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给自己或者孩子找个好工作,是每一个大学生及其父母都期盼的事情。可是,并非每一个愿望都有美好结局,或许正是你焦急的心态才给骗子提供了可乘之机。”郑州人民检察院检察官刘远荣说。
据了解,郑州4名骗子,以介绍高考考试落榜生入读军校和给大学生安排工作为饵,诈骗88名大学毕业学生及父母人民币712.05万元。此案日前由郑州人民检察院提起公诉后,在社会上引起强烈反响。
刘远荣介绍,招生、就业诈骗案件,郑州检察机关每年都要办理30多起,让人骗的时间段几乎都集中在大学生毕业和中考高考考试之后的7月前后。这类让人骗的家庭经济情况一般,当孩子升学、找工作时,父母期望有“能人”帮助达成愿望,却总是丧失了警惕性。
“其实大伙只须去打听、核实一下他们当事人的真实身份,认识一下国家公务员的正常录用程序,就可识破骗子的骗术,也就是说,只须有一个环节、一个细节被识破,骗子的卑劣行径就会暴露,但本案的受害方却没一丝警惕,并在骗子精心设计的一环扣一环的诈骗圈套中,一门心思盼着儿子女儿当警察,自觉自愿地送上钱财,还要感激人家的热心肠!”刘远荣痛心地说。
总结以往海量案例,刘远荣称招生诈骗常见的有4种手法,提醒广大考生及父母注意:
1。招生骗子们最常见的手法是大肆吹嘘自己神通广大,“有关系方法”、“有内部指标”,进行招摇撞骗。骗子常假冒高校招生处和省招办员工等身份,吹嘘自己有“内部招生指标”“计划外招生指标”等。而事实上,高校招生是实行严格的计划管理,且通过省级招生办向社会公布,绝无内部指标,也绝不可能计划外扩招。
2。伪造录取公告书也是“招生诈骗”的常用手法。不法分子有时会拿出伪造的材料或招生机构内部文件,如空白的录取公告书等假材料以骗取学生及父母信赖。其实,空白的录取公告书是不允许携带和保存的,大学院校录取公告书按规定是通过邮局寄达考生家的,不可能由私人传递。
3。收取高昂中介费是“招生诈骗”最常见的敛财手法。高校招生除按规定收取报名考试费等少量成本外,不向学生及父母收取任何成本。凡声称读大学须缴纳“中介费、赞助费”等,并且狮子大开口要钱财的一定是骗局。
4。招生诈骗还有一种常见的手法,就是带考生及父母查询招生场合。有些骗子团伙在外地租用招待所或商用写字楼,对考生及父母声称是招生场合,遇此状况,考生及父母要立即向公安机关举报,由于现在普通高校招生已经全部实行远程网上录取,由各省级招办与有关院校通过互联网完成录取工作。
对大学生找工作中常常遇到的几种陷阱,刘远荣剖析:
陷阱1、招聘单位收费
假如有公司上来就叫你先交报名费,那肯定是骗子公司。毕业生在面试时遇见收取报名费、面试费、培训费等额外成本的企业,最好都不要相信。
陷阱2、招聘单位“无限时试用”
依据有关规定,试用期职员底薪一般是正式职员的1/4,劳保用品、物质奖励、各种保险和其他福利等又不与正式职工享受同等待遇。因此一些用人单位为减少人力本钱,很多招募短期职员,且不签订劳动合同,待3个月试用期满,就以各种各样的借口予以解雇。如此一来,求职者一直辛辛苦苦给单位低薪干了几个月,然后被扫地外出。
依据实质经验表明,有如此做法的企业总是并非真的需要人才。其表现有两大特点,一是会非常快就提出签订劳动协议,然后立刻开始工作。二是一次招收的学生数目比较多。因此,学生求职时应该注意以上特点,看清单位是不是有真的的用人诚意。
陷阱3、通过招聘剽窃求职者作品
企业以选人为名,在笔试、业务考察等环节中让求职者写作策划案、翻译文章,而这类都应是公司职员的本职工作。除去把求职学生当免费劳力外,有的学生在简历中把我们的毕业设计和研究理念写得一目了然,也让不少企业坐享其成。
陷阱4、“三金”协商舍弃,假高薪陷阱
在大学生求职招聘中,一些单位以高薪资为鱼饵,却以不给职工交纳社会保险为条件。一般他们会声称公司没一名职员离开单位后失业,失业保险费都是白缴。而且,公司给职员的薪资都非常高,里面就包含“三金”的部分,实质上却是为了剥夺求职者的权利。因此在签订合同时不只要仔细审阅内容,当合同中出现异议时,还要运用我们的交流方法同用人单位谈判,争取自己应得的利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