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板怕他们吃霸王餐,孩子们纷纷“摇来”自己妈妈结账。事后,其中一位母亲同意采访时说,他们非常为孩子们高兴,这是孩子们首次组队出去吃东西。着实羡慕这群孩子,他们有“靠山”母亲,理解允许他们如此做,并为他们的成长感到高兴。 羡慕之余,又勾起了我些许的哀叹:
不知从何时起,爸爸妈妈好像戴上了“紧箍咒”,孩子稍有我们的动作,就会激起爸爸妈妈的“急”。 怕孩子学坏,怕孩子输给其他人…… 匆匆忙忙赶路,却忽视了孩子灵魂的成长,也失去了教育孩子的初心。教育学家苏霍姆林斯基说:“孩子本身,对成人来讲,是个伟大的教育力量。”爱孩子,可能无需多大的本钱,看见孩子、尊重孩子,给孩子空间,让孩子感觉到自己被爱着。 而爱孩子的最低本钱,是不做这三件事。
用爱勒索孩子,压制孩子的性情 三毛在《雨季不再来》中写道:“妈妈,你再用爱来逼我,我要疯了。” 没办法想象,当爸爸妈妈以爱之名,对孩子实行伤害,会对孩子导致多大的创伤。 电影《死亡诗社》中,尼尔性格好、学习好、运动全能、意志坚定、领导能力强,是所有师生心中的完美人物。 而在爸爸眼中,尼尔只不过一个懦弱、没办法做主的孩子,不会反抗,只能一味地妥协。 从不关心尼尔的爱好和感受,觉得自己所做的所有都是对的,都是为尼尔好,操纵着尼尔的生活。 尼尔非常爱爸爸,尊重爸爸,不想拒绝爸爸,只能一而再再而三地同意爸爸的安排。 一次次地退让,爸爸也变得愈加不容挑战,父子关系变得愈加扭曲。 不想成为爸爸期待的样子,也不敢做真实的自己。 长期压制真我,即使后来找到了真的的快乐,尼尔也没办法突破内心的局限,勇敢面对真实的自己。 在巨大的痛苦与挣扎中,结束了我们的生命。 这种以爱为名的操控,在心理学上称之为“情感勒索”,也是亲子间容易见到的权利游戏。 情感勒索型的爸爸妈妈,不是不期望孩子好,只不过不期望孩子脱离我们的掌控,不容孩子挑战我们的权威。 以至于,用情感绑架孩子的可能性,让孩子挫败、羞愧、自责、愤懑。
青春期的重点任务是打造同一性,预防同一性混乱;这阶段孩子会渐渐脱离对爸爸妈妈的依靠,走向独立自主。 孩子的成长本就是与爸爸妈妈渐渐离别的过程,只不过有的爸爸妈妈意识不到或者不想放下孩子的成长。 从而致使,爸爸妈妈越对孩子严防死守,孩子越离经叛道。
写在最后 《肖申克的救赎》中说: “有的鸟是终究关不住的,由于他们的羽翼太过光辉了,当他们飞走时,你心里会非常了解,把他们关起来是一种罪恶;但无奈的是,他们的离开,叫你生活的地方空空荡荡。” 大家没办法代孩子跨过所有些磕磕绊绊,亦没办法填满孩子成长中的沟沟坎坎。 爱孩子的最低本钱,是爱孩子本身,给孩子心灵以力量,让孩子有勇气飞往我们的山。 看见孩子的感受,支持孩子的想法,尊重孩子对独立的探索。 在孩子承欢膝下时,给孩子足够的空间和自由,让孩子充沛地成长,孩子的道路才会中越走越宽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