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广 热搜: 幼儿家庭教育  幼教  学习  注意力训练  育儿新知  智力开发  家长教育心得  教育  学习动力  家庭教育帮 

爸爸妈妈怎么样巧妙应付孩子“一根筋”

   日期:2024-05-06     来源:www.lajiaoxiu.com    浏览:566    
文章简介:面对孩子的调皮捣蛋爸爸妈妈既无奈有无策,在养育孩子的过程中,最让广大爸爸妈妈心塞烦躁的,相信肯定是孩子间歇性发作的无理取闹、耍脾气。拿东西必须要他指定的人来拿,不然,哭!穿鞋子必须要先穿右脚的,不然,闹!玩具必须要放在固定的家,不然,吵!特...

面对孩子的调皮捣蛋爸爸妈妈既无奈有无策,在养育孩子的过程中,最让广大爸爸妈妈心塞烦躁的,相信肯定是孩子间歇性发作的无理取闹、耍脾气。
拿东西必须要他指定的人来拿,不然,哭!穿鞋子必须要先穿右脚的,不然,闹!玩具必须要放在固定的家,不然,吵!特别是一些执拗的熊孩子,只须一哭起来,根本不听大伙的话,威逼利诱四员猛将纷纷败下阵来,那哭声叫人听了心情烦躁,简直想把孩子塞回肚子里!养育孩子
但,冷静下来想想,孩子的这类无理取闹真的无理吗?并不是这样。其实这是孩子在保持我们的秩序感。
秩序感是人对于事物的空间布局、存在形式、归属或事件发生顺序和谐、有序的需要,学前期的孩子,就处在如此一个敏锐的内心世界里,于是有了蒙台梭利教育学派提出的秩序敏锐期。特别是2-4岁的孩子,对家物品的方位、对做事情的先后顺序、对所有物品的归属等等,都会很有兴趣,并且对这类事物形成一种先入为主的刻板的秩序感,并且觉得这种秩序是不可更改的。过去形成的记忆模式是如此,目前也需要是如此。
那样,父母应该如何理解孩子的这一心理特点,并依据具体状况采取适合的养育方案?下面我们为你详细道来。
无理取闹还是秩序敏锐,告诉你一眼看穿养育孩子
正确对待孩子的秩序感,第一得正确区别孩子的撒泼行为到底是无理取闹还是秩序敏锐。孩子的秩序感有不少表现形式,最典型的有如下三种:
1、对环境布局的刻板需要
案例:
父亲从外地出差回来,一进家门就急着想抱抱孩子,随手就把外套放在了沙发扶手上,结果孩子大哭大闹起来。直到母亲把外套拿走放回卧室,孩子才渐渐安静下来。
剖析:
孩子出生后,周围环境中的固定陈设一般会日渐成为他生活秩序的一部分。而当他已经习惯的格局被打破时,就会出现焦虑和不安的情绪,甚至大哭不止。伴随年龄的增长,孩子发现某个东西脱离了常规放置的地方后,可能还会亲自动手把它还原到原来的地方。支配他这种行为的也是秩序感。
2、对事物所有权的极度敏锐
案例:
奶奶从老家来看望2岁半的萌萌,进门就脱掉我们的鞋子,穿上母亲平常穿的拖鞋。小家伙立刻哭起来,趴在地上非要奶奶把拖鞋还给母亲不可
剖析:
学前的孩子在秩序感有哪些用途下,总是会对特定物体的归属十分敏锐,觉得家的某一个物品是是哪个的,就是哪个的,别的人不可以动用,不然,就是破坏了事物存在的法则,值得他去纠正和维护。
3、对程序的完美需要和预先设计
案例:
天天母亲下班回来,3岁的佳佳都要抢着去给母亲开门。有一天,母亲按门铃时,爷爷刚好在门边上,就先打开了。这个时候佳佳不干了,大哭起来,非要把母亲推出去,关上门,让她重新开一次。
剖析:
孩子习惯了事件发生的特定程序之后,就会日渐偏好那种安排,一旦被调整,就会变得焦虑不安。而且,学前期的孩子,因为自我中心思维的存在,总是会把我们的意志强加在事物的进步规则之上,会对特定事情进步的过程和结果有所期待,一旦事情的进步有悖于我们的预期,就会感觉对外面的掌控感失控,从而引发内心的不安,甚至出现哭闹、撒泼等行为。
秩序感之于孩子成长的价值
秩序感其实就是婴幼儿刚开始的内在逻辑,这种内在逻辑对于孩子的成长来讲具备尤为重要的价值,至少有三个不可忽略的方面:
1、有秩序,更有安全感
因为生命产生之初的弱小感,幼小的孩子在习惯了教养环境中的平时安排后,就会很期待周围事物的运行都是可以根据期待发生的,如此才能让他们感觉自己对生活是有掌控能力的,一旦这个秩序体验遭到挑战,孩子就会变得很不安,对环境的安全感产生怀疑。所以,对于孩子来讲,秩序井然的生活环境是其安全感的基础。
2、无秩序,毁三观
由于对环境和生活的秩序有所需要,在孩子眼里,任何事都是有对错之分的:东西摆设在这个地方,就是对的,摆设在那个地方,就是错的;父亲的东西,爷爷不可以用,母亲不可以用;有人按门铃了,应该我来开门,你开就不可以这种对于事物存在格式和发生秩序的需要,正是孩子认识世界的过程,也是孩子刚开始的规则意识,也是其生活观、道德观、世界观的基础。
3、培养秩序感,生活有条理
孩子在秩序感有哪些用途下,总是会以为世界是根据特定的秩序存在的,假如爸爸妈妈可以尊重孩子的这个特征,因势利导,尽可能给孩子打造科学规律的作息安排、布置整洁有序的家庭环境、呵护孩子的物权和归位意识,则孩子更容易培养条理的生活习惯。
满足孩子的秩序感
秩序感是孩子生命的一种需要,当它得到满足时,才能产生真的的快乐。然而,当孩子表现出秩序敏锐期的行为特点时,不少父母会觉得孩子在无理取闹,感到不耐烦,甚至对孩子的不当行为进行批评斥责,让刚刚进入秩序敏锐期的婴幼儿心灵没办法充分领会成长的美好,从而变得混乱、孤僻、不再有勇气探索未知。因此,当孩子乐于去做一些关于秩序的事情时,父母可以满足他的这个需要。
1、尽可能不频繁更换孩子的教养环境
有些职场母亲在返岗上班后,采取了将孩子在姥姥、奶奶和自己家轮流抚养的做法。却不知,这是很伤害孩子秩序感的做法,尤其是对于婴儿期的孩子来讲,频繁变换的生活环境,将使得孩子非常难产生稳定的秩序体验,进而冲击她们对这个世界的安全感。所以,保护孩子的秩序感起见,孩子出生后,最好让他在一个相对稳定的生活环境中成长。
2、努力打造科学的生活作息秩序
孩子天然喜欢有规律的生活,父母可以借助这一点,自孩子出生起,就帮他打造一种合理、科学的作息秩序,让孩子逐步适应这种有规律的生活,为以后好的生活习惯奠定基础。
3、打造整洁有序的生活空间环境
整洁有序的生活环境更容易让秩序敏锐期的孩子感到舒适,家的平时用品最好摆设有序,每次用后注意准时归位。特别是孩子的东西,更应该注意摆设有序,不要随意变换它们的地方。秩序敏锐期的孩子总是乐意维护这种整洁的格局,父母可以引导他们自己整理玩具和日用品,让孩子形成整洁有序的习惯。
4、尊重孩子的物权敏锐
孩子对特定物品的所有权产生敏锐之后,父母就应该注意尊重这种敏锐,尽可能不混淆物品的所有权,更不可以压制孩子对区别所有权的倡导,不然,孩子比较容易获得一种意识:物品的所有权是可以非常混乱的。这对于孩子进步我们的所有权意识并非一件好事,一则容易使他们培养随便拿其他人东西的不好的习惯,二则容易使得他们长大后不敢维护我们的正当权益。
5、理解孩子对程序的需要
当孩子由于已经习惯的或者头脑中预期的程序被破坏而哭闹时,父母要理解孩子对于秩序的强烈需要,耐心地处置问题,重来一般是非常有效的解决对策。在没办法重来的状况下,也要做好讲解工作,如此做,孩子可能并不立刻买账,依然大哭大闹,但这是一种健康的痛苦,孩子在宣泄的过程中,也会慢慢了解,有的事情是不可以重来的。父母的理解和耐心,总是会让孩子多一份面对的勇气,甚至就能启动条理的思维,行为也变得正常起来。
6、增强孩子的灵活性
多带孩子出去走走,感受不同环境、家庭中的人、物、事,帮助孩子认识到其他人的秩序和我们的秩序可以不同,伴随孩子独立意识的增强,孩子就能把自我与别人不同开来,到了哪儿都能入乡随俗,可以迅速适应不同事物和人物的秩序。

 
打赏
 
更多>相关推荐

推荐图文
今日推荐
点击排行
网站首页  |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使用协议  |  版权隐私  |  网站地图  |  排名推广  |  广告服务  |  积分换礼  |  网站留言  |  RSS订阅  |  违规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