:教育行政部门要会同有关部门认真落实《国务院办公厅关于规范校外培训机构进步的建议》规定需要,健全课后服务经费保障方法,明确有关标准,采取财政补贴、服务性收费或代收费等方法筹备经费。
课后服务经费主要用于参与课后服务教师和有关职员的补助。课后服务一般由本校教师承担,也可聘任退休教师、拥有资质的社会专业职员或志愿者参与。同时,充分合理的利用少年宫、青少年活动中心等社会资源。
截至2021年5月底,全国共有10.2万所义务教育学校拓展了课后服务,6496.3万学生、465.6万教师参与了课后服务。

02
“几家欢喜几家愁”这一政策的对于工薪族的父母无疑是一个好消息,如此一来父母再也不需要担忧学生放学没办法接送孩子的问题。
有人说道:“如此是对双职工爸爸妈妈来讲是莫大的福音,降低了一大笔课外辅导班的开支。”
课后延时服务,对父母是好事,对老师是责任。
只须孩子没离开学、没安全到家,那老师一天就没结束,孩子一分钟不到家,老师就要担一份责任。尤其是孩子的安全,是不可以有一丝一毫的松懈。
原来下午四时,老师就能下班,或者做一些其它事情,目前孩子们还在学校,那就要监护和指导孩子做完作业。
伴随“双减”政策的落地推行,大多数的校外培训机构“凉”了,父母必然会把对孩子的期望寄托在学校老师的身上,老师和责任任务比过去任何一个时候都重了。
课后服务“5+2”模式的发布,也引发了一番讨论,“老师不是神,真的该关心关心他们的身体健康了!”
老师干着教书的工作,兼任着其他的杂事,特别是班主任。
若是任教两个班,有多少个学生,就会有多少个学生乘以二或三的父母找你。
学生生病了,要把孩子送到学校门口;父母忙时,老师要肩负起父母照顾孩子的重任;学生把作业、红领巾、资料忘在家,父母送来肯定还是先找老师······
现在的老师们,被逼得什么都做,就是不忙教学。
不涨薪资,让老师拿着两三千的薪资干着“996的活,如此下去可能在将来教育行业真的会面临巨大缺口。
03
怎么样看待和落实课后服务现阶段而言,绝大部分学校的“课后服务”,还是看护性质的。大致是在放学之后,安排老师看着学生留在教室做作业。
不能否认,此举为父母解决了大麻烦,但仍然难说是最佳的策略。
“课后服务”是新事物,也是新课题,仅仅通过教师内部挖潜、主动奉献,空间有限。
从长远计,还是应该以适合的办法,引入社会力量共建,诸如社会专业职员或志愿者参与等,充分合理的利用少年宫、青少年活动中心等社会资源。
每一个学校要结合办学特点、学生学习和成长需要,充分调动教师积极性和创造性,积极开发设置多种课后服务项目,增强吸引力。
指导学生认真做完作业的同时,还可拓展丰富多彩的文静、体育、劳动、阅读、兴趣小组及社团活动,最大努力满足学生的不同需要。
总体来讲,课后服务是促进学生健康成长、帮助父母解决按时接送学生困难的要紧举措。
但不可以为了让教师做好服务,而拟定严苛的考核规范。
期望有关机构可以提升有关补助政策,这才能让教师想并乐于参与课后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