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的世界是非常原始的,他们会模仿和复制大人的行为和思路,假如大家给孩子传递的信息是:这世界上只有一个标准,就是我教给你的规范。他就会自然而然的用这个标准去判断周围的世界。
这个世界是多样化的,而且在向着愈加多元的将来进发。大家的孩子会接触形形色色的人,会和无数种生活方法、思维意识和价值观碰撞。假如在碰撞发生的时候,他们不懂理解和接纳,就会很痛苦。
作者:小小苏母亲,哥伦比亚大学教育硕士
........................................
他们只不过和大家不同而已
去年圣诞的时候,大家社区举办了一个音乐会,名字很普通,就叫节日音乐会(holiday concert),其他人都可以去听。我想带娃听音乐会应该非常有趣,那天早早带苏宝到了指定地址。
舞台装扮得非常有节日氛围,观众席已经来了不少父母,携带小朋友。开场,老师携带两排穿着圣诞节服饰孩子登台了。从他们在台上的表现能看出,大多数应该是智商低下的孩子。后来我才了解这是为大家学区的特殊儿童举办的音乐会,让他们也有和普通人一样登台表演的机会。
观众席并无人由于台上出现的特殊儿童,表现出大惊小怪。这个时候我听见旁边有个小孩子在问母亲,他们为何如此唱歌(指跑调)?他母亲立刻把手指放在嘴唇上示意他别讲话,然后小声在他耳边说,其他人在演出时问问题是不礼貌的。
唱完一首,台下掌声雷动,然后我听到刚刚的母亲对孩子说,他们不是唱的不好,只不过唱得和大家不同而已。
"They are not singing in the wrong way, they are just singing differently."
我不是首次遇见如此的母亲。好一个“不同”。
她们在向孩子传递一个信息:人与人之间是千差万别的,大家需要尊重和理解这类差异,而不是用我们的标准去审辨别人。这是一个人起码的教养。孩子拥有了这种教养,才会去接纳不同。
但大家身边有不少成年人,并不知道这个道理。
譬如:
·这个剩女三十几了还没有结婚,一定非常悲哀
·那个孩子一看就是农村来的,真土气
·天哪,一岁多了还在喂母乳,根本就没营养了
·你没看到那个人是扫大街的吗,离他远点
·那个妈如何带娃的,孩子才穿那样一点衣服,也不怕娃冻着
·那个女孩满身纹身和耳洞,一定是问题年轻人
·那个网络红人小姑娘的母亲让她吃那样多,恐怕要得肥胖症吧
大家为何会去评判(judge)别人?
1.缺少安全感和自信,需要用不断不承认其他人来证明自己正确
2.没办法理解与自己不一样的行为和思维
3.没办法忍受与自己不一样的生活方法和价值观
评辨别人或许会带来什么?
1.伤害到其他人
2.叫你自己看上去非常LOW
3.给这个世界带来负面能量
圣经里多次告诫人类,每一个人都有缺陷,没哪个是完美的,不要随便去给别的人定罪(路加福音6:37)。审辨别人不是大家的事,是上帝的事。况且有时候大家眼中的缺陷,只不过大家自己对别的人的的偏见而已。美国的学校很看重教孩子尊重和接纳不同,而父母也会从小告诫孩子:judging是一件非常没教养的事。
之前翻到周国平写的《妞妞》,书里记录了患眼癌的一岁女儿(盲人)和死神斗争的故事,里面有段描述:
这天放疗完毕,大家又带妞妞在公园里玩。她大约感觉到了树香、鸟鸣和新鲜的空气,日渐从治疗的委靡中活泼起来。为了逗她开心,我抱着她沿小山坡的石阶奔跑下来。她喜欢由此产生的迅速的坠落感,那样快活,格格大笑,还不停地喊叫:“跑,跑!”
大家正如此开心地嬉玩着,我听见一个妈妈对她的孩子讲解道:“那是个瞎子,你没看见她一只双眼全是白的?”
大家身边充斥着如此的“审判官”,不只天天要在心里judge一万个人,还把自己充满偏见的内心,耳濡目染的传染给孩子。
在美国,假如有人公然对特殊儿童指指点点,是很紧急的事情,甚至可能引起公愤。其实美国对智障儿童、聋哑儿童和自闭症孩子的称呼并非retarded, deaf, blind这类带冒犯性质的词,而是统一用不带不承认色彩的方法来称呼:特殊需要儿童(special needs children),如此她们身边的孩子们潜意识里了解,他们并不比其他人差,只不过有特殊需要而已。在美国这类年,我发现孩子们都很适应身边的特殊儿童,从没看到过其他正常孩子对他们指手画脚。
孩子的世界是非常原始的,他们会模仿和复制大人的行为和思路,假如大家给孩子传递的信息是:这世界上只有一个标准,就是我教给你的规范。他就会自然而然的用这个标准去判断周围的世界。那样假如他遇见一个残疾的孩子,第一反应是:他和我不同,第二反应是:他比我差。
偏见的种子就如此在孩子心里扎了根。小时候,评辨别人的外貌、身体条件;长大一些后,他们会开始对那些和自己价值观不一样的人事带有偏见,思路变得愈加封闭和狭隘。
然而这个世界是多样化的,而且在向着愈加多元的将来进发。大家的孩子会接触形形色色的人,会和无数种生活方法、思维意识和价值观碰撞。假如在碰撞发生的时候,他们不懂理解和接纳,就会很痛苦。
每一个人成长的历程同意的教育千差万别,是导致人与人之间不一样的缘由。甚至在婚姻这种双方高度相互认同的关系中,都不可能有价值观100%一致的夫妻。不少成年人的痛苦,就源于要把我们的想法,强加给其他人。而那些感情和谐的家庭成员之间,总是都是了解相互接纳、求同存异的。
接纳并不是趋附他们的价值观,而更多的是认识到“自己不喜欢什么,不意味着它就是不对的”。一个了解少评判,多理解的孩子,会在以后的人际关系中少一些痛苦,也会了解:It's OK to be different. 因此写到这里,我想我能回答标题中的问题:想要孩子以后敢于独一无二,爸爸妈妈第一要有尊重和接纳不一样的能力,然后耳濡目染的传递给孩子。
怎么样培养孩子对不一样的包容
那爸爸妈妈具体要如何做,才能让孩子有独立人格、多样化的视角、不去随便评判和自己不一样的人?
试一试这类建议:
·让孩子有机会接触形形色色的人和文化
Expose Your Child to People and Cultures
在纽约生活这类年,领会到最大的文化差异之一,就是纽约这个城市对多样性的接纳程度惊人。美国社会是个多种文化融合在一块的大熔炉,走在纽约街头,你会看到爆炸式发型的黑人在街头说唱,导盲犬陪着主人在路边小店喝一杯咖啡,年薪百万的华尔街高管和流浪汉一块挤进两块五的地铁,地铁站里缺了一条腿的女生在投入的演奏大提琴。
假如有条件,带孩子去旅游,尝试当地的食物,感受不一样的文化。即便不出国,中国境内的不同区域也有文化差异。旅游能让孩子感觉到世界的多元,价值观也会在见多识广中渐渐塑造起来,了解理解和尊重人与人之间的不同。
·维持客观,少评判
Do Not Judge
--当你想说“他如此做不对”的时候;可以说:“我不同意他的做法”
当你想说某个现象不好、不对的时候,可以说:我不同意。譬如,晚上哄娃睡觉的时候,他问:母亲,为何隔壁小明可以晚上10点才睡?你的第一反应或许是:他不应该睡那样晚。但你或许不了解,小明的父亲天天早出晚归,为了不让父亲在孩子的成长中缺席,全家人商量决定让小明睡晚一点,如此天天都能听父亲读几本绘本了。这个时候你可以说:或许小明睡得晚有他是什么原因,但咱们家的规矩,bed time是晚上8点。
--当你想说“他如此做非常奇怪”的时候;试一试先说:“他如此做很与众不同”,或者“我没想过要如此做”
在美国,不少母亲会在地上放一个床垫,让孩子睡地铺。这是典型的蒙特梭利儿童房的布置法,让孩子在环境安全的首要条件下,有更多活动空间,促进自主探索。我一个朋友就是这么给孩子布置房间的。
她婆婆从国内来美国探亲的时候,看到小孙子的房间,大惊失色,连连指责媳妇:如何能让孩子睡地上?地上寒气重,不了解如此会着凉吗?她可能没意识到,媳妇家是木地板,孩子睡在三楼暖气充足的房间,和婆婆自己过去生活过的水泥地瓦房非常不同,更不会由于睡地铺着凉。
少在孩子面前评判对与错,他们会渐渐了解,我不喜欢什么并不意味着什么就是不对的,我无需赞同其他人的做法,但我可以尊重其他人的选择。
值得一提的是,防止评辨别人,不代表摒弃是非观念。是非观和评辨别人是两个不一样的定义。譬如,打人是错误的,抢玩具不礼貌的,这叫做有是非。“天哪,她的孩子居然光脚不穿鞋,当妈的真不负责”,这就是评判。前者是知识,后者是基于自己价值观的偏见。由于说这句话的人,可能并不了解孩子光脚学走路有哪些好处。
·多讲事实,少讲看法
State Facts, Not Opinions
--这是个事实:可乐含糖量非常高
--这是个看法:小朋友不应该喝可乐
譬如孩子从婴幼儿园回来,对你说说,小明母亲给他带了好多零食。部分爸爸妈妈的第一反应可能是:吃那样多零食,他母亲不对。但如此既不可以说服孩子,又潜移默化的让孩子掌握批判别人。你可以说:小朋友吃那样多零食,对身体不好、还容易蛀牙。科学家都已经证实了的呢。
多讲事实,少讲看法不只对孩子的人格塑造有好处,对培养他们的逻辑思维能力也有帮助,由于严密的逻辑是基于事实的。
因此,美国的小学常常会练习孩子们区别事实和看法的不同,培养有理有据思路明确的孩子。
有句老话说过: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爸爸妈妈了解尊重其他人的不同,孩子才敢独一无二,才有勇气去同意新事物,探索生活多种多样的可能性。教育的目的,不就是为孩子提供多一种可能性吗?了解消除偏见,尊重和包容多样性的爸爸妈妈,才可能培养真的独立,自信,高贵的孩子。
扫描上方微信二维码,关注阳光家教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