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的孩子,反抗行为特别强,爸爸妈妈说东他偏说西,你让他干的事情他偏不干,你不让他干的事情,他偏要干,特别是很多3~8岁的男生,愈加常见。孩子为何有反抗行为呢?
1、孩子反抗行为的剖析
如何看待孩子的反抗行为呢?父母看到孩子这种表现,特别生气,感觉自己如何摊上这么一个孩子,真是倒楣。
其实,孩子有反抗行为并不稀奇。心理学家觉得,3岁婴幼儿不反抗,就不是正常儿童,3岁孩子几乎是与反抗连结在一块的。这段时间的婴幼儿正意味着生活首次危机到来。此期间孩子不管啥事都要反对,无论叫他干什么,他都说不;即便自己喜欢的事物,只须其他人先说或先做了,他就不开心。当父母的对这种反抗要有正确认识;孩子并不是故意反抗,他们是有理由而反抗的。1~2岁时,体力渐渐增强,到3岁时很多事情都可自己做了,他期望能把能力充分发挥出来,但却被压制着,因而反抗;2~3岁婴幼儿有了我们的精神世界和想法,想把他们的意欲表现出来,但常被爸爸妈妈阻止和责骂,孩子的想法被成人社会的规范压制了,所以他不能不反抗。欲求不满足,常会发之于哭、嚷、生气,大人觉得孩子太任性了。这个时候的孩子就如此困扰在我们的意欲与社会规范的矛盾中,仿佛像个小大人了。
从上面大家可以看出,反抗行为是孩子需要经过的阶段,而且从另一个角度来看,反抗行为强的孩子,长大后容易有坚强的独立意志。心理学家曾在2~5岁儿童中挑选100名反抗性较强者,与100名几乎看不出反抗性的儿童;追踪察看到年轻人期。结果前者有84人意志较坚强,有主见,有独立剖析和判断事物、作出决定的能力,后者仅有少数人意志较坚强,其余的人遇到事情不可以作决定,不可以独立承担责任。因此,父母对孩子的反抗行为要有一个正确认识,不要生气,不要急躁。
2、如何教育反抗行为强的孩子
那样,如何才能引导、教育反抗行为强烈的孩子呢?教育孩子安然度过这个反抗期,就要让自我服务不偏离唯我独尊的意识,孩子的反抗便会自然地渐渐消失。假如强迫压制他的反抗,将会内攻,反抗心理一旦内攻,便长久蕴酿在孩子心里,甚至终使孩子一辈子成为反抗儿或懦弱儿。因此,对孩子的反抗行为,要多加以正确引导。
1.让孩子完成一件事情
自我心理使孩子什么都要自己做,只须状况许可,应尽可能使他如愿以偿;鼓励孩子把一事从头到尾做完,即便效果不好,也要夸他几句。3岁孩子能把一事做完全是了不起的。比如穿鞋着衣,穿外套等均可练习。
2.让孩子帮忙做事
父母可让孩子帮助做简单的事,如抹桌面,虽然孩子不可以把桌面抹得很干净,但也要允许孩子去做。父母应该注意他们尚不太关心做事是不是完美的特征,比如,孩子戴歪了帽子,根本不想大人把它矫正过来,他做的事,非常不想大人重新再做一次。孩子由于尝到自己可以同大人一样做事的满足,就能维持很久的好情绪。
3.任何事都让孩子亲身感受一下
无论做什么,父母要尽量尊重孩子建议,不要过分干预他,让孩子自己来。有的事情明知孩子不可能做得好,也让他去体验一次。比如:此期婴幼儿尚无大小观念,但有时却会吵着要把大洋娃娃装进一个比娃娃小的盒子里。成人不要一下就说如此不可以,还是让他一个人去试装一下,等他试过后就会知难而退。这类办法并不是讨好孩子、迁就孩子,而是细心地启发。不要用压制他们来度过反抗期,只须坚持下去,不要多长时间,孩子便会有非常大进步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