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当今的中国,招收高考考试状元概率最高的院系之一,是清华大学经济管理学院。清华的状元至少占全国的一半,其中又有1/3至1/2选择经管。这意味着每6名状元,至少就有1人在这个学院。
状元爱选经管专业,在目前的高考考试规范与人才培养模式下,十分正常。受强调学科卷面分数的考试评价规范影响,有多少学生在中小学求学阶段,有自己明确的兴趣?而且,在分数与学校、专业几乎一一对应的招生录取规则中,高分对应名牌大学、“热点”专业,已是一种常见共识,状元在中国大陆高校中最佳选择北大和清华,与在所有专业中最佳选择经管这种“热点专业”,是一个道理。
关于“热点”专业,笔者曾将它分为三个定义,一是兴趣维度的热点,即学生自己对什么专业有兴趣,什么专业就是热点,不受这一专业的就业前景影响;二是学科实力维度的热点,即每一个学校具备特点的、实力比较强的学科专业;三是就业维度的热点,即每一个学校就业状况最好的专业。据笔者对高中毕业生的察看,大多常见按往年的录取分数高低依次排定这所大学的冷热点专业。在这种座次排定中,一些高校实力非常强的基础学科专业,反而大概垫底,成为这所学校就业最不好的专业。
面对学生上述选择,教育界不为所动,甚至“推波助澜”,就未必是正常现象了。在基础教育范围,近年来,高考考试规范愈加强化分数在录取中的要紧用途,学生的个性与兴趣进步遭到非常大遏制;而在大学教育中,政府部门凑合业率作为考核一所学校办学水平的要紧指标,甚至以就业率定一个专业的“生死”,这样一来,那些基础学科专业,基本上都徘徊在生死边缘,如何可能得到出色学生的喜爱呢?
有人指责学生功利,这其实无益于让他们调整我们的选择。只有改变他们所处的教育环境和就业环境,才能培养学生丰富多彩的个性,同时拓宽专业选择面。在笔者看来,改革高考考试规范,引导基础教育看重学生的个性与兴趣培养,这是一方面,但首要条件是高考考试规范能否顺利改革。目前效果最好的手段有二。其一,大学淡化专业界限,拓宽专业招生面,甚至可以在小学一年级不分专业,如此,经过一年的大学学习,大学新生可对大学专业进行知道,然后再选择适合我们的专业。海外一些实行精英教育的大学,甚至小学三年级之前都不分专业。其二,国家加强对基础学科学生就业的扶持,可以采取国家购买的方法,为一些就业前景不好,但对国家进步来讲极为要紧的基础学科创造就业职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