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小学二年级数学下册期末考试复习提纲
解决问题
1、要点汇总
(一)、一步应用题
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的问题。它包含以下两点:(1)是两个数目在比较;(2)用其中一个量作标准,另一个量包括了几个它就是它的几倍。
(二)、两步式题
1、同级运算:(连加,连减,连乘,连除,加减混合,乘除混合)
根据从左向右的顺序,依次计算。
同级运算的种类:+ +, - -, + -, - +,
× ×, ÷ ÷, × ÷, ÷ ×。
2、不同级运算:(乘加,乘减,除加,除减)
先算乘除,再算加减,有括号的先算括号内的。
不同级运算的种类:× + , × -, + ×, - × ,
÷ + , ÷ -, + ÷, - ÷。
带小括号运算的种类: ×( + ), ×(-),
( + )÷, (- )÷。
3、从总数中连续减去两部分(连减算式),也可以写成从总数中减去两部分的和,同时需要用小括号把两部分的和括起来,计算时要先算小括号里面的。
如:54-8-22 = 54-(8+22)
4、把分步算式合并成一个综划算式时:
先看分步算式的第二步算式,再看其中第一个数和第二个数什么数是前一步算式的结果,就用前一步算式替换掉那个数,其他的照写。当需要替换的是第二个数,必要时还需要加上小括号。
(三)、两步应用题
连减(两种办法解决):正确剖析数目关系,确定算法。会用连减的两步运算解决问题。知道小括号有哪些用途正确应用小括号。
乘 除:正确剖析数目关系,确定算法。会用乘法和除法两步计算解决实质问题。
加减混合:正确剖析数目关系,确定算法。会用加法、减法两步运算解决问题。
乘加:正确剖析数目关系,确定算法。会用乘加两步运算解决问题。
乘减:正确剖析数目关系,确定算法。会用乘减两步运算解决问题。
除加:正确剖析数目关系,确定算法。会用除加两步运算解决问题。
除减:正确剖析数目关系,确定算法。会用除减两步运算解决问题。
连加:正确剖析数目关系,确定算法。会用连加的两步运算解决问题。
2、小练笔
1、母亲买了4支钢笔,每支8元,又买了1支毛笔,每支5元,母亲买笔共用了多少钱?
2、小学二年级同学去图书馆看书,女同学有18人,男同学有27人。每5个人坐一张桌子,一共需要几张桌子?
3、依据提供的信息解决问题。
(1)、小青有30元,买了6支钢笔后,还剩多少钱?
(2)、小青母亲有60元,买了一本故事书后,还能买几个笔盒?
(3)、你还能提出什么数学问题?
表内除法(一)
教学目的:
1.让学生在具体情境中领会除法运算的意思。会读、写除法算式,了解除法算式各部分的名字。
2.使学生初步认识乘、除法之间的关系。可以比较熟练地用2~6的乘法口诀求商。
3.使学生初步掌握依据除法的意义解决一些简单的实质问题。
4.结合教学使学生遭到爱学习、爱劳动、爱惜大自然的教育。培养学生认真察看、独立考虑等好的学习态度。
教程说明和教学建议:
教程说明
本单元教程划分为除法的初步认识、用2~6的乘法口诀求商两节,包含下面一些内容:除法的初步认识,用2~6的乘法口诀求商,解决问题。
教程安排如下表。
表内除法是学生学习除法的开始,它是以后学习除法的基础。让学生领会除法运算的意义,在理解的基础上学会用2~6的乘法口诀求商的办法及解决问题,是本单元教学的重点。本单元教学的难题是:除法的意思,用除法运算解决简单的实质问题。
1.关于“除法的初步认识”的编排。
“除法的初步认识”内容编排,分两个层次:第一,以日常容易见到的“每份同样多”的实例和活动情境,让学生打造“平均分”的定义。第二,在打造“平均分”定义的基础上引出除法运算,说明除法算式各部分的名字。教程结合具体事例和活动情境,从让学生认识“平均分”开始,通过察看、动手操作、探讨等学习活动,逐步领会除法运算的意义,学会除法算式各部分的名字。如此编排让学生充分参与“平均分”的实践活动,既为学生认识“除法”积累丰富的感性常识,又促进学生对“除法”产生亲切感。
2.关于“用2~6的乘法的口诀求商”的编排。
遵循由易到难的原则,教程对用2~6的乘法口诀求商的编排,按被除数从小到大的顺序分成两段。第一段,被除数低于12。第二段,被除数低于36。
第一段,被除数低于12,即所用的乘法口诀中积低于12。先教学被除数小的除法计算,充分借助学生学过连加、连减和乘法的基础和“平均分”物品的实践经验,促进学生自主探索不一样的求商的办法。如此,既有益于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又有益于为进一步学习用2~6的乘法口诀求商打好基础。
第二段,被除数低于36。这部分教程,突出了用乘法口诀求商的办法。用乘法口诀求商的办法,是用乘法口诀求积的逆考虑。学生初步学时总是感到困难。为了突破这一难题,第24页例2特意借用植树造林绿化荒山的画面情境,先出现乘法算式(4×6=24)再出现24÷4=□、24÷6=□,促进学生领会乘、除法的关系,为学生用“四六二十四”这句口诀想商打开“通道”。教程中设计有有关联的一乘两除一组的计算,为学生理解和学会用乘法口诀求商的办法创造条件。
3.关于解决问题的编排。
本单元的解决问题是结合除法计算出现的。
第一,在除法的初步认识教学中孕伏解决问题的内容。比如,第20页第2题、第4题,让学生依据画面内容分别填写每只小熊分( )个、可以分给( )个小朋友和相应的除法算式。使学生在理解除法意义的同时,领会日常存在用除法计算的问题。接着,在用2~6的乘法口诀求商教学中进一步孕伏解决问题的内容。比如,第23页例1,以把12个桃平均分给小猴的情境,分别计算出“每只小猴分3个,可以分给几只小猴”“平均分给4只小猴,每只小猴分几个”。使学生在学习除法计算办法的同时,初步领会如何提出用除法计算的问题,如何解决用除法计算的问题。
然后,在用2~6的乘法口诀求商之后,编入知道决有关平均分的实质问题和需要用乘法和除法两步计算解决简单实质问题的内容。
教程对解决问题的内容,遵循由易到难的原则,先编排用除法计算解决简单的实质问题,再编排用乘法和除法两步计算解决简单的实质问题。教学内容的呈现,重视用学生熟知的感兴趣的活动和事例设计情境,为学生发现、提出数学问题,探索解决问题的办法提供生动的资源。比如,第29页例3用15个小朋友做游戏、第31页例4用儿童商店里购物情境的插图展示解决问题的信息。又如,训练六中的3道题,分别使用了做风车、小兔运白菜、分画片等素材,让学生解决提出的问题。例题、复习资料插图呈现了数学问题的现实情境,促进学生“走入情境”去发现问题,并通过察看知道信息,通过讨论交流探索解决问题的办法。如此就使学生在解决一个个实质问题的过程中,一次一次体验成功,并感受除法计算在日常的价值,使学生在获得一些解决简单实质问题办法的同时,滋生应用数学的意识。
教学建议
1.让学生充分参与“平均分”的实践活动。
除法定义比较抽象,不容易被学生所理解。教学时,要让学生通过实践活动获得较多的感性认识。
除法的意思是打造在“平均分”的基础上的。为此,教学时借用教程设计,结合学生的实质生活,向学生提供充分的实践活动机会。让学生通过察看、知道“每份同样多”的生活实例,引出“平均分”。让学生充分参与平均分,平均分15个橘子、平均分12瓶矿泉水、帮小朋友分组租船、帮小熊分筷子……在丰富的实践活动中打造起“平均分”的定义。学生多次历程“平均分”的过程,并在头脑中形成相应的表象。这就为学生认识除法打好了基础。
2.设置情境或通过直观让学生初步理解乘、除法的关系。
教学用乘法口诀求商,重点是让学生知道乘除法的关系。教学时,要设置情境或通过直观,使学生初步理解乘除法的关系。比如,借助第24页例2植树情境,先写出乘法算式算出积,再写出两道除法算式。接着,用小棒代表树摆一摆,让学生看到“一共栽(4×6=24)棵树”“24棵树每行栽4棵,可以栽(24÷4=6)行”“24棵树栽6行,平均每行栽(24÷6=4)棵”,初步领会除法与乘法的关系。有了这个基础,让学生用除法算出24÷4、24÷6的商,就容易由4×6=24想商。
在学生初步理解乘除法关系的基础上,着重引导学生探索如何用乘法口诀求商。教学时,把“如何求出商”的问题交给学生,给学生考虑、讨论交流的机会,当令引导,让学生探索发现用乘法口诀求商的办法。学生历程探索性的学习过程,正是培养学生探索数学问题的兴趣和革新意识所必需的。
3.合理组织训练,使学生达到“比较熟练地用2~6的乘法口诀求商”的教学目的。
计算能力是数学能力的要紧组成部分。依据《标准》对数的运算规定的具体目的,本单元教学,需要学生可以比较熟练地用2~6的乘法口诀求商。依据一般规律,学生应做到能正确口算,绝大部分学生应达到每分钟做8道题。要达到这个目的,除去借用直观方法,让学生从乘除法的关系中理解求商的思路外,还需要合理组织训练,使学生熟练学会用乘法口诀求商的办法。
这里的合理组织训练,强调要做到以下几个方面。
(1)为学生提供必需的训练内容。
学生可以比较熟练用2~6的乘法口诀求商必须具备的条件,是熟记2~6的乘法口诀。因此,除去让学生了解乘法口诀在除法计算中的要紧用途外,还需要不断给学生提供熟记乘法口诀的训练,为提升学生用乘法口诀求商的能力打好基础。
适合安排把乘法口诀填完整和求乘法算式中未知数训练是必要的。把乘法口诀填完整和求乘法算式中未知数的思维过程与用乘法口诀想商的过程一致。比如,( )六二十四自己就是求24÷6的商的思维过程。又如,完成6×( )=24,要想6和几相乘等于24。提供如此的训练内容,学生不只能熟记乘法口诀,还能帮助学生理解用乘法口诀求商的思路,促进学生结实学会用乘法口诀求商的办法。
(2)适合加强课堂训练密度。
小学低年级的训练,需要以课内为主。适合加强课堂训练密度,使每一个学生都有较多的训练机会,特别对学习有困难的学生要给予特殊“照顾”。比如,多进行口头训练(如“对口令”、抽卡口算、小组抢答等),把复习资料制成卡片让学生训练,如此可以加强课堂训练密度。但应该注意“适合”二字,把握课堂容量。密度太大,学生过分紧张,会干扰教学成效,同时也会减少学生学数学的兴趣。
(3)训练形式要多元化。
低年级学生注意力不容易持久。单调的训练学生容易产生厌倦情绪,减少训练效率。针对学生的年龄特征,应该注意训练形式多元化。比如,借助教程提供的资源,组织“送信”“找朋友”“抽卡”等游戏性训练活动,让学生兴趣盎然、生动活泼地投入训练活动,或有效地提升计算能力。
4.看重创设解决问题的情境。
依据《标准》(第一学段具体目的)需要,本单元教学,应让学生初步掌握依据除法的意义和算法解决一些简单的实质问题。教学中要充分借助教程资源(或用学生身边的实例),为学生创设发现数学问题的情境,使学生获得从数学角度提出问题的机会。对于提出的需要用新常识解决的问题,让学生自主探索解决方案。教程中编排有运用乘除法两步计算解决的实质问题。探索解决这类问题的办法,是教学的难题。教学中更需要重视创设实质情境,让学生借用直观情境探索解决问题的步骤和办法。譬如教学第31页例4,先展示儿童商店里购物的画面,并描述小明和小芳购物的情境,吸引学生去知道、采集小明和小芳购物的信息,发现要解决的问题。在探索解决“买5辆小汽车,应对多少钱”的办法时,需要联系购物的生活经验和借用画面情境,引导学生动脑考虑出:要先解决“买一辆汽车用多少钱”的问题。教学中,紧密联系学生身边的事例创设情境,帮助学生理解问题的意思,同时又帮助学生准确找出要先解决的问题。促进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进行简单的、有条理的考虑。让学生不断在创设的情境中提出数学问题,并运用数学常识解决问题,获得用数学的成功体验,使学生逐步形成用数学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应用意识。
图形与变换
1、填空。
1、在大家学过的角中,角比直角小,角比直角大。
2、时针运动是( )现象,拉抽屉是( )现象。
3、汽车在平直的公路上移动是( )现象,车轮运动是( )现象。
4、红领巾上有两个( )角和一个( )角。
5、下面滑梯中有不少角,请你写出图中的角各是什么角?
∠1是角 ∠2是角
∠3是角 ∠4是角
6、 图中共有( )个角,锐角有( )个,
7、 图中共有( )个角,锐角有( )个,
直角有( )个,钝角有( )个。
2、选择。
1、在认识的角中,( )最小。 A、钝角 B、直角 C、锐角
2、下列各角中,是直角,是锐角,是钝角。(三角尺量一量)
A B C D E F
3、下面什么图形可以通过平移与黑色的图形重合?并标上记号。
4、下列图形中,( )通过旋转后与下图是相同的。
5、下列运动是平移的是( )
6、判断下面各是什么现象,把字母填在( )里。
A、平移 B、旋转
3、判断,正确的在( )里画“√”,错误的画“×”。
( ) ( )
( ) ( )
4、按需要画角。
画一个锐角。 画一个直角。 画一个钝角。
5、依据需要画一画。
1、在方格里画出向右平移8格后的图形。
2、把 向右平移4格;再向上平移3格;
1.一张长方形的纸片有4个角,用剪刀沿直线剪掉1个角后,还剩下几个角?
2.按下面的需要在图中画一条线段。
增加两个直角 增加3个直角 增加4个直角
3.图中有几个直角、锐角、钝角?
表内除法(二)要学会的要点:
1.用7、8、9的口诀求商
整理所有些表内除法算式(可按不同方法整理:按口诀表整理、按商相同整理、按除数相同整理。)
2.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用除法,求一个数的几倍是多少用乘法。
3.乘除两步解决问题(59页例4一类的题型)
仔细审题,依据已知条件先求出总的有多少,再使用平均分的办法来计算。
4.复习除法的有关常识:
每份分得同样多,叫平均分,平均分用除法来计算。
除法算式中各部分的名字,除法算式的读法,除法算式的意义。
测试:
1、直接写出得数。(18分)
42÷6= 6×8= 72÷9+48 = 81÷9×7 =
5×9 = 45+46 = 45÷5+41 = 72÷8×5 =
63-9 = 7×5 = 3×8÷4 = 6×9-2 =
2、填一填。(26分)
1、32÷8=读作:( ),用口诀( )来计算。
2、42里面有( )个6
3、除数和被除数都一样,商是。
4、把30个★平均分成6份,每份可以分( )个。
5、48是8的( )倍。 6的3倍是( )。
6、除数是4,被除数是32,商是( )。
7、一根绳子长16米,对折将来,再对折,每折长( )米。
8、在里填上适合的数。(6分)
48÷=8 -24=54 4×2=16÷
3×=27 24÷=3 36÷4=27÷
3、判断题。(对的在括号里打“√”,错的在括号里打“×”。)(8分)
1、28÷7=4,读作:四七二十八 ( )
2、30÷5求商与5×6求积用的是同一句口诀。 ( )
3、每一句乘法口诀都能写出两道不同的除法算式。 ( )
4、8的2倍和8是2的几倍是同一个意思。 ( )
4、看图写算式。(8分)
1、 2、▲▲▲▲▲▲
☆☆☆☆☆☆ ☆☆☆☆☆☆
☆☆☆☆☆☆ ☆☆☆☆☆☆
☆☆☆☆☆☆
是▲的几倍?
5、解决问题。(40分)
1
平均每个人摘了几个桃子?
2、
小军折的纸花是小丽的几倍?
3、小明跳的是小刚的3倍。
4、同学们到公园游玩。
5、在植树活动中,学校买来4捆树苗,每捆6棵。
6、购物。
24元 18元 8元 6元 4元
小军买了 , 小明买了 ,小军用的钱是小明的几倍?
(2)小红买了3枝钢笔,这类钱可以买几包饼干?
(3)你还能再提出什么数学问题?并解答。
万以内数的认识
1、填空题。
1、10个一是( ),10个十是( ),10个百是( ),10个千是( )。
2、百位左侧第一位是( )位,第二位是( )位。
3、八百零八是由( )个百和( )个一组成的。
4、九百二十四是由( )个百、( )个十和( )个一组成的。
5、7个千、8个百、4个一组成的数是( ),读作( )。
6、用6、6、8三个数字,排成的最小的三位数是( ),最大的三位数是( )。 7、899约是( ),4005约是( )。
8、一个三位数,它的最高位是( )位。一个四位数,它的最高位是( )位。
9、一个数,从右侧起第四位是( )位,第二位是( )。
比10000小1的数是( )。
11、读数时,中间有一个0或两个0,只读( ),末尾不管有几个0都( )。 12、一个数的最高位是千位,它是( )位数。
读数和( )数都从高位开始。
14、与789相邻的两个数是( )和( )。
15、由5个千,7个百和2个一组成的数是( )。
16、百位的左侧是( )位,右侧是( )位,
17、3009这个数的最高位是( )位,这个数是由( )个千和( )个一组 成的。 18、用2、0、5这3个数,你能排出( )个三位数。
用3、6、1、5组成一个最大的四位数是( ),最小的四位数是( )。
20、568这个数百位上是( ),表示( );十位上是( ),表示( )。 21、一个数从右侧起,第二位是( )位,第三位是( )位,第四位是( )位,第五位是( )位。
一个数的最高位是千位,这个数是( )位数。
23、8127是由( )个千、( )个百、( )个十和( )个一组成。
24、4592的最高位是( )位,5在( )位上,9在( )位上,2在 ( )位上。
25、480是由( )个百和( )个十组成。
26、4200里面有( )个百。260里面有( )个十。
27、2199的近似数是( )。9987的近似数是( )。
读数时,从( )位读起,数的末尾不管有几个0,都( ), 中间有一个0或两个0只读( )。
29、由7个千和5个一组成的数是( )。
30、最小的四位数是( ),最大的四位数是( )。
31、从右侧起,万位在第( )位。
32、找规律,填一填。
(1)588、589、( )、( )、592、593、( )、595、596、 ( )、598、599、( )、( )。
(2)3880、3890、( )、3910、3920、( )、3940、( )、 3960、3970、3980、( )、( )。
(3)8800、8900、( )、9100、9200、( )、9400、( )、 9600、( )、( )、9900、( )。
一个千、9个百组成的数是( )。3个千、7个十和9个一组成的数 是( )。4个千、2个百、8个十组成的数是( )。
写出下面各数。
一千二百八十二 写作:( ) 一万 写作:( )
五千六百零二 写作:( ) 四千零六 写作:( )
读出下面各数。
4632 读作:( )。 8096 读作:。
6003 读作:( )。 5400 读作:( )。
在○里填上“ ﹥ ”或“ ﹤ ”。
756○865 3740○4100 1000○999 4536○4563
4507○4510 5040○5400 6310○5976 3536○4563
37、5000前面的数是( ),后面的数是( )。
38、4309=( )+( )+( )+( )
3400=( )+( ) 2005=( )+( )
在数位表中,从右侧数起第一位是( )位,第一位是( )位, 第一位是( )位,第一位是( )位,第一位是( )位。
比直角小的角是( ),比直角大的角是( )。
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即求倍数),用除法。求一个数的几倍是多少用乘法。
选择题。把下面正确答案序号填在括号里。
1、601、106、900这三个数中,( )最小。
A、601 B、106 C、900
2、505、550、500这三个数中,( )最大。
A、505 B、550 C、500
3、比最大的三位数多1的数是( )
A、999 B、1000 C、1100
4、一个四位数,千位上和个位上都是1,其它数位上都是0,这个数是( )
A、1010 B、1001 C、1100
5、读数时,中间有两个零( )
A、都要读出来 B、都不读出来 C、只读一个零
6、最大的四位数是( )
A、1000 B、9988 C、9999
7 、五千零五十五写作( )
A、5050 B、5550 C、5055
8、与10000近期的数是( )
A、9999 B、1000 C、9000
9、用两个0,两个4组成的四位数中,不读出0的是( )
A、4400 B、4004 C、4040
10、9998的近似数是( )
A、9990 B、10000 C、9000
3、判断题,在对的( )里画“√”,错的画“×”。
1、一千是由十个千成。 ( )
2、写八百时,先要写8,再在后面写2个0。( )
3、五百零四,写作54。 ( )
4、609读作六百九十。 ( )
5、一千零一写作 101。 ( )
6、最大的两位数是999。( )
7、2010读作二千零一。( )
8、一个四位数最高位是万位。 ( )
9、读数时,数的末尾不管有几个0,都不读。( )
10、从左侧起万位在第四位。( )
4、按需要数出下面各数。
1、从188起,一个一个地数,数到210。
2、从1387起,一个一个地数,数到1396。
3、从895起,一个一个地数,数到1000。
5、按需要排列下面各数。
1、618 718 581 681
( ) < ( ) < ( ) < ( )
2、505 500 550 515 555
( ) > ( ) > ( ) > ( ) > ( )
3、9090 9009 9900 9000 9999
( ) < ( ) < ( ) < ( )< ( )
6、写出下面各数。
四千零五十 写作: 三百七十九 写作:
一万 写作: 七千四百三十九 写作:
八千一百零二 写作: 六千五百 写作:
一千八百一十二 写作: 五千六百零二 写作:
四千零六 写作: 四千零五十 写作:
3个千、5个百和9个一( ) 1个千和8个十( )
5个千和8个一( ) 10个千( )
8个千7个百5个十和1个一( )
7、读出下面各数。
4632 读作: 8096 读作:
6003 读作: 5400 读作:
2030 读作: 1231 读作:
1111 读作: 9990 读作:
学生易错点复习资料
1、读一读,写一写
1、写出下列各数的写法
一千五百 三千零七十 八千九百二十一 六千零三十
九千九百九十九 七千二百零一 六千零四 五千三百
2、写出下列各数的读法
3000 4009 7800 2890 4590
1101 3030 3330 6706 3007
2、写出下列各数的近似数
3908 7008 9980 3100 5201 809 999
1988 3049 8091 309 498 2004 3099
3、口算
5600+3200= 8900-700= 900+200= 450-200=
3400-300= 1000-300= 2000-1900= 4000-500=
8000-400= 7800+200= 200+1100= 890+100=
信息窗五练——整百整千数加减
1、填空
1.70里面有( )个十,260里面有( )个10、
2.600里面有( )个百,1200里面有( )个百.
3.14个十是( ),14个百是( ).
4.5个百加3个百是( )个百;5个千加3个千是.( )个千.
5.16个百加2个百是( )个百,写作( ).
6.13个百减5个百是( )个百,写作( ).
2、口算下面各题
400+500=200+400=3000+4000=
800-500=700-400=7000-3000=
1200+3000=400+2000=4600+300=
1700-400= 7800-800=3400-3000=
1200+6000=2600+300=4000+600=
9000-7000=780-80=2400-400=
3、口算下面各题
60+90=180-80=2600+4000=
700+800=240-60= 4700-3000=
500+900= 520-400=1800-1000=
4、应用题
1.养鸭场养鸭8000只,昨天上午卖出3000只,下午卖出4000只.还剩下多少只?
2.玩具厂要加工一批玩具,第一个星期加工了1600件,第二个星期加工了2000件,还要加工3000件玩具,一共要加工多少件玩具?
克和千克的重点复习知识点
1、在具体的生活情景中,使学生感受并认识水平单位克和千克,初步打造1克和1千克的水平定义,了解1千克=1000克。
2、使学生了解用秤称物体的办法,认识常见的称,可以进行简单的换算和计算。
3.在打造水平定义的基础上,培养学生估量物水平的意识。
复习重点:打造克和千克的水平定义及克和千克之间的换算。即1千克=1000克。
“千克和克”单元训练
1、填空。
1、5000克=()千克6千克=()克
200克+800克=()克=()千克
2、在()里填上适合的单位名字。
一个苹果约重100()一个鸡蛋约重55()一个铅球重4()一只母鸡重4000()一本数学书重300()
3、一袋盐重500克,两袋如此的盐重()克,也就是()千克。
4、在○里填上>、<或=。
8000克○9千克4千克○4000克3千克○2990克1千克○1010克
5、5只面包共重300克,一只面包重()克。
2、选择。
1、18个鸡蛋大约重1()。A、克B、米C、千克
2、1千克沙子的重量()1000克棉花的重量。A、>B、<C、=
3、1杯水重240克,10杯水重()克。A、240B、2400C、24
4、买1千克香蕉需要3元钱,现有15元钱,可买()千克的香蕉。
A、5000B、5C、500
3、计算。
70克+60克=7千克+8千克=
80克-48克=45千克-28千克=
1千克+2千克=50千克-20千克=1千克-700克=
4、连一连。
一只梨一只母鸡一头牛一只羊一枚2分硬币
200千克35千克5克160克3千克
5、解决实质问题。
1、小冬用20元钱买8千克西瓜,找回4元,每千克西瓜多少元?
2 、父亲买回3000克豆油,吃掉1000克后,又买回2000克菜油,还有油多少千克?
3、饭店原有大米1300千克,吃掉300千克,还剩多少千克?后来又买来1000千克,目前饭店有大米千克?
4、有两杯水,第一杯水重240克,第二杯水比它重200克,第二杯水重多少克?两杯水共有多少克?
5、一筐梨重48千克,4个人合买一筐,每千克梨2元,每个人应对多少元?
6、母亲买了一个大面包,重190克,还买了4个小面包,每一个重50克,这类面包共重多少克?
克和千克复习资料
基础练习
1、 填上合适的单位(克和千克)
一个书包重约3( )
一串葡萄重约800( )
一个足球重约498( )
一个菠萝重约2( )
2、 填空
2000克=( )千克
8000克=( )千克
6千克=( )克
4千克500克=( )克
3、五一节,超市进行水果优惠活动,小李在百姓超市买了500克重的西瓜12元,小王在银河超市买了1500克重的西瓜32元,你觉得哪个哪家超市卖得实惠?说说你的原因。
4、有一桶油连桶称重15斤,油桶重1斤,用去一半油后还剩几斤油?
统 计
完成统计。
1.气象小组把6月份的天气作了如下记录:
把晴天、雨天、阴天的天数分别填在下面的统计表中。
天气名字 | 晴天 | 雨天 | 阴天 |
天数 |
|
|
|
从上表中可以看出:这个月中的天数最多,的天数最少。
这个月中阴天有天。
这个月中晴天比雨天多天。
这个月中阴天比雨天多天。
你还能提出那些问题?
2.依据统计表完成统计图,并回答下面提出的问题。
每一个 表示辆车。
小轿车比客车多辆。
最少,最多。
货车和面包车相差辆。
客车和货车的总辆数和同样多。
这四种车一共有辆。
3.下面是森林动物园小动物的数目统计状况。
小刺猬有只;
小象有只;
小猴子有只。
小猴子的只数是小刺猬的倍。
口 ○ 口=口
小象的只数是小猴子的倍。
口 ○ 口=口
小象的只数是小刺猬的倍。
口 ○ 口=口
这类小动物一共有只。
口 ○ 口=口
4.请你和你的小伙伴—起合作统计一下本班同学选择课外小组的状况,并将结果填到下表中。
类型 | 航模组 | 书法组 | 羽毛球组 | 舞蹈组 | 绘画组 | 篮球组 | 围棋组 |
|
|
|
|
|
|
|
|
我最喜欢小组。
喜欢小组的人数最多。
喜欢小组的人数最少。
选择羽毛球组的有人。
选择篮球组的有人。
你对学校拓展的课外小组有哪些好的建议?
5.学校组织过的几次体检?视力状况如何?请你选择小学一年级、小学四年级和小学六年级各一个班来填写统计表。
| 5.0以上 | 4.9~4.7 | 4.6~4.3 | 4.2以下 |
小学一年级()班 |
|
|
|
|
小学四年级()班 |
|
|
|
|
小学六年级()班 |
|
|
|
|
小学一年级5.0以上有人。
小学六年级5.0以上有人。
小学四年级4.2以下有人。
小学六年级的人数最多。
5.0的视力是正常的,低于5.0的小学一年级的有人;小学六年级的有人。
从统计表中你还可以得到什么信息?
找规律
复习目的:使学生了解并且能找到图形和数字的排列规律,了解日常处处有数学,并掌握用数学。
复习重点:了解并且能找到图形和数字的排列规律,了解日常处处有数学,并掌握用数学。
复习难题:通过察看、猜测、实验、操作、推理等找出图形和数字的排列规律,并能设计肯定的图形规律。
复习题设计:
1、画一画。
1、
2、
3、
4、
2、找规律填空。
2 4 8 14 22 ___ 44 58。
15 3 13 3 11 3 ( ) ( ) ( ) ( )
5 ,50 ,500 ,
1 ,3 ,7 ,13 ,
0 ,1 ,3 ,6 ,10 ,
0 ,5 ,10 ,15 ,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