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课工业化的起步和人民代表大会规范的确立
1、第一个五年计划
1.背景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将来,经过三年的经济恢复,国民经济得到根本好转。
国内还是一个落后的农业国。国内的______________水平非常低,基础薄弱。
2.目的:有计划地进行社会主义建设。
3.时间:______________—1957年。
4.基本任务:集中主要力量进步______________,打造国家工业化和国防现代化的初步基础;相应地进步交通运输业、轻工业、农业和商业;相应地培养______________;等等。
5.收获
工业方面:①国内以______________帮助兴建的156个项目为中心,先后施工1万多个工业项目。②钢铁、煤炭、电力、机械制造等每个范围飞速发展。③______________钢铁公司无缝钢管厂等三大工程、______________第一汽车制造厂、______________第一机床厂和飞机制造厂等建成投产。
交通运输方面:①新建宝成、鹰厦等铁路30余条。②川藏、______________、新藏公路相继通车,密切了祖国中国大陆与边疆区域的联系。③1957年,______________大桥建成,连接了长江南北的交通。
6.意义:国内开始改变工业落后的面貌,向______________迈进。
易混易错
第一个五年计划完成后,国家达成了工业化。
提示:1957年,第一个五年计划完成,从此,国内开始改变工业落后的面貌,向社会主义工业化迈进。
【问题考虑】
国内第一个五年计划集中主要力量进步重工业是什么原因什么?
国内的工业基础尤其是重工业基础很薄弱。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面临帝国主义的孤立、包围和威胁,需要进步工业以加大国防力量。
受苏联建设经验的影响。
中国人民迫切需要改变工业落后的面貌。
2、人民代表大会规范的确立
1.背景:伴随经济建设的进步,国内的民主政治建设也加紧进行。
2.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
召开:______________年9月,在______________召开。
内容
①大会拟定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地位 | 是国内第一部______________种类的宪法, |
规定 | 中华人民共和国______________是最高国家权力机关 |
意义 | 以国家根本大法的形式确定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规范 |
②大会选举______________为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朱德为副主席,刘少奇为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委员长;决定______________为国务院总理。
3.意义: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的召开,形成了人民代表大会规范,人民代表大会规范是国内的______________政治规范,为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奠定了基础。
易混易错
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领会议,拟定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提示: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领会议,拟定了“一同纲领”。1954年9月,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拟定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这是国内第一部社会主义种类的宪法。
【问题考虑】
为何说《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是一部社会主义种类的宪法?
从拟定过程看,《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在颁布之前,广泛征求了人民群众的建议,由全国人民讨论修改并经全国人民代表大会通过,充分体现了人民的意志和愿望。
从内容看,宪法真的反映人民的利益,明确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是最高国家权力机关,确立了人民代表大会规范,体现了社会主义国家的民主政治原则,在法律上规定了国内的社会主义进步方向。
【概括】
1.伟大的中国人民从未停止探索复兴道路的节奏。中国开始改变工业落后面貌、打造工业化初步基础的历史事件是
A.开国大典 B.土地改革
C.第一个五年计划 D.三大改造
2.为了改变下表所述状况,国内政府采取的手段是
项目 | 中国 | 印度[来源:Z*xx*k.Com] | 美国 |
钢产量 | 2.37千克 | 4千克 | 538.3千克 |
发电量 | 2.76千瓦时 | 10.9千瓦时 | 2 949千瓦时 |
A.稳定物价 B.进行土地改革
C.优先进步重工业 D.掀起“大跃进”运动
3.“车轮飞转东西南北追风去,钢水奔腾春夏秋冬季节入眼来。”这副对联描述了国内第一个五年计划期间的两项建设收获。这两项收获分别是
①长春第一汽车制造厂生产出第一辆汽车②沈阳第一机床厂建成投产③鞍山钢铁公司无缝钢管厂等三大工程建成投产④武汉长江大桥建成
A.①② B.②③
C.①③ D.①④
4.第一个五年计划期间,鞍山钢铁公司无缝钢管厂等三大工程、长春第一汽车制造厂、沈阳机床厂和飞机制造厂等建成投产。这类工业项目的兴建反映出第一个五年计划的主要建设地区是
A.东南区域 B.西南区域
C.华南区域 D.东北区域
5.右图是国内第一部社会主义种类宪法的封面。这部宪法是在下列哪次会议上拟定的
A.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领会议
B.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
C.七届二中全会
D.中共八大
6.研究文物是历史学习的要紧渠道。下面1954年毛泽东的“代表当选证书”可以见证国内政治规范建设的收获是
A.确立人民民主专政规范
B.结束封建专制规范
C.确立人民代表大会规范
D.确立民族地区自治规范
7.国内宪法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所有权力是人民。”据此可知,国内宪法所保障的利益主体是
A.地主阶级 B.资产阶级
C.帝国主义 D.广大人民
8.历史图表是提升学习效率的有效渠道。下表反映了国内第一个五年计划时期各部门的投资比率。由此判断,当时国内
部门 | 重工业 | 交通运输业 | 农林水利 | 文化教育 | 其他 |
投资比率 | 58.2% | 19.2% | 7.6% | 7.2% | 7.8% |
A.优先进步重工业 B.优先进步交通运输业
C.优先进步文化教育 D.优先进步农业
9.第一个五年计划从1951年就开始编制,前后共修改五次,考虑到当时的实质状况,国内将工业年平均增长速度由20%下调到14%~15%,这既符合实质,又留有空间。这说明
A.第一个五年计划主如果集中力量进步重工业
B.第一个五年计划照搬苏联的经济建设经验
C.第一个五年计划使国内开始向工业化迈进
D.第一个五年计划依据当时国情进行编制
10.下列关于第一个五年计划的结论中,不可以依据下表得出的是
全国用于农业的拖拉机数目及机耕地面积完成状况
项目 | 计算单位 | 1957年 | ||
计划 | 实质 | 比计 | ||
拖拉机 | 台 | 5 146 | 12 000 | 133.2 |
机耕面积 | 万亩 | 758 | 2 754 | 263.3 |
A.计划指标大幅度超额完成
B.农业机械化水平显著提升
C.拖拉机生产技术大幅度提升
D.进步农业是计划组成部分
11.下图是国内第一个五年计划期间为配合大规模建设而绘制的宣传海报。对其解析正确的是
A.远处的工厂含义工业化基本达成
B.图下的文字宣传了绿色环保观念
C.往来的船只说明交通运输业基础好
D.工作的场景展示了工人投身建设的热情
12.从1953年到1956年,全国工业总产值平均每年递增19.6%,农业总产值每年递增4.8%,这种增长速度是相当高的;1956年,工业总产值首次超越农业总产值。致使这一变化的主要缘由是
A.第一个五年计划的推行
B.土地改革的拓展
C.抗美援朝的胜利
D.西藏的和平解放[来源:学|科|网Z|X|X|K]
13.1953年底,毛泽东率队去杭州,途中他说:“治国,须有一部大法。大家这次去杭州,就是为了能集中精力做好这件立国安邦的大事。”毛泽东说的这部大法是
A.《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B.《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一同纲领》
C.《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
D.《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
14.来自全国的1 141位代表出席了会议,并行使人民赋予的权力,他们一同拟定了宪法,拟定了几个要紧的法律文件,他们还听取并审议了政府工作报告,在此基础上选举了国家领导人。下列会议中,与材料相符的是
A.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领会议
B.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
C.中共八大
D.中共七届二中全会
15.下列关于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的叙述中,错误的一项是
A.这次会议于1954年在北京召开
B.大会拟定了国内第一部社会主义种类的宪法
C.大会选举毛泽东为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
D.形成了中共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规范
16.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一穷二白】
材料一目前大家能造什么?能造桌子椅子,能造茶碗茶壶,能种粮食,还能磨成面粉,还能造纸,但,一辆汽车、一架飞机、一辆坦克、一辆拖拉机都不可以造。
——毛泽东
材料二1953—1957年,国内农业、轻工业和重工业产值增长速度和比重变化表
行业 | 1953年农、轻、重比率/% | 1957年农、轻、重比率/% | 1953—1957年平均增长速度/% |
农业 | 52.8[来源:学科网ZXXK] | 43.5 | 4.5 |
轻工业 | 29.6 | 29.2 | 12.8 |
重工业 | 17.6 | 27.3 | 25.4 |
【收获瞩目】
材料三1957年底,国内兴建156个工业项目,先后施工的工业项目有1万多个,沿海工业基地得到加大,华北和西北也打造一批新的工业基地。
材料一表明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哪一范围比较落后?为了改变这一情况,国内推行了哪种进步规划?
工业水平非常低,基础薄弱,门类不全。第一个五年计划。
从材料二表格中,大家可以看出哪一行业进步最快?
重工业进步最快。
材料三表明国内为改变落后面貌采取手段获得的收获。列举这一时期修建的公路和桥梁各一例。
川藏、青藏、新藏公路相继通车。武汉长江大桥建成。
伴随经济建设的进步,国内的民主建设也在加紧进行。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拟定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请问这是一部什么性质的宪法?
这是国内第一部社会主义种类的宪法,也是国内有史以来真的反映人民利益的宪法。
素养解析
史料实证是指对获得的史料进行辨析,并运用可信的史料努力重现历史真实的态度和办法。下题以“第一个五年计划”的有关内容为主题,渗透了史料史证的素养观念,目的是通过引导学生剖析史料,加深学生对第一个五年计划有关常识的认识。
17.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中国与印度、美国的钢产量和电产量的比较
项目 | 中国1952年产量 | 印度1950年产量 | 美国1950年产量 |
钢产量 | 2.37千克 | 4千克 | 538.3千克 |
发电量 | 2.76千瓦时 | 10.9千瓦时 | 2 949千瓦时 |
材料二
时间[来源:学"> 内容 | |
1951年 | 中央财经委员会试编了第一个五年计划的粗略纲要。因为战争还在进行,这个计划不可能作为正式的计划 |
1952年 | 中财委开始第二次编制第一个五年计划草案。 |
1953年 | 中国按预定时间表开始进行大规模经济建设,国民经济第一个五年计划进入边推行边编制的阶段 |
1954年 | 历时近四年,五易其稿,第一个五年计划总算有了一个可以拿出来的初稿 |
1955年 | 全国人大一届二次会议正式通过第一个五年计划。第一个五年计划终于在推行两年半后才定案 |
材料三1953—1957年,全国工业建设项目达1万多个,国内过去所没的一些工业部门,包含飞机制造业、汽车制造业、重型和精密机器制造业与高级合金钢企业等,从无到有建设起来。
材料一表格中的内容说明了什么?[来源:学科网ZXXK]
说明国内工业水平非常低,工业基础薄弱,很多要紧工业品的人均拥有量远远低于发达国家和一些进步中国家。
依据材料二,概括第一个五年计划的编制过程有什么特征。
修订时间长,不断补充和修正;得到了苏联有关专家的帮忙等。
材料二中“战争还在进行”指的是什么战争?依据材料1、材料二,概括除上述“战争”缘由外,第一个五年计划在推行两年半后才定案是什么原因还有哪些?
抗美援朝战争。对怎么样建设社会主义工业化缺少认识;缺少编制长期计划的经验;基础设施薄弱等。
依据材料三和所学常识,列举一例汽车制造业的收获。国内工业化建设获得巨大收获有什么意义?
1956年,中国第一个生产载重汽车的工厂——长春第一汽车制造厂生产出第一辆解放牌汽车。经过第一个五年计划,国内开始改变工业落后的面貌,为社会主义工业化奠定了初步的基础,开始向社会主义工业化迈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