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温家宝总理在缅怀近期过世的科学家钱学森时表示,大家要把培养革新型人才作为教育进步的要紧目的,这需要从娃娃抓起。记者昨天从北京青少年科技革新学院和部分中学获悉,培养革新拔尖人才,本市部分中学已进行多年探索和实践,并积累了较丰富的经验,其中四中、八中、师大实验中学、人大附中等名校的“超常班”尤为突出。
名校四大“超常班”露脸
北京四中的科技会所是培养将来科学家的摇篮,科学的历程帮助学生们完成了数十篇科学论文、技巧领会及其考察报告,科技会所已成为四中出色学生队伍的领队,成为学生们心仪的组织。
八中少儿班到今天已成立24个年头了,主要面向整个北京招收10岁左右的儿童,用4年时间完成包括小学、初中、高中三个学段8年课程的学习。学校依据考试报名者当年学业水平、先天遗传素质和以后进步潜能选拔生源,经过初试、复试和试读后最后确定人选。
师大实验中学开办了培养拔尖人才的理科实验班、外语实验班。学校有步骤进步学生专长,重视提升学生的能力,积极参加各类竞赛,并获得优秀成绩。
人大附中少年科学院是学生自发成立的学生科技组织,其宗旨是面向全体同学,组织拓展各种科技活动,普及科技常识,培养科学素养,提升动手能力,让每一个学生都感受科学研究、科技革新的乐趣。
拔尖人才培养秘诀揭秘
所谓革新人才,指的是具备适当的常识结构、敏锐的革新意识和较强的革新能力的各类人才。同意拔尖革新人才培养的孩子,需要其须具备出色的品质、超常的智商和强健的体质。记者发现,这类名校培养拔尖人才都重视以学生的兴趣专长为基础,训练他们的能力和素质,从而培养出科技精神和人文精神有机结合的、全方位进步的、具备国际竞争优势的一流人才。
另外,四大“尖子班”也逐步确立较为客观真实的选拔标准,基本程序包含:由学生自愿申请,着力培养对某项活动兴趣浓厚的学生;以学生的成绩为参考;在活动中请专家或指导师对学生进行察看和审核,学生每次收获都获得相应积分点,并通过活动进行分流。
据悉,四大名校“尖子班”历经多年的探索和积累,渐渐形成各有特点的培养模式。
人才培养遭遇三大瓶颈
“中学革新人才培养现在面临三大问题。”部分专家和中学负责人介绍说,第一,培养目的和社会导向存在冲突。在现有高考考试规范约束下,平常学校拓展自主学习的广度和深度与科技活动和社会实践活动在时间保证上均难以满足拔尖革新学生的需要,这类学生进入高中三年级后总是为了顺利考上大学而停止所有革新研究性活动。
第二,现在培养拔尖人才的资源仍显不足,拓展活动所需要的资金、指导师的报酬都存在肯定困难,学生的培养非常难得到有关大学和科研单位的指导,一些水平较高的项目,设施、器材、场地等因为学校条件的限制很难拓展。
第三,评价学生革新潜能的规范不够明确。现行评价体系主如果革新大赛形式,其中评价方法欠公平,评委大多来自高校和科研单位,对初中生缺少深入知道,评比过程还搞平衡,不全方位。
北京青少年科技革新学院有关专家建议,高考考试录取可考虑增加学生能力和创造性评价;学生革新能力评价时应打造相应的科学的、较为公平的、宽泛的评价体系,更好地使具备较强革新意识和能力的初中生崭露头角。
首席记者 罗德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