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是所有父母一生的问题,每每提到教育,总期望吸取更多经验,来增强自己对教育的理解和认识。
德国的教育虽然在世界并非太主流,但德国的教育更重视将孩子培培养一个真的的“人”,而不是吸取常识的机器。
记者知道了德国最棒的几所中小学,发现这几所中学的一同点。也反映出了中国现有阶段,大家还应该做些什么。
在瓦尔特堡小学(Wartburg-Grundschule,2008年度最好学校),1-2年级的学生在一块学习。3-4年级的学生在一块学习。假如有哪些不懂的地方,学生可以问身边的同学。当同学也不了解时,他们再去问老师。
在利希滕贝格总合中学(2011年度最好学校),学生被分成六人一组,共用一张课桌,组成一个“同桌团队”。
在德国,团队学习很常见。比起角逐,他们更重视孩子的团队合作精神,让孩子在自己学习的过程中可以帮助伙伴,一来提升自己的团队意识;二来能将自己所学到的常识进行巩固和消化;三来能让孩子更多的与人交流,使心胸能愈加开阔,愈加开朗。
德国脑科学专家胡特纳指出,在一个群体差异比较大的团队中,学生们的学习成效更好。这也是榜样的力量,带动更多的小伙伴一同进入学习中,以出色的孩子传授给常识尚未巩固的伙伴。在这种环境下,孩子成长的速度也会加快,学习效率也会增高。
相反,在中国,学校更重视的是角逐关系。多争一分,干掉千人,是大家长听到的口号。这导致某些成绩越发优秀的学生越不想教成绩差的学生。只须角逐一天存在,这不平等的关系也会一直存在。试问如此,又谈何公平教育呢?
在巴门总合中学(Gesamtschule Barmen,2015年度最好学校),残疾学生和其他正常的孩子在一块学习。教师们会针对学生的优势和弊端拟定具体的进步目的,比如对于担忧犯了错误而不敢发言的学生,鼓励他积极发言,让他“勇于尝试,敢于犯了错误”。
天分非常高的学生可以通过“旋转门项目”在专业课程中完成我们的学习项目,或者参加高年级的课程。除此之外,学生可以参考我们的兴趣从很多的课程或项目活动中自由选择。
每一个孩子都是独立的一个人,并不可以用一个完全一样的系统教出一堆一样的学生,那样教出来便不是一个完整的“人”,而是一个仅仅会吸取相同常识的机器。
真的的教育,是因人而异、因地制宜的。确实,每一个孩子打从出生开始,智商就有不同,因此学习的进度也是不一样的,因此每个老师也应该针对每个学生,做出不同的教育办法。
相对于中国,仅仅在讲台上讲着课本,用相同的问题问这一群原本不同的学生,最后却得出一样的规范答案,即使目前的中高考考试政策,还是不可回避学生的背书记题。在中国目前日渐重视教育的阶段,也期望在不久的以后,真的可以达成马云所说的:“每一个人有每一个人的教育。”
在2012年度最好学校——诺伊霍品基督教中学(Evangelische Schule Neuruppin),学生们独立自主地从他们的“工作任务本”里选择学习内容。每一个人都可以自己决定,他想在某个题目上花多少时间。
每一个人都有一个“公文包”(Portfolio)。他们在里面记录我们的学习进展,遇见的问题,并评估自己已学会的常识水平。
这种教学方法对学生提出了非常高的需要。学生们在这里掌握的自我规划、自我管理和评估的能力对于日后的学习和工作都是非常有帮助的。
相对于中国的“苦口婆娑”的督促式教育,德国明显能更多的训练学生自己独立自主的能力,也是当代中国最缺的东西。中国的学生过于依靠家庭的督促,督促着学习,督促着成绩,督促着成长为他们觉得“出色”的人,却忘了,孩子自己,才是教育的本质。
在诺伊霍品基督教中学,数学教师在上数学课时与艺术教师合作,让初一的学生为其数学作业配上一幅卡通插图。
譬如,其中一个数学作业是:
比尔肯湖附近的露营场地计划在下一季度提升12%的用法成本。假如凯尔的祖爸爸妈妈到今天为其房车每一季度所支付的用法成本是410欧元,那样下一季度的用法成本将是多少?
学生被分成三人一组,合作完成这一作业。他们画出了房车和草地,列出了报价明细表,画了一个带有问号的小人儿。当然,他们还要解答这一数学问题。为数学作业配插图需要学生第一要理解问题,然后才能画好。
相对于单科教育,两科同时进行,不只能同时训练到左右脑,同时能让两门科目同时变得有趣,让学生不需要面对原本喜欢的科目,日渐变成了乏味。
中国的墨守成规,就会将原本有趣的科目变得相当乏味。原来的美术、音乐课在初中就变成了看画、写作业。音乐课就变成了看电影写感想,考试。原本应该训练的艺术情操完全被考试取而代之。但,音乐或者美术与其他科目相结合总是能产生不同的魔力。
在多特蒙德市小基尔街小学(2006年度最好学校),学校早在学生入学前便开始和爸爸妈妈合作,邀请将要送孩子来这里上学的爸爸妈妈参加爸爸妈妈座谈会,与爸爸妈妈交流和孩子入学有关的问题,让他们参观学校,为孩子入学做好充分的筹备。
在学生入学后的第二周,该校还会安排一个爸爸妈妈对话日,让教师和爸爸妈妈交流,以更好地知道孩子。教师会邀请爸爸妈妈听课,熟知特定的训练形式,并让他们与我们的孩子一块做训练。这么做的目的是让爸爸妈妈可以在家更好地辅导孩子。
这所学校还设有一个“爸爸妈妈咖啡馆”,天天在8-11点开放。在那里,爸爸妈妈们不仅能够相互交流,而且还能参加一些培训课程,比如电脑课、语言课、急救课、缝纫课等。学校还会邀请专家提供债务咨询,向爸爸妈妈提供投资理财方面的常识。
教育的中心不是老师,而是父母。孩子和父母的时间是最长的,因此在教育中,父母是最为要紧的。而父母对学生的影响也是非常重要的。
丧偶式教育和宠溺式都不合适学生,而这也是中国父母面对的重大问题。
正由于这样,父母的自我成长也是尤为重要的。中国有不少的父母都觉得孩子什么不懂,自己却什么都知道,但事实上却并不是这样,年代在进步,父母也应该和孩子一块成长,做好身为父母的榜样,才能让孩子更健康、更积极地成长。
真的的教育,是育人,而不是育才。每一个父母都期望望子成龙望女成凤,但如此机会终究只不过少数。让孩子高兴、健康的走是他们的路,父母作为最强大的靠山,便就够了。
在孩子高兴骄傲的时候,为他们鼓掌,同时告诉孩子不要自满;
在孩子伤心受挫的时候,在背后为他撑起一把伞,但告诉孩子,要掌握自己保护自己;
在孩子觉得自己走的路没错的时候,就让孩子坚定的走下去,只须不是违法乱纪的事情,应当让孩子展翅高飞。
他们终究会飞向远方,而父母所要做的,就是放开双手,随遇而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