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四中校长: 好的家庭教育, 比买学区房进名校更要紧!
过于急躁和焦虑是如今父母的常见心态,太害怕落后。这种焦虑和急躁是因为他们把目前的社会看得过于角逐化,社会不像大家想象的那样残酷,每一个人都可以开辟新的范围。
学区房热也源于一些商业机构、学校的炒作,这种炒作破坏了教育的生态,老师、校长也是受害者,一天到晚追逐这类,教育者的生活、职业性都会受影响。
幸福就是成功,普通不等于平庸,做一个幸福的普通人不是只顾享乐、追求平庸,而是让孩子在普通人的日常,感受爱与被爱,体验到创造、革新带来的幸福感。
作者:刘长铭,北京四中校长,全国政协委员。
........................................
全国政协委员、北京四中校长刘长铭在一个有着名校标签的学校里呆了30年,但他却更想强调家庭教育,期望学生能更幸福轻松。
之前,他的文章“鼓励你的孩子做一个幸福的普通人”被广泛传播。他对父母的焦虑还有着什么怎么看呢?他怎么样看待学区房和名校炒作呢?一块看看吧!
中国父母过于急躁和焦虑,太害怕落后
《请鼓励你的孩子做一个幸福的普通人》这篇文章,之所以引起了不少人的看重,究其缘由,我觉得可能是由于触动了父母最不想承认的一个事实——大家的孩子都是普通人。父母在追求现实的目的时,给孩子带来不少非必须的重压。
大多数父母没办法同意孩子是个普通人,在他们眼中,成功甚至说成功学已经深入到信念之中。但我并不大相信成功学,这个定义只有在中国的书市上很热门,套用、复制其他人的成功总是出现不少问题。
其实,幸福就是成功,普通不等于平庸,做一个幸福的普通人不是只顾享乐、追求平庸,而是让孩子在普通人的日常,感受爱与被爱,体验到创造、革新带来的幸福感。
作为校长,我和父母交流不少。在我看来,过于急躁和焦虑是如今父母的常见心态,太害怕落后。其实你的孩子一点都不落后,这方面不可以,那方面可能就比别的孩子强,但父母总看不到这类。
在我看来,这种焦虑和急躁是因为他们把目前的社会看得过于角逐化,社会不像大家想象的那样残酷,每一个人都可以开辟新的范围。中国人太喜欢把同一个性质的东西做比较。不少教育者为了高出一个百分点的升学率,失掉了老师的时间和学生个性化进步。在比较的过程中,大家把生活窄化了,失去了不少幸福。
学区房炒作破坏了教育生态,老师和学校也是受害者
我前两天看了几集近期热播的《虎妈猫爸》,这个电视剧几乎涵盖所有家庭教育中一直以来的困惑,父母的急躁、焦虑和喜欢比较。在教育孩子这个问题上,爸爸妈妈把心态放平和非常重要,你可以期望孩子才艺双全,但最好以诱发的方法去进行,发现他的兴趣,孩子喜欢,才能学得更好。
不少人在当爸爸妈妈前都会说“孩子健康成长就好”,一旦成为爸爸妈妈,可能更多的期待就来了,期望孩子更成功出色。但我感觉,你的孩子能成为一个幸福的人,就已经是个出色的人了。没非常高学历的人也可以非常出色。我有一次去美国,登机口的检票员是个大胖子,帽子上的绳子都快挂不住他的脖子了,整个人看起来非常滑稽,但他不在乎这类,反而把孩子们逗得哈哈大笑,骨子里透着幸福感。
有一次在北京的一个超市,我购物问员工一些问题。他满脸不开心,把话含在嘴里说,我问了三遍都没听清他说什么。我说小伙子,你如此工作能高兴吗?人的生活态度特别要紧。所以,我当校长将来,把“培养积极乐观的生活态度”写进了学生的培养目的中。
目前的培训机构非常喜欢把“不可以输在起跑线上”当做宣传语,不知是何时造出来的一句话,真的是误了不少人。父母老拿我们的孩子和其他人的孩子比,怕输在起跑线上,起跑线上哪有输赢?终点才论输赢呢。至于社会重压是不是存在,要看你如何理解,你非要处处角逐,能没重压吗?
学校之间确实有差异,但我感觉北京教育资源均衡整体上很好。父母追逐学区房完全没必要,过于盲目。我每次给其他人上课都会现场做问卷调查,数据证明人后来的进步和你上不上重点小学、重点初中没任何有关性。学区房热也源于一些商业机构、学校的炒作,这种炒作破坏了教育的生态,老师、校长也是受害者,一天到晚追逐这类,教育者的生活、职业性都会受影响。
读什么学校不如父母要紧
我觉得目前的父母把过多的期望寄托在学校教育上,而忽视了他们在孩子身边担负的角色,他们应该在人格和精神上成为孩子的榜样和楷模。
有几次,我在MBA班上讲课,底下都是成功人士。一个事实是,他们目前的成功与当年上过的小学和中学没任何的有关性。去年在南开中学,校方特意介绍了一个他们的校友,中科院数学所的院士,他没上过大学。我期望父母了解,上什么学、读哪所学校不可以决定孩子的一生,而决定性的影响来自己家里长。
作为一个爸爸,我也让孩子去上过奥数班,后来她到美国上学后告诉我,学校里真的数学好的都是美国人。中国孩子对问题的考虑、解决问题的思路和感觉,不如美国孩子。这是一种学习的能力差别,而非学校选择的差别。
我的孩子上学的时候,我和爱人都当老师,顾不上管她。大家也有孩子的升学重压,但没给她施压,没逼着她学什么,大家的教育更偏向于顺其自然。她目前在工作上非常棒,在职场上是个让人赏析的人。我想,这就是我和她母亲在工作上精益求精对她的影响。
而且,我觉得不要把家庭教育过于艺术化、也不要过于技术化,就拿打造亲子关系来讲,不少父母携带孩子出国旅游、探险,都是一些方法。但亲子之间的情感是在普通的日常打造的,一块做饭整理房间,如此打造的关系非常真实,让孩子一同承担家庭的责任。哪有成天在海滩上你追我跑就能打造的,那都是电视上演的。
我看过一个日本做的调查,日本女生常见不想嫁给有车有房、爸爸妈妈给筹备好所有的男生。家庭就像小鸟搭窝一样,衔点泥和枝叶,一点点靠唾沫黏合,有这个过程,才能领会到打造家庭的辛苦,才会珍惜。亲子关系也是一样,不要以为爸爸妈妈给了孩子所有,他就会感恩。
不炒作名校是对社会的责任
社会上大多数父母和孩子都有名校情结,这和学校的宣传有肯定的关系,一些学校的炒作可能导致社会的教育观出现偏差。我所在的四中从来不炒这个,也是出于大家对社会的责任,不期望因此导致一些浮躁心态。
记得我当老师时,有些班50个学生有40多个考上清华北大,但没宣传这个,升学率真的不可以表明教育的成功。学生当然期望能进好学校,但四中不会给孩子们定目的。
状元情结也是完全没必要,一些名牌高校不必对状元争来争去。高考考试状元最后未必是成功的。四中从来不挂文科、理科的状元条幅。考状元的学生主动谢绝媒体采访,我问过他们为何,孩子说这没什么,就是运势好。我非常赏析孩子的这种大方。这类孩子心里能装下大事。
当然,愈加多的出色学生舍弃高考考试出国,过去总说高考考试是过独木桥,目前不是独木桥了,有不少桥、不少路,这是好事,说明经济水平提升了,也是选择多样化的表现。这是教育选择中的一种可喜的变化。
从事教育这么多年,我接触很多学生和学生父母,近年来我发现一些父母的名校情结和教育公平的追求愈加紧急,但也有的父母心态愈加平和,开始考虑孩子的幸福问题。上什么学不是非常重要的,要紧的是维持进取的精神和幸福的追求。
扫描上方微信二维码,关注阳光家教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