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广 热搜: 幼儿家庭教育  幼教  学习  注意力训练  育儿新知  智力开发  家长教育心得  教育  学习动力  家庭教育帮 

为什么有的老师干着父母的活,而父母却操着老师的心?

   日期:2025-06-04     来源:www.taoqumai.com    浏览:654    
文章简介:爸爸妈妈是孩子最好的老师,是孩子第一任老师;老师要像爸爸妈妈一样,对待每一个孩子。 真的是如此的吗? 假如,爸爸妈妈都成了老师,以老师的思维对待孩子,对待教育,甚至干预学校的教育,岂不是乱了套;假如,老师都像爸爸妈妈一样,事无巨细,...

爸爸妈妈是孩子最好的老师,是孩子第一任老师;老师要像爸爸妈妈一样,对待每一个孩子。

真的是如此的吗?

假如,爸爸妈妈都成了老师,以老师的思维对待孩子,对待教育,甚至干预学校的教育,岂不是乱了套;假如,老师都像爸爸妈妈一样,事无巨细,累坏了不说,还大概混淆了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的界限,让孩子、父母都没了规矩。

其实,在教育中,“老师”和“父母”饰演着完全不一样的两种角色。爸爸妈妈是爸爸妈妈,老师是老师,虽然都要对孩子有爱,但哪个该负责什么,界限了解、泾渭分明!

假如老师不像老师,父母不像父母,又如何需要学生像学生呢?

有时,父母不像父母

1、动辄投诉、需要更换老师

在中小学,父母投诉老师、学校,早已不是新鲜事,父母“炒”老师“鱿鱼”的原因,也五花八门。

女性怀孕生小孩,本是天经地义,人之常情。但试问父母,当你孩子班上的女老师怀孕,你们是否也会有如此的担心:她是不是有足够的精力去管好学生?

几年前,杭州一小学爆出过一则新闻,小学五年级(1)班的班主任杨老师由于怀孕被父母联名“罢免”。杨老师虽然负责,但怀孕期间不免需要隔三差五请假多次,因为代班老师不熟知班级,一来二去学生成绩出现下滑,不少父母对此非常不满。父母“罢师”态度坚决,甚至动用各种社会关系向学校施压,这让学校也非常为难。

无独有偶,广州一小学也爆出过“年轻班主任被父母联名‘罢免’” 的新闻,需要“罢免”是什么原因那位老师太温顺委婉,没办法管住班级纪律。

这则新闻里被需要“罢免”的是一位刚毕业的年轻女老师,学生眼中的她特别温顺,说话细声细气,从来不批评学生,会被捣蛋的学生气得满脸通红说不出话来。在父母眼中,这位老师与之前雷厉风行的班主任完全不同,她委婉而不擅言辞,她没办法管理好班级……所以父母觉得不需要再交流,直接向校长反映才能速战速决。

对此,有老师指出,需承认的一点是,父母不断指出学校、老师教学中的问题,说明他们对教育的关注,这有益于健全教学。可能有的老师的出发点是为了学生好,但不注意方法与办法,个别还存在师德缺失的问题,但更大一部分的投诉是由于父母“维权过度”。

“目前父母维权意识特别强,感觉学校工作有失误,就各种告状、反映状况。”青岛一所小学的校长觉得,爸爸妈妈两个人照顾一个孩子,常常也会犯各种错误,老师更不是圣人,当父母对老师需要很苛刻时,那只能逼着老师从免责的角度来做事儿,就失去了教育的本意。

父母的出发点是为了孩子,但动辄就需要罢免老师真的妥当吗?“维权过度”四个字真的非常值得每位父母深思:到底哪个给了父母“罢免”老师的权利?父母是否越界了?

2、“教育”,不是为了取悦父母

对于目前父母动辄找到学校,需要换掉某位老师的做法,专家觉得是很不理智的,由于“办人民认可的教育”并不意味着是要“办父母认可的教育”。

“父母可以向学校表达对办学、对老师的一些怎么看,但并非每位父母的诉求都是正确的,一部分父母对某位老师不认可,可能另一部分父母又非常认可这位老师,换掉后,一些父母认可了,但对另一些父母不公平。”

“真的懂教育的是教育圈里的人,教育圈子主要以学校和老师为主,假如办学总把父母诉求当第一,是在办外行人的教育。”

专家觉得更换老师是学校的事,假如父母找学校换老师成了风气,不只打击老师的积极性,也容易使孩子不尊重老师,亲子和家校关系也因此遭到影响。所以假如对老师有所指责,可以私下交流,寻求更好的途径。

这类现象本质是父母以爱孩子之名对学校和教师工作的一种干预,干预就是越界。遇见问题时,父母是否应该先站在学校和老师的角度来考虑,再去交流?而对于学校和老师方面,要了解教育的主体是学生,断然不可以一味取悦父母。

有时,老师不像老师

1、给学生布置的作业演变为“父母作业”

不久前,云南网发布一则报道,篇名为《超六成父母下班后帮孩子做手工父母作业引吐槽》。文中提到,在昆明参与调查的74位父母中,超六成亲身体验过“父母作业”,特别在婴幼儿园阶段和小学低年级。

彭父亲的孩子今年进入官渡区一所婴幼儿园,开学以来他就常常在朋友圈倒苦水。他说:“婴幼儿园有时布置的作业靠孩子一个人是根本没法完成的,譬如做模型、做风车、缝衣服等等,有的连大人都做不好,更别提孩子。

而且有些作业麻烦又琐碎,像我家如此的双职工家庭,夫妻两个常常还没有下班就要忙着筹备完成孩子作业的材料,有时做不完或不会做还要请同事帮忙。”不止是婴幼儿园,中小学父母对这种作业也是深有感触。

参与该项调查的父母中,超越一半觉得这类作业加重了我们的负担,但也有少部分的父母表示乐在其中,觉得孩子成长过程中爸爸妈妈一定要有所牺牲,家庭教育就是应该尽可能配合学校。

对此,老师也是有难言之隐。

“目前对老师来讲更难办的是,不同父母的需要差别太大,众口难调。”青岛一位小学校长说,在同一个班里,有些父母感觉只须孩子健康、快乐就好,老师稍微布置点儿作业就嫌多,恨不能除去上课,什么作业都不布置;有些父母则相反,期望老师能好好抓学生的成绩,多给孩子布置点儿作业,而且会和其他学校比较,嫌自己老师不尽力。

嗯……名义上给学生的作业,有时却成了转嫁给父母的难点。“父母作业”的出现,的确有老师的责任,但换个角度看,是否也与父母没借此培养孩子独立做事能力,或者是争强好胜的心理有关呢?

2、颁布各种微信、QQ群任务

信息互联年代,QQ群、微信群俨然成为父母与老师交流的要紧平台。但有些父母感觉群里随时待命非常紧张非常累,由于老师随时会“空降”任务。

“最烦恼的就是下班后,老师突然布置各种打印的、手抄报的作业,或者忽然让带什么家没的东西。”女儿读小学四年级的李女性说,“下班前布置这类任务,还有空闲筹备,但下班后如何解决?大晚上的再跑出去找地方打印、找地方洗照片?”

“天天下班看看班里微信群,没什么任务,回家吃完饭也没什么新任务,心里就安稳多了。”李女性感觉,配合老师教育孩子,父母确实是有责任的,但上学归根结底是孩子的事儿,父母不应该在天天下班后又进入一个“上学”状况。

与这种恐惧“待命”的心情相反,青岛一名小学校长说,有班主任建了群后不如何使用,就有班里父母找到自己,质疑那位班主任不够负责任,都不在群里和父母交流。

明确“边界”,各司其职

1、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各司其职、不可分割

对于家庭教育,在2016年全国家校合作经验交流会上,山东教育厅副厅长张志勇提出一个议题: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功能存在僭越,家庭教育成为学校教育的附庸,而家庭教育也在取代学校教育。譬如父母批改作业、父母辅导功课、父母伴随孩子学习……这是家庭教育职责上的僭越,教师的教育教学范围的专业教育活动不可以向父母转移。

他觉得,家庭教育不应再围绕学校开设的课程转,不要围绕着孩子应对学校和升学考试转,要以教育孩子掌握生活、也掌握做人为主,促进孩子健康成长,父母也有指导、督促孩子做完作业和掌握学习的职责,但不是主要目的,更不是唯一目的。

相反,对于一些错误觉得一旦把孩子送到学校,教育责任就全在学校的父母,更要明确我们的责任,由于只有让孩子先掌握做人,才能更好的去掌握做事,两者在孩子成长中是不可分割的。

而对于学校教育,潍坊高新区清平小学校长武际金觉得学校教育更侧重于做事,让孩子变得愈加智慧和能干。学校教育是专业范围,教师是专业人才,所谓术有专攻,教师从事的业务范围和业务能力需要专业理念和技能作为支撑,需要相应的资质和经验,不是其他人都可以胜任的。

2、老师像老师、父母像父母,学生才能像学生

身为老师,应本着平等、互相尊重的首要条件,坦诚与父母进行交流。与父母交流前做好充足的筹备,交流中应注意方法与办法,年轻老师可以多求教于有经验的教师或是心理学书本。

教师和父母的地位是平等的,交流时要尊重父母,用语要适合,要正确用肢体语言。要以热情、关心、委婉、含蓄的语气与父母谈话,假如再加上幽默和风趣,就更能使氛围融洽、和谐而轻松。除此之外,孩子的状况也是他们的隐私,批评孩子时要顾及父母和学生的自尊和面子,可以找个相对私密的地方,和父母静下心来谈。

除去借用一些心理学方面的书本来提升自己,还需要充分知道学生的状况,包含学习成绩、点性格特征点、优点缺点、家庭基本状况,有了筹备,在与父母交流时就能言之有物,信息量越多,就越能在交流中占主导地位,也便捷引导整个交流的过程。交流前的充分筹备,还能让父母认识到教师对孩子的看重,感觉到教师工作的细致、认真、负责。

教育学生注意办法,要关爱学生,理解学生,走进学生内心,发现学生所长,不做一些违背师德甚至触犯法律的事情。布置作业的同时考虑学生能独立完成的可能性,并且严格履业内职责,批阅并断定孩子作业的完成水平。

身为父母,要明确教育的主体是学生,不要以我们的想法去评判老师,觉得老师存在很多不足之处,如有建议,可以先私下找老师交流,相互理解和尊重,注意方法办法。

多明确言传身教的重要程度,对孩子以人格影响人格,以身示范、以身示教。在日常要多关心孩子,就算再忙,也要多聆听孩子,由于在孩子成长过程中,伴随是最好的礼物。

对普通的家庭作业,督促孩子做完作业,培养按时专心做完作业的习惯;对于动手操作型的作业,能放下让孩子动手实践,让孩子们在不断地“试错”中历练自己。

老师和父母之间真的的关系是换位考虑,老师和父母之间目的一致,相互尊重信任,才能更有益于孩子的进步。

只有爸爸妈妈像爸爸妈妈,老师像老师,学生才能像学生!

 
打赏
 
更多>热门阅读

推荐图文
今日推荐
点击排行
网站首页  |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使用协议  |  版权隐私  |  网站地图  |  排名推广  |  广告服务  |  积分换礼  |  网站留言  |  RSS订阅  |  违规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