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2019学年上海金山区廊下中学初二(上)期末物理试题
1、选择题(共20分)下列各题均只有一个正确选项,请将正确选项的代号用2B铅笔填涂在答卷纸的相应地方上,更改答案时,用橡皮檫去,重新填涂.
1.(2分)下列物体,最接近10厘米的是()
A.物理书的厚度 B.水笔的长度
C.课桌的高度 D.教室门的高度
2.(2分)下列是光的三原色的有()
A.黄色 B.绿色 C.白色 D.紫色
3.(2分)光从空气倾斜射入玻璃中,入射角为60°,折射角可能为()
A.0° B.35° C.60° D.90°
4.(2分)下列是物理学家和他相对应的主要贡献,说法正确的是()
A.爱因斯坦﹣﹣万有引力
B.亚里士多德﹣﹣摆的等时性
C.伽利略﹣﹣惯性定律
D.牛顿﹣﹣光的色散
5.(2分)对于做匀速直线运动的物体,依据公式v=s/t,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速度与通过的路程成正比
B.速度与运动时间成反比
C.速度与通过的路程成正比,与运动时间成反比
D.速度是定值,与物体通过的路程和时间均无关
6.(2分)如图所示,物体遭到两个力有哪些用途,这两个力能平衡的是()
A. B.
C. D.
7.(2分)下列事例中与“比较物体运动快慢”运用相同物理研究办法的是()
A.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
B.用力的图示法表示物体遭到的力
C.探究音调与发声体结构的关系
D.研究物体遭到多个力有哪些用途时,引入“合力”的定义
8.(2分)蜡烛放在离凸透镜20厘米的主光轴上,在透镜的另一侧光屏上得到放大的像,若把蜡烛向透镜方向移动8厘米,则所成的像肯定是()
A.放大的 B.缩小的 C.正立的 D.倒立的
9.(2分)如图示,重力为G的木块被沿竖直方向的两根绳子拉住处于静止状况,已知木块遭到绳子向上拉力为F1,向下拉力为F2,现将下面绳子剪断,过了一段时间后,上面绳子对木块的拉力F1ˊ大小为()
A.F1﹣F2 B.F1+F2 C.F1﹣G D.F2+G
10.(2分)如图所示,重物A和B分别挂在弹簧测力计下(GA>GB),重物下端的纸带穿过打点计时器,用弹簧测力计拉动重物竖直向上运动,打出的纸带分别如图(a)、(b)所示,其对应弹簧测力计的示数分别为FA、FB,忽视空气阻力和纸带与打点计时器之间的摩擦,则FA和FB的大小关系是()
A.FA肯定大于FB B.FA 肯定小于FB
C.FA肯定等于FB D.FA可能等于FB
2、填空题(共30分)请将结果填入答卷纸的相应地方.
11.(3分)声音由物体的__________产生的;新“七不规范”中,“言语不喧哗”提醒大伙要控制声音的__________;居民区内张贴“禁止鸣笛”的标志是从__________处减弱噪声。(选填“声源”、“传播渠道中”或“人耳”)
12.(3分)物体所含__________的多少叫水平,它是物体本身的一种__________(选填“属性”或“特质”)。若把一个500克物体从地球运到月球,该物体在月球上的水平应为__________千克。
13.(2分)如图所示,早晨太阳光与水平放置的一块平面镜夹角为30°,则入射角为__________度,若维持镜面地方和入射点不变,从早晨到中午,反射角将渐渐__________(选填“增大”或“减小”)。
14.(2分)如图中的甲所示是现代城市不少路口安装的监控摄像头,其镜头等于一个凸透镜,它的工作原理与__________(选填“照相机”、“投影仪”或“放大镜”)相似。如图乙和丙是一辆汽车经过路口时与一辆自行车相撞后被先后拍下的两张照片,由图可以看出汽车是渐渐__________(选填“挨近”或“离得远远的”)摄像头。
15.(3分)如图所示,学校卫生室两墙壁之间的距离为3米,而检查视力时,需要人与视力表之间的距离为5米,因而采取了一面墙上挂视力表而在正对面墙上挂一块平面镜的方法。为满足检查需要,被检查者应站在离视力表__________米处,且要面向__________(选填“视力表”或“平面镜”)。检查视力时,假如室内较暗,为使图案足够亮,可以用灯光照射__________(选填字母)。
A.视力表B.平面镜C.人的双眼D.室内任意地方
16.(4分)“嫦娥三号”软着落月球之前,在距离月面100米处悬停避障,此时“嫦娥三号”所遭到的合力__________0(选填“大于”、“等于”)。在“嫦娥三号”的着陆器和“玉兔号”月球车成功离别后,水平为120千克的“玉兔号”用2小时行走了10米,则“玉兔号”在月球上所受重力为__________牛(g月=g地),它的行走速度为__________千米/时;当它开始绕着着陆器拍照时,以着陆器为参照物,“玉兔号”月球车是__________(选填“运动”、“静止”)。
17.(3分)如图所示,木块在30牛水平向右拉力用途下,以2米/秒速度沿水平面做匀速直线运动。此时它所遭到的摩擦力为__________牛,方向__________;若在木块上方加一个砝码,为使木块沿水平面做匀速直线运动,所需水平方向的拉力应__________(选填“增大”、“不变”或“减小”)。
18.(6分)水平相同的甲、乙两小车在水平地面上,同时同地沿同一直线运动,甲、乙的s﹣t图象如图所示,依据题中信息可知。
(1)甲、乙两行车速度度__________快,惯性__________大。(选填“甲”、“乙”或“一样”)
(2)甲车通过1.2米的路程所用的时间为__________秒,在AB对应时间段内,甲车通过的路程为__________米。
(3)运动6秒后甲、乙小车相距__________米。
19.(4分)近阶段,汽车不文明驾驶成为社会热门。为知道超速驾驶的害处性,某探究型学习小组的同学在网上查阅了有关材料,部分内容如下:
材料1、驾驶员的视线、动视力(驾驶员在开车运行中的视力)等会随行车速度的变化而变化。当行车速度为40千米/时,一般驾驶员可看清前方200米内的物体;当行车速度为100千米/时,就只能看清160米内的物体了;超速行驶会使驾驶员视线变窄,视力减弱,对前方忽然出现的险情很难有效处置。 |
材料2、汽车的制动距离(从踩煞车直至车完全停止汽车所经过的路程)受行车速度影响。行车速度越快,制动距离越大,从而增大了事故发生的可能性。以90千米/时行驶的汽车为例,平均制动距离要达到35米左右。 |
材料3、《中国道路交通安全法推行条例》第八十条:机动车辆在高速公路上行驶,行车速度超越100千米/时,应当与同车道前车维持100米以上的距离,行车速度低于100千米/时,与同车道前车距离可以适合缩短,但最小距离不能少于……. |
材料4、驾驶员正常状况下紧急刹车的反应时间为0.2秒到0.4秒。 |
阅读以上信息,并完成下列内容的填写:
①汽车驾驶员的视线、动视力(驾驶员在开车运行中的视力)等会随行车速度的增大而__________,制动距离伴随行车速度的增大而__________。(均选填“增大”、“不变”或“减小”)
②若某汽车驾驶员以90千米/时(合25米/秒)的速度行驶,则他至少与同车道的前方汽车维持__________米距离,遇见突发情况才能准时采取制动手段安全停下。
3、作图题(共12分)请将图直接画在答卷纸的相应地方,作图题需要用2B铅笔.
20.(3分)在图中,依据给出的入射光线AO画出反射光线OB,并标出反射角及其度数。
21.(3分)在图中画出物体AB在平面镜中的像A′B′。
22.(3分)在图中依据给出的入射光线,画出相应的出射光线(F是凸透镜的焦点)。
23.(3分)在图中重为8牛的物体静止在地面上,用力的图示法画出物体所受的重力G。
4、计算题(共14分)请将计算过程和答案写入答卷纸的相应地方.
24.(3分)某物体做匀速直线运动,其s﹣t图象如图所示,求该物体的速度v。
25.(5分)重为980牛的小车在水平向右的牵引力用途下沿水平方向做匀速直线运动,小车所受阻力一直是车重的0.1倍,求:
(1)小车水平
(2)小车所受拉力
26.(6分)某物体被竖直抛出,运动过程中所受阻力大小为2牛,运动过程中阻力大小不变,阻力方向一直与运动方向相反。若上升过程中物体所受合力为8牛,求:
(1)物体重力及方向
(2)物体在降低过程中遭到合力F合大小,与合力的方向?
5、实验题(共24分)
27.(8分)实验室常用__________测水平,弹簧测力计是用于测量__________的仪器。图(a)中测力计的量程为__________牛,此时测力计示数为__________牛。若将竖直方向调零的测力计用于测量水平方向的拉力,则测得的数据__________(选填“准确”或“不准确”);在探究“二力平衡的条件”实验中,应当使物体在两个力用途下维持__________或__________状况,如图(b)所示,该同学是在探究相互平衡的两个力是不是需要用途在__________。
28.(2分)如图所示,甲、乙两位同学按进行实验。当甲乙同时用力拉,发现甲乙相互挨近;若甲拉乙时,则__________。(选填序号即可)
①甲不动乙挨近 ②乙不动甲挨近 ③相互都挨近
上述实验现象表明:__________。
29.(3分)在“探究平面镜成像的特征”实验中用玻璃板作为平面镜,目的是为了__________;若在玻璃板的后方挡上一块木板,此时透过玻璃板__________(选填“不可以”或“仍能”)察看到像,这说明了__________。
30.(3分)如图所示,将焦距为10厘米的凸透镜置于光具座的C点处,蜡烛、光屏分置于光具座上透镜两侧,调整透镜和光屏的中心大致与烛焰的中心在__________,以保证烛焰的像能成在光屏__________。将蜡烛置于A点,应在__________间移动光屏找像(选填“CD”、“DE”或“EF”),直至光屏上的像最明确。
31.(2分)如图(a)所示,小王同学用弹簧测力计测量木块与水平面间滑动摩擦力的大小,实验过程中同学将不同运动状况下的测力计示数记录在图(b)草稿纸上,请你帮助他将剩余数据正确填入下表。
实验序号 | 1 | 2 | 3 | 4 |
物体M运动状况 | 静止 | 愈加快 | 匀速运动 | 愈加慢 |
测力计示数(牛) | 2.1 | 4.9 | __________ | __________ |
32.(6分)在探究了水平拉动物体时拉力的大小和接触面大小无关后,某小组同学继续研究水平拉力和其他原因的关系,他们将水平不一样的物块分别放置在接触面材料不一样的水平的木板和橡胶板上,并用弹簧测力计沿水平方向匀速拉动物块,如图所示。实验数据分别记录在表1、表二中。
表一木板
实验序号 | 水平(克) | 拉力(牛) |
1 | 400 | 2.0 |
2 | 500 | 2.5 |
3 | 600 | 3.0 |
表二橡胶板
实验序号 | 水平(克) | 拉力(牛) |
4 | 400 | 2.8 |
5 | 500 | 3.5 |
6 | 600 | 4.2 |
表三木板
实验序号 | 夹角α(度) | 拉力(牛) |
7 | 10 | 2.79 |
8 | 20 | 2.71 |
9 | 30 | 2.68 |
10 | 40 | 2.75 |
11 | 50 | 2.92 |
12 | 60 | 3.21 |
①剖析比较实验序号1与2与3或4与5与6的数据及有关条件,可得出的初步结论是:在同一水平面上,沿水平方向匀速拉动物体,__________。
②剖析比较实验序号1与4或2与5或3与6的数据及有关条件,可得出的初步结论是:__________。
③为了继续探究拉动物体时拉力大小与拉力方向的关系,他们把水平为600克的物块放在木板上继续实验,并用更精密的仪器测量拉力。如图所示,实验中渐渐增大拉力与水平面的夹角α,匀速拉动木块,数据记录在表三中。剖析表三中数据,可得初步结论:在同一水平面上匀速拉动同一物体,拉力方向与水平面夹角增大时,拉力先减小后增大。
依据表三中的数据,他们觉得当夹角α为某一角度时,拉力可能最小,为了找到这一角度,还应该在夹角α为__________的范围内进一步探究(选填“20°~30°”、“30°~40°”或“20°~40°”)。
2018-2019学年上海金山区廊下中学初二(上)期末物理试题
参考答案与考试试题分析
1、选择题(共20分)下列各题均只有一个正确选项,请将正确选项的代号用2B铅笔填涂在答卷纸的相应地方上,更改答案时,用橡皮檫去,重新填涂.
1.(2分)下列物体,最接近10厘米的是()
A.物理书的厚度 B.水笔的长度
C.课桌的高度 D.教室门的高度
【剖析】此题考查对日常容易见到物体长度的估测,结合对生活的认知和对长度单位及其进率的认识,找出符合题意的答案。
【解答】解:A、初中生食指宽度约1cm,物理书的厚度与此差不多,在1cm左右。故A不符合题意;
B、初中生拳头宽度约10cm,水笔长度与此差不多,在10cm左右。故B符合题意;
C、初中生的身高在160cm左右,课桌的高度大约是初中生身高的一半,在80cm左右。故C不符合题意;
D、老师的身高在170cm左右,教室门的高度略大于此数值,在200cm左右。故D不符合题意。
故选:B。
【点评】长度的估测,需要熟知一些容易见到物体的长度,以此为标准对研究对象作出判断。如:初中生拳头的宽度在10cm左右;初中生伸开手掌,大拇指指尖到中指指尖的距离大约18cm;成年人的身高在170cm左右,一步的步幅在75cm左右;一层楼的高度在3m左右,等等。
2.(2分)下列是光的三原色的有()
A.黄色 B.绿色 C.白色 D.紫色
【剖析】光的三原色:红、绿、蓝,按肯定比率混合可组合出不一样的色光。
【解答】解:由于光的三原色包含的是红、绿、蓝,故B符合题意。
故选:B。
【点评】光的三原色:红、绿、蓝。颜料的三原色:品红、青、黄。注意在应用是区别开。
3.(2分)光从空气倾斜射入玻璃中,入射角为60°,折射角可能为()
A.0° B.35° C.60° D.90°
【剖析】光的折射定律:折射光线、入射光线和法线在同一平面内,折射光线、入射光线分居法线两侧,光由空气斜射进入水中或其它透明介质中时,折射光线向法线偏折,折射角小于入射角;光由水或其它透明介质斜射进入空气中时,折射光线离得远远的法线偏折,折射角大于入射角。
【解答】解:依据从空气斜射入水中时,入射角为60°,折射角小于入射角。故B可能正确,ACD肯定错误。
故选:B。
【点评】本题的重点是学会光的折射规律,明确光由空气斜射进入水中或其它透明介质中时,折射光线向法线偏折,折射角小于入射角是解答此题的重点。
4.(2分)下列是物理学家和他相对应的主要贡献,说法正确的是()
A.爱因斯坦﹣﹣万有引力
B.亚里士多德﹣﹣摆的等时性
C.伽利略﹣﹣惯性定律
D.牛顿﹣﹣光的色散
【剖析】依据对物理学史及科学家主要贡献的学会剖析答卷。
【解答】解:A、爱因期坦的主要贡献是提出相对论,而万有引力是牛顿发现的,故A错误;
B、伽利略是杰出的意大利科学家,年轻时,他通过察看教堂里吊灯的来回摆动,进而反复进行实验,发现了摆的等时性原理,故B错误;
C、牛顿第肯定律即惯性定律,是牛顿总结出来的,故C错误;
D、牛顿是第一用实验研究光的色散现象的科学家,故D正确。
故选:D。
【点评】本题是一道基础题,学会入门知识,即可正确解题。
5.(2分)对于做匀速直线运动的物体,依据公式v=s/t,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速度与通过的路程成正比
B.速度与运动时间成反比
C.速度与通过的路程成正比,与运动时间成反比
D.速度是定值,与物体通过的路程和时间均无关
【剖析】物体做匀速直线运动时,速度大小维持不变,与路程和时间的大小无关,据此剖析判断。
【解答】解:
做匀速直线运动的物体的速度是一个定值,它的大小与物体通过的路程与运动时间的长短无关(不成比率关系),故D正确。
故选:D。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匀速直线运动的定义的理解和学会。要让学生了解,不可以只站在纯数学的角度理解物理公式,而应考虑它的物理意义。
6.(2分)如图所示,物体遭到两个力有哪些用途,这两个力能平衡的是()
A. B.
C. D.
【剖析】判断两个力是不是是一对平衡力,要看它们是不是同时满足四个条件,即:用途在同一物体上,在一条直线上,大小相等,方向相反。
【解答】解:
A、图中:两个力不是用途在同一直线上,故不是一对平衡力,故A不符合题意;
B、图中:两个力不是用途在同一直线上,故不是一对平衡力,故B不符合题意;
C、图中:两个力用途在同一物体上,在一条直线上,大小相等,方向相反,是一对平衡力,故C符合题意;
D、图中:两个力的大小不相等,故不是一对平衡力,故D不符合题意。
故选:C。
【点评】判断两个力是不是是平衡力,两个力肯定同时符合平衡力的四个条件,缺一不可。
7.(2分)下列事例中与“比较物体运动快慢”运用相同物理研究办法的是()
A.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
B.用力的图示法表示物体遭到的力
C.探究音调与发声体结构的关系
D.研究物体遭到多个力有哪些用途时,引入“合力”的定义
【剖析】第一明确“比较物体运动快慢”运用的研究办法,然后对每一个选项的探究过程进行剖析,确定各自使用的研究办法,最后确定符合题意的选项。
【解答】解:比较物体运动快慢,有两种办法:相同的时间比较路程,相同的路程比较时间,使用的是控制变量法。
A、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需要多次改变物距,察看物体所成像的性质和地方,使用的是总结法。故A不符合题意;
B、用力的图示法表示物体遭到的力,使用的是模型法。故B不符合题意;
C、探究音调与发声体结构的关系,需要维持其他条件都相同,只改变发声体的结构,使用的是控制变量法。故C符合题意;
D、研究物体遭到多个力有哪些用途时,引入“合力”的定义,使用的是等效替代法。故D不符合题意。
故选:C。
【点评】控制变量法、转换法、等效替代法、模型法、类比法等是初中物理实验中最常见的研究办法,在剖析具体题目和解决实质问题时要抓住每一办法的重点特点,加以辨别和应用。
8.(2分)蜡烛放在离凸透镜20厘米的主光轴上,在透镜的另一侧光屏上得到放大的像,若把蜡烛向透镜方向移动8厘米,则所成的像肯定是()
A.放大的 B.缩小的 C.正立的 D.倒立的
【剖析】(1)凸透镜成像时,2f>u>f 时,在另一侧光屏上得到一个倒立、放大的实像。依据物距和焦距的关系求出焦距取值范围。
(2)依据凸透镜成像的三种状况进行判断成像状况。
【解答】解:(1)透镜的另一侧光屏上得到放大的像,说明物体在一倍焦距和二倍焦距之间,2f>20cm>f,得到20cm>f>10cm。
(2)蜡烛向透镜移动8cm,物距是20cm﹣8cm=12cm,20cm>f>10cm,
物距和焦距关系有两种可能:
①u<f,成正立、放大的虚像。
②2f>u>f,成倒立、放大的实像。
故选:A。
【点评】学会凸透镜成像的三种状况,学会每一种成像状况的物距和焦距关系。进而判断所成像的状况。
9.(2分)如图示,重力为G的木块被沿竖直方向的两根绳子拉住处于静止状况,已知木块遭到绳子向上拉力为F1,向下拉力为F2,现将下面绳子剪断,过了一段时间后,上面绳子对木块的拉力F1ˊ大小为()
A.F1﹣F2 B.F1+F2 C.F1﹣G D.F2+G
【剖析】平衡力大小相等、方向相反;
方向相同时合力为两力之和,方向相反时合力为两力之差。
【解答】解:重力为G的木块被沿竖直方向的两根绳子拉住处于静止状况,故遭到平衡力有哪些用途,即F1=F2+G,可得G=F1﹣F2.当绳子被剪断后,木块只受绳子向上的拉力F1'和向下的重力,故F1'=G 综上可得:F1′=F1﹣F2,故A 正确。
故选:A。
【点评】本题考查了物体的受力剖析与力的合成,正确受力剖析、学会力的合成办法是正确解题的重点。
10.(2分)如图所示,重物A和B分别挂在弹簧测力计下(GA>GB),重物下端的纸带穿过打点计时器,用弹簧测力计拉动重物竖直向上运动,打出的纸带分别如图(a)、(b)所示,其对应弹簧测力计的示数分别为FA、FB,忽视空气阻力和纸带与打点计时器之间的摩擦,则FA和FB的大小关系是()
A.FA肯定大于FB B.FA 肯定小于FB
C.FA肯定等于FB D.FA可能等于FB
【剖析】通过打点计时器在纸上所打点的轨迹,确定物体的运动状况,在对其受力剖析基础上,结合其运动状况确定物体所受力的大小关系。
【解答】解:
在a、b两图中,打点计时器打出的各点之间的距离是相同的,由此可知,物体在这两种状况下都是处于匀速直线运动状况,即平衡状况,所受的力肯定是平衡力;
忽视空气阻力和纸带与打点计时器之间的摩擦,此时物体只受两个力有哪些用途,即测力计竖直向上的拉力和竖直向下的重力;
依据二力平衡条件可知,FA=GA,FB=GB,
因为GA>GB,所以FA>FB.故A正确。
故选:A。
【点评】确定物体前后两次都处于平衡状况是解决此题的重点。
2、填空题(共30分)请将结果填入答卷纸的相应地方.
11.(3分)声音由物体的__________产生的;新“七不规范”中,“言语不喧哗”提醒大伙要控制声音的__________;居民区内张贴“禁止鸣笛”的标志是从__________处减弱噪声。(选填“声源”、“传播渠道中”或“人耳”)
【剖析】(1)声音是由物体振动发出的,振动停止,发声停止;
(2)响度是指声音的大小,音调是指声音的高低,音色是指声音的品质;
(3)减弱噪声的渠道:在声源处、在传播过程中、在人耳处减弱。
【解答】解:
声音是由物体振动发生的;
在新“七不规范”中,“言语不喧哗”,需要不可以大声说话,是提醒大伙应该注意控制好声音的响度;
禁止鸣笛是在声源处减弱噪声。
故答案为:振动;响度;声源。
【点评】本题考查了有关声音的要点,困难程度不大。
12.(3分)物体所含__________的多少叫水平,它是物体本身的一种__________(选填“属性”或“特质”)。若把一个500克物体从地球运到月球,该物体在月球上的水平应为__________千克。
【剖析】物体所含物质的多少叫水平,水平是物体本身的一种属性,与物体所含物质的多少有关,与物体的形状、状况、地方和温度无关。
【解答】解:物体所含物质的多少叫水平,水平是物体本身的一种属性。
若把一个500克物体从地球运到月球,地方改变,但水平不变,仍为500g=0.5kg;
故答案为:物质;属性;0.5。
【点评】此题考查了水平的特征,学会影响水平的唯一原因﹣﹣物质多少,是判断水平是不是变化的唯一准则。
13.(2分)如图所示,早晨太阳光与水平放置的一块平面镜夹角为30°,则入射角为__________度,若维持镜面地方和入射点不变,从早晨到中午,反射角将渐渐__________(选填“增大”或“减小”)。
【剖析】依据光的反射定律:反射光线、入射光线、法线在同一个平面内,反射光线与入射光线分居法线两侧,反射角等于入射角;先确定早晨到中午入射光线方向的变化,然后确定入射角的变化,从而剖析出反射角的变化。
【解答】解:由题意可知,入射光线与镜面的夹角为30°,则入射角为90°﹣30°=60°;
若维持镜面地方和入射点不变,从早晨到中午,入射光线渐渐向法线挨近,则入射角渐渐减小,因为反射角等于入射角,所以反射角也渐渐减小。
故答案为:60;减小。
【点评】在反射现象中,入射是因,反射是果,所以要说反射角等于入射角,反射光线在入射光线和法线决定的平面内,入射角减小,反射角也跟着减小。
14.(2分)如图中的甲所示是现代城市不少路口安装的监控摄像头,其镜头等于一个凸透镜,它的工作原理与__________(选填“照相机”、“投影仪”或“放大镜”)相似。如图乙和丙是一辆汽车经过路口时与一辆自行车相撞后被先后拍下的两张照片,由图可以看出汽车是渐渐__________(选填“挨近”或“离得远远的”)摄像头。
【剖析】解答此题从以下要点入手:
凸透镜成像的规律:u>2f,成倒立缩小的实像,应用是照相机;
凸透镜成实像时“物远像近像变小”。
【解答】解:摄像机的镜头与照相机的镜头类似,其工作原理为:u>2f时,凸透镜成倒立、缩小的实像;
察看图乙和丙可知,汽车的像渐渐减小,依据“凸透镜成实像时,物远像近像变小”可知,汽车在渐渐离得远远的摄像机镜头。
故答案为:照相机;离得远远的。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凸透镜成像规律及应用,运用物理常识来解决实质问题,可激起同学们学物理的兴趣,培养大伙的思维能力和革新精神,使同学们能初步运用物理常识讲解和解决一些简单的实质问题。
15.(3分)如图所示,学校卫生室两墙壁之间的距离为3米,而检查视力时,需要人与视力表之间的距离为5米,因而采取了一面墙上挂视力表而在正对面墙上挂一块平面镜的方法。为满足检查需要,被检查者应站在离视力表__________米处,且要面向__________(选填“视力表”或“平面镜”)。检查视力时,假如室内较暗,为使图案足够亮,可以用灯光照射__________(选填字母)。
A.视力表B.平面镜C.人的双眼D.室内任意地方
【剖析】(1)依据平面镜成像特征,人和人的像相对于镜面对称,视力表和视力表的像相对于平面镜对称,依据数学常识计算。
(2)平面镜成像是因为光的反射形成的。所以要看了解视力表,自己应面向光线较强的方向。
【解答】解:
(1)由图可知,视力表离平面镜的距离为3m,依据平面镜的成像特征,像与物到镜面的距离相等,可知视力表的像离镜面也是3m,
所以人离镜子2m时,视力表的像到人的距离为3m+2m=5m,正好符合需要;则被检查者应站在离视力表1m处,且要面向平面镜。
剖析过程示意图如下:
(2)平面镜成像是因为光的反射形成的,视力表的像是由视力表射向镜面的光经镜面反射而形成的。所以要能较了解地看清视力表,应该增加视力表的亮度,所以用灯光照射视力表。
故答案为:
1;平面镜;A。
【点评】本题考查了平面镜成像的实质与特征,这是光学的入门知识点,是大家应该重点学会的内容。
16.(4分)“嫦娥三号”软着落月球之前,在距离月面100米处悬停避障,此时“嫦娥三号”所遭到的合力__________0(选填“大于”、“等于”)。在“嫦娥三号”的着陆器和“玉兔号”月球车成功离别后,水平为120千克的“玉兔号”用2小时行走了10米,则“玉兔号”在月球上所受重力为__________牛(g月=g地),它的行走速度为__________千米/时;当它开始绕着着陆器拍照时,以着陆器为参照物,“玉兔号”月球车是__________(选填“运动”、“静止”)。
【剖析】(1)物体处于平衡状况时,受平衡力,受合力为0;
(2)借助G=mg求“玉兔号”在月球上所受重力,注意:g月=g地;
(3)借助速度公式求行走速度;
(4)一个物体相对于参照物,地方发生变化,这个物体是运动的;地方没变化,物体是静止的。
【解答】解:
(1)由于“嫦娥三号”悬停,即处于静止状况,
所以“嫦娥三号”遭到的月球引力和升力是一对平衡力,所遭到的合力等于0;
(2)“玉兔号”在月球上所受重力:
G=mg月=mg地=120kg×
×9.8N/kg=196N;
(3)行走速度:
v==
=0.005km/h;
(4)当它开始绕着着陆器拍照时,以着陆器为参照物,“玉兔号”月球车相对于着陆器的地方不断变化,所以是运动的。
故答案为:等于; 196; 0.005;运动。
【点评】此题是一道联系实质的应用题,考查的要点较多,困难程度不大。认真阅读材料,找到有价值信息,借助有关规律就能正确解答。
17.(3分)如图所示,木块在30牛水平向右拉力用途下,以2米/秒速度沿水平面做匀速直线运动。此时它所遭到的摩擦力为__________牛,方向__________;若在木块上方加一个砝码,为使木块沿水平面做匀速直线运动,所需水平方向的拉力应__________(选填“增大”、“不变”或“减小”)。
【剖析】木块沿水平面做匀速直线运动,遭到平衡力有哪些用途,依据二力平衡条件确定摩擦力的大小,摩擦力的方向和相对运动方向相反;摩擦力大小和重压大小、接触面的粗糙程度有关。
【解答】解:
木块沿水平面做匀速直线运动,水平方向上遭到的拉力和摩擦力是一对平衡力,大小相等,方向相反,所以摩擦力大小f=F拉=30N,方向水平向左;
若在木块上方加一个砝码,木块对水平面的重压增大,摩擦力增大,为使木块沿水平面做匀速直线运动,拉力也应增大。
故答案为:30;水平向左;增大。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了学生对二力平衡条件的应用和摩擦力大小影响原因的理解和学会,困难程度不大。
18.(6分)水平相同的甲、乙两小车在水平地面上,同时同地沿同一直线运动,甲、乙的s﹣t图象如图所示,依据题中信息可知。
(1)甲、乙两行车速度度__________快,惯性__________大。(选填“甲”、“乙”或“一样”)
(2)甲车通过1.2米的路程所用的时间为__________秒,在AB对应时间段内,甲车通过的路程为__________米。
(3)运动6秒后甲、乙小车相距__________米。
【剖析】(1)依据s﹣t关系,求出甲乙的速度,然后依据甲乙的速度关系比较大小,惯性的大小只与水平有关。
(2)依据v=求出甲通过的1.2m路程的时间,依据s﹣t关系图象分别找出在AB对应时间段内,甲车通过的路程。
(3)甲、乙两小车在水平地面上,同时同地沿同一直线运动,由图可知运动6秒后甲、乙小车运动的路程,可求相距的距离。
【解答】解:
(1)由图可求出,甲的速度v甲==
=0.4m/s,乙的速度v乙=
=
=0.1m/s,所以v甲>v乙,即甲车的速度大;
任何物体都有惯性,惯性的大小只与水平有关,水平相同的甲、乙两小车惯性一样大;
(2)由图甲可知,甲车通过1.2米的路程所用的时间为3s;
在AB对应时间段内,甲车通过的路程为:sB﹣sA=1.8m﹣0.6m=1.2m;
(3)甲、乙两小车在水平地面上,同时同地沿同一直线运动,
由图可知运动6秒后,甲、乙小车运动的路程分别为:
s甲′=2.4m,s乙′=0.6m,
运动6秒后甲、乙小车相距:
同方向,△s=s甲′﹣s乙′=2.4m﹣0.6m=1.8m,
反方向,△s′=s甲′+s乙′=2.4m+.6m=3m,
故答案为:(1)甲;一样;(2)3; 1.2;(3)3或1.8。
【点评】此题考查了速度有关的常识和对图象的剖析处置能力;从图象中找出有用的信息,并运用速度的公式求出题目中的量。
19.(4分)近阶段,汽车不文明驾驶成为社会热门。为知道超速驾驶的害处性,某探究型学习小组的同学在网上查阅了有关材料,部分内容如下:
材料1、驾驶员的视线、动视力(驾驶员在开车运行中的视力)等会随行车速度的变化而变化。当行车速度为40千米/时,一般驾驶员可看清前方200米内的物体;当行车速度为100千米/时,就只能看清160米内的物体了;超速行驶会使驾驶员视线变窄,视力减弱,对前方忽然出现的险情很难有效处置。 |
材料2、汽车的制动距离(从踩煞车直至车完全停止汽车所经过的路程)受行车速度影响。行车速度越快,制动距离越大,从而增大了事故发生的可能性。以90千米/时行驶的汽车为例,平均制动距离要达到35米左右。 |
材料3、《中国道路交通安全法推行条例》第八十条:机动车辆在高速公路上行驶,行车速度超越100千米/时,应当与同车道前车维持100米以上的距离,行车速度低于100千米/时,与同车道前车距离可以适合缩短,但最小距离不能少于……. |
材料4、驾驶员正常状况下紧急刹车的反应时间为0.2秒到0.4秒。 |
阅读以上信息,并完成下列内容的填写:
①汽车驾驶员的视线、动视力(驾驶员在开车运行中的视力)等会随行车速度的增大而__________,制动距离伴随行车速度的增大而__________。(均选填“增大”、“不变”或“减小”)
②若某汽车驾驶员以90千米/时(合25米/秒)的速度行驶,则他至少与同车道的前方汽车维持__________米距离,遇见突发情况才能准时采取制动手段安全停下。
【剖析】①依据题目中给出的数据作出剖析和解答;
②依据v=求出人的最大反应距离,再加上制动距离即为安全距离。
【解答】解:①当行车速度为40km/h,一般驾驶员可看清前方200m内的物体;当行车速度为100km/h,就只能看清160m内的物体了,由此可知汽车驾驶员的视线、动视力(驾驶员在开车运行中的视力)等会随行车速度的增大而减小;
行车速度越快,制动距离越大;
②由v=得:
人的最大反应距离:
s反=vt=25m/s×0.4s=10m,
与同车道前车的安全距离:
s=s反+s制=10m+35m=45m。
故答案为:①减小;增大;②45。
【点评】此题主要考查的是学生对题干的阅读理解能力,中考容易见到的信息题。
3、作图题(共12分)请将图直接画在答卷纸的相应地方,作图题需要用2B铅笔.
20.(3分)在图中,依据给出的入射光线AO画出反射光线OB,并标出反射角及其度数。
【剖析】依据光的反射定律:反射光线、入射光线和法线在同一平面内,反射光线、入射光线分居法线两侧,反射角等于入射角,作出反射光线并标出反射角及其度数。
【解答】解:已知入射角为60°,依据光的反射定律可知反射角也为60°;依据反射角等于入射角,在法线的右边画出反射光线OB,并标出反射角及其度数,如图所示:
【点评】因为题目已经作出法线,依据反射角等于入射角,在同一平面内法线的另一侧画出入射光线即可,注意完成题目的需要。应该注意入射角是入射光线与法线之间的夹角。
21.(3分)在图中画出物体AB在平面镜中的像A′B′。
【剖析】平面镜成像的特征是:像物大小相等、到平面镜的距离相等、连线与镜面垂直、左右相反,即像物关于平面镜对称,借助这一对称性作出AB的像
【解答】解:分别作出物体AB端点A、B关于平面镜的对称点A′、B′,用虚线连接A′、B′即为AB在平面镜中的像。如图:
【点评】在平面镜成像作图中,若作出物体在平面镜中所成的像,要先依据像与物关于平面镜对称,先作出端点和重点的像点,再用虚线连接各点即为物体的像。
22.(3分)在图中依据给出的入射光线,画出相应的出射光线(F是凸透镜的焦点)。
【剖析】在作凸透镜、凹透镜的光路图时,先确定所给的光线的特征再依据透镜的光学特征来作图。
【解答】解:平行于主光轴的光线经凸透镜折射后将过焦点。过光心的光线经凸透镜折射后传播方向不改变。如图所示:
【点评】凸透镜的三条特殊光线:①通过焦点的光线经凸透镜折射后将平行于主光轴。②平行于主光轴的光线经凸透镜折射后将过焦点。③过光心的光线经凸透镜折射后传播方向不改变。
23.(3分)在图中重为8牛的物体静止在地面上,用力的图示法画出物体所受的重力G。
【剖析】先画出标度,然后依据规则物体的重点在物体的几何中心,过重心表示出重力的大小和方向。
【解答】解:画出大小表示4N的标度,然后过物体重心作竖直向下的重力,使线段长度为标度的2倍。如图所示:
【点评】此题考查了力的图示的画法,力的图示比示意图需要愈加严格,在作图时,注意线段的长度需要与标度统一块儿。
4、计算题(共14分)请将计算过程和答案写入答卷纸的相应地方.
24.(3分)某物体做匀速直线运动,其s﹣t图象如图所示,求该物体的速度v。
【剖析】从s﹣t图象中任意读出某一时间对应的路程或某一路程对应的时间,借助v=即可求解速度。
【解答】解:由图可知,当t=5s时,物体通过的路程s=10m,
则物体的速度:v==
=2m/s。
答:该物体的速度v为2m/s。
【点评】此题考查速度的计算,重点是可以了解图象,并从图象中获得有关数据加以计算,是一道较为简单的计算题。
25.(5分)重为980牛的小车在水平向右的牵引力用途下沿水平方向做匀速直线运动,小车所受阻力一直是车重的0.1倍,求:
(1)小车水平
(2)小车所受拉力
【剖析】(1)借助G=mg求小车的水平;
(2)小车所受阻力f=0.1G,因为小车做匀速直线运动,遭到的拉力和阻力是一对平衡力,大小相等,据此求小车所受拉力。
【解答】解:
(1)小车的水平:
m==
=100kg;
(2)小车所受阻力:
f=0.1 G=0.1×980N=98N,
由于小车做匀速直线运动,遭到的拉力和阻力是一对平衡力,大小相等,
所以小车所受拉力:
F=f=98N。
答:(1)小车水平为100kg;
(2)小车所受拉力为98N。
【点评】本题考查了重力公式、二力平衡条件的应用,是基础题目。
26.(6分)某物体被竖直抛出,运动过程中所受阻力大小为2牛,运动过程中阻力大小不变,阻力方向一直与运动方向相反。若上升过程中物体所受合力为8牛,求:
(1)物体重力及方向
(2)物体在降低过程中遭到合力F合大小,与合力的方向?
【剖析】(1)物体上升过程中,遭到的重力、阻力方向都竖直向下,依据同一直线上同方向二力合成求重力;
(2)物体在降低过程中,遭到的重力方向竖直向下,阻力方向竖直向上,依据同一直线上反方向二力合成求合力及方向。
【解答】解:
(1)物体上升过程中,受力状况如图1所示,则物体所受合力:F合=G+f,
所以物体遭到重力的大小:G=F合﹣f=8N﹣2N=6N;重力的方向是竖直向下的;
(2)物体在降低过程中,受力状况如图2所示,
此时物体遭到合力的大小:F合′=G﹣f=6N﹣2N=4N,合力的方向与重力的方向相同,即竖直向下。
答:(1)物体重力为6N,方向竖直向下;
(2)物体在降低过程中遭到合力F合大小为4N,方向竖直向下。
【点评】本题考查了同一直线上二力的合成,明确物体上升、降低时阻力的方向是重点。
5、实验题(共24分)
27.(8分)实验室常用__________测水平,弹簧测力计是用于测量__________的仪器。图(a)中测力计的量程为__________牛,此时测力计示数为__________牛。若将竖直方向调零的测力计用于测量水平方向的拉力,则测得的数据__________(选填“准确”或“不准确”);在探究“二力平衡的条件”实验中,应当使物体在两个力用途下维持__________或__________状况,如图(b)所示,该同学是在探究相互平衡的两个力是不是需要用途在__________。
【剖析】(1)在实验室里,水平的测量工具为托盘天平;
(2)力的测量工具﹣﹣﹣弹簧测力计;依据指针地方读数;弹簧测力计在竖直方向调零时,在弹簧、挂钩的重力用途下,指针才落到零刻度线;当弹簧测力计在水平方向上用时,弹簧、挂钩的重力对测量无影响,指针有一定量的回缩,据此剖析测量值与真实值的关系;
(3)二力平衡条件:大小相等、方向相反、用途在同一直线上,用途在同一物体上。
【解答】解:
(1)在实验室里,常用托盘天平测物体的水平;
(2)弹簧测力计是用于测量力的仪器,图(a)中测力计最大测量值为5N,量程为0~5N,分度值为0.2N,此时测力计示数为2.8N;
弹簧测力计是在竖直方向调零的,在弹簧、挂钩的重力用途下,指针才落到零刻度线;当弹簧测力计在水平方向上用时,弹簧、挂钩的重力对测量无影响,指针有一定量的回缩,所以用该测力计测量水平方向的拉力时,测得的数据不准确;
(3)在探究“二力平衡的条件”实验中,应当使物体在两个力用途下维持静止或匀速直线运动状况,察看两个力的特征,得出二力平衡条件;
如图(b)所示,用剪刀剪开纸板,纸板不会再静止,不可以处于平衡状况,是在探究相互平衡的两个力是不是需要用途在同一物体上。
故答案为:托盘天平;力;0~5;2.8;不准确;静止;匀速直线运动;同一物体上。
【点评】本题为力学综合题,考查了天平、弹簧测力计的用法与探究二力平衡条件的有关问题,是基础题目。
28.(2分)如图所示,甲、乙两位同学按进行实验。当甲乙同时用力拉,发现甲乙相互挨近;若甲拉乙时,则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选填序号即可)
①甲不动乙挨近 ②乙不动甲挨近 ③相互都挨近
上述实验现象表明:__________。
【剖析】解决此题要依据:物体间力有哪些用途是相互的。
【解答】解:因为物体间力有哪些用途是相互的,若甲拉乙,甲同时遭到乙的拉力,所以相互都挨近;上述现象表明力有哪些用途是相互的。
故答案为:③;力有哪些用途是相互的。
【点评】此题考查力的相互用途性,困难程度不大认真剖析即可。
29.(3分)在“探究平面镜成像的特征”实验中用玻璃板作为平面镜,目的是为了__________;若在玻璃板的后方挡上一块木板,此时透过玻璃板__________(选填“不可以”或“仍能”)察看到像,这说明了__________。
【剖析】透明的玻璃板便于找到像的地方。
平面镜所成的像是虚像,不会出目前光屏上。
【解答】解:在“探究平面镜成像的特征”实验中用玻璃板作为平面镜,在物体的一侧,既能看到物体的像,也能看到代替物体的另一个物体,目的是为了便于察看到像的地方。
平面镜成的像是光的反射形成的,蜡烛发出的光线经玻璃板反射,让人眼接收,才能看到像,若在玻璃板的后方挡上一块木板,此时透过玻璃板仍能察看到像,这说明了平面镜所成的像是虚像。
故答案为:便于找到像的地方; 仍能;平面镜所成的像是虚像。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动手操作实验的能力并会依据对实验现象的剖析得出正确的结论。
30.(3分)如图所示,将焦距为10厘米的凸透镜置于光具座的C点处,蜡烛、光屏分置于光具座上透镜两侧,调整透镜和光屏的中心大致与烛焰的中心在__________,以保证烛焰的像能成在光屏__________。将蜡烛置于A点,应在__________间移动光屏找像(选填“CD”、“DE”或“EF”),直至光屏上的像最明确。
【剖析】(1)探究凸透镜成像的实验时,在桌面上依次放蜡烛、凸透镜、光屏,三者在同一条直线上,三者的中心大致在同一高度,像才能成在光屏的中心。
(2)当物距大于二倍焦距时,像距在一倍焦距和二倍焦距之间;
【解答】解:
(1)实验前,把蜡烛、凸透镜、光屏从左向右依次放在同一直线上,点燃蜡烛并调整烛焰、凸透镜、光屏的高度,使它们的中心大致在同一高度,以保证烛焰的像能成在光屏的中央;
(2)由图知,A点与凸透镜的距离为50.0cm﹣15.0cm=35.0cm,已知焦距10cm,此时满足物距大于二倍焦距的条件,所以像距应在一倍焦距和二倍焦距之间,即像在凸透镜右边10cm~20cm处,故应在DE间移动光屏找像,直至光屏上的像最明确。
故答案为:同一高度; 中央;DE。
【点评】熟练学会凸透镜成像规律的操作要素、误操作时出现的现象、成像规律,这是光学实验的重点。
31.(2分)如图(a)所示,小王同学用弹簧测力计测量木块与水平面间滑动摩擦力的大小,实验过程中同学将不同运动状况下的测力计示数记录在图(b)草稿纸上,请你帮助他将剩余数据正确填入下表。
实验序号 | 1 | 2 | 3 | 4 |
物体M运动状况 | 静止 | 愈加快 | 匀速运动 | 愈加慢 |
测力计示数(牛) | 2.1 | 4.9 | __________ | __________ |
【剖析】沿水平方向拉着物体做匀速直线运动,物体在水平方向上遭到平衡力有哪些用途,依据二力平衡的条件,拉力大小才等于摩擦力的大小;
当物体加速运动时,拉力大于摩擦力;据此剖析摩擦力小于拉力,依据影响滑动摩擦力大小原因不变,据此剖析实验中滑动摩擦力大小;
当物体减速运动时,拉力小于摩擦力,据此剖析。
【解答】解:只有沿水平方向拉着物体做匀速直线运动,物体在水平方向上遭到平衡力有哪些用途,依据二力平衡的条件,拉力大小才等于摩擦力的大小;
当物体加速运动时,拉力大于摩擦力;即4.9N大于物体遭到的摩擦力;故物体遭到的滑动摩擦力只能为3.8N;
实验中,因影响滑动摩擦力大小原因有两个:重压大小和接触面的粗糙程度不变,故实验中滑动摩擦力大小维持不变;故物体做匀速直线运动时,测力计示数为3.8N
物体愈加慢时,拉力小于摩擦力,故此时测力计示数只能为2.6N。
故答案为:3.8;2.6。
【点评】本题考查实验原理、影响滑动摩擦力大小原因及控制变量法的运用,体现了对过程和办法的考查。
32.(6分)在探究了水平拉动物体时拉力的大小和接触面大小无关后,某小组同学继续研究水平拉力和其他原因的关系,他们将水平不一样的物块分别放置在接触面材料不一样的水平的木板和橡胶板上,并用弹簧测力计沿水平方向匀速拉动物块,如图所示。实验数据分别记录在表1、表二中。
表一木板
实验序号 | 水平(克) | 拉力(牛) |
1 | 400 | 2.0 |
2 | 500 | 2.5 |
3 | 600 | 3.0 |
表二橡胶板
实验序号 | 水平(克) | 拉力(牛) |
4 | 400 | 2.8 |
5 | 500 | 3.5 |
6 | 600 | 4.2 |
表三木板
实验序号 | 夹角α(度) | 拉力(牛) |
7 | 10 | 2.79 |
8 | 20 | 2.71 |
9 | 30 | 2.68 |
10 | 40 | 2.75 |
11 | 50 | 2.92 |
12 | 60 | 3.21 |
①剖析比较实验序号1与2与3或4与5与6的数据及有关条件,可得出的初步结论是:在同一水平面上,沿水平方向匀速拉动物体,__________。
②剖析比较实验序号1与4或2与5或3与6的数据及有关条件,可得出的初步结论是:__________。
③为了继续探究拉动物体时拉力大小与拉力方向的关系,他们把水平为600克的物块放在木板上继续实验,并用更精密的仪器测量拉力。如图所示,实验中渐渐增大拉力与水平面的夹角α,匀速拉动木块,数据记录在表三中。剖析表三中数据,可得初步结论:在同一水平面上匀速拉动同一物体,拉力方向与水平面夹角增大时,拉力先减小后增大。
依据表三中的数据,他们觉得当夹角α为某一角度时,拉力可能最小,为了找到这一角度,还应该在夹角α为__________的范围内进一步探究(选填“20°~30°”、“30°~40°”或“20°~40°”)。
【剖析】①纵向比较表一实验次数1、2、3或表二中4、5、6的数据得出结论;
②比较实验序号1与4或2与5或3与6的数据,找出相同量和变化的量,剖析得出拉力与变化量的关系;
③剖析表三实验,找出拉力由小变大的角度,据此剖析。
【解答】解:①纵向比较表一实验次数1、2、3或表二中4、5、6的数据,水平为原来的几倍,匀速拉动物块的拉力也为原来的几倍,故可得出的初步结论是:在同一水平面上,沿水平方向匀速拉动物体,拉力与水平正比;
②比较实验序号1与4或2与5或3与6的数据可知:物体的水平相同,分别在在不一样的表面上运动,则接触面的粗糙程度不同,所以可得出的初步结论是:沿水平方向匀速拉动水平相同的物体,接触面材料不同,所需拉力大小不同;
③由表三数据知:拉力与水平面的夹角为30度时,拉力为最小;夹角为30度时,拉力又开始变大,所以为了找到这一角度,还应该在夹角α为20~40度的范围内进一步探究。
故答案为:①拉力与水平成正比;
②沿水平方向匀速拉动水平相同的物体,与接触面材料不同,所需拉力大小不同;
③20°~40°。
【点评】本题研究水平拉力和其他原因的关系,考查控制变量法、数据剖析和总结结论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