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
在开始看这篇文章前,请先用10秒钟的时间,想一想,自己有没如此的口头语?
“要不是为了你,我早就……”
“要不是由于他,我才不会……”
这个句式可以变化出无数句子:
要不是为了你,我早就和你爸离婚了。
要不是为了生你养你,我的身材如何能变成如此?
要不是为了这个家,我才不会舍弃我们的事业……
这是不少母亲的口头语。
在和老公吵架的时候说,在孩子淘气叫人抓狂的时候说,在做无边无际的家务时说,在发现自己容颜老去的时候说……
说的时候,是恨恨的,满腹怨气的,委屈的,甚至,还带有一点崇高的自我牺牲感……
言下之意,假如不是为了孩子,母亲就不至于“沦落”到目前的地步。
都是你导致了我目前这个样子。
我别无选择。
大家说的每一句话,都或直接或幽微地反映了大家的内心,特别是常常挂在嘴边的口头语,更是一种潜意识的反映。
这句口头语背后的意思是什么呢?
——我目前的情况都是你导致的。你要为我的生活负责,你要知恩图报,才对得起我的付出。
再往深究,什么样的人喜欢说这句话呢?
不敢为自己负责的人,习惯依靠其他人的人,害怕选择、不敢承担选择后果的人。
简而言之,没自我的人。
他们习惯于让其他人来决定我们的生活。
这个其他人,可以是爸爸妈妈、爱人、幼小的孩子,朋友,甚至是不相干的路人。
然后摆出一副被逼无奈的样子,我也没方法,都是“其他人”逼我的——要不是哪个哪个哪个,我如何会如此做?
他有时饰演成无辜的“受害者”——都是其他人逼的,有时又站在了道德的制高点——都是为了你。
看着好处都占了,其实呢,误人误己。
看看常常说这句口头语的母亲们,有几个是快乐的?有几个感觉自己是幸福的?更多的是一脸怨气,动不动就愤愤不平,仿佛其他人都欠她的。
不少人,当了母亲,其实内心还是孩子,结结婚以前,可以把责任都推到爸爸妈妈身上:
都是你让我这么做,我才和他结婚的。
都是听你们的话,我才选择这份工作的。
结了婚,生了孩子,就顺理成章地把责任转移到孩子、老公身上。
常常说这句话的人,可以想一想:
假如没孩子,假如没结婚,假如时光可以重来,你过得会如何?
估计也不会如何。
没了孩子、家庭当借口,还会找到别的人、别的事当借口。
几年前,我想做个比较大的决定,但一直在犹豫。每次想下决心,一个念头就会蹦出来:假如这么做的话,家庭就会遭到影响。
所以,都是为了这个家,我才不可以去做我想做的!
这么一想,就生出了不少委屈和怨气,还有一丝为了家庭的牺牲感:你看,我多么有责任心,为了这个家,我都舍弃了我们的理想。
这类情绪免不了在平时中流露出来,时间久了,家人的情绪也遭到了影响。
橙子父亲和我长谈了一次,告诉我不要想那样多,针对我的决定,他是如何计划安排的,让我解除后顾之忧,放胆地去做自己想做的事。
好了,这下我应该放手负担,勇往直前了吧?
并没。
我还是在纠结,并且纠结得更痛苦了。
我才发现,之前所谓的为了这个家,为了孩子,都是借口——是看上去最堂而皇之、最理直气壮的借口。
有了这类借口,我就能理直气壮地不做出改变,还要家人感恩戴德。
目前,借口没了,我只能直面我们的内心。才发现,面对未知和取舍时,我们的内心是多么的恐惧和焦虑。
这种感觉太痛苦了,以致于不少人选择闭上双眼扭过头,选择逃避。
我也由此领会到:
大家太习惯找借口了,找一个冠冕堂皇、充满道德感的借口,然后做出一副不能已、忍辱负重的姿态。
其实是逃避选择,逃避承担,逃避成长。
把命的选择权拱手出让,让其他人承担你的命。
但事实上,这也是一种选择。
而且,不管你愿不想,你终将自己承担这个选择的后果。
而这个后果总是叫你处在很被动的境地。丧失了对自己生活的把控,只能听凭生活的安排。
“都是由于你……”常常说如此的口头语,不只会让自己不思进取,蹉跎一生,还会对孩子导致深远的影响。
由于这句话里隐含着谴责:我为了你如何如何,可你却没达到我的期望,你让我失望了。
常常把这句话挂在嘴边,孩子会有一种负罪感——都是我不好,都是由于我,母亲才会如此。
“我不好,我太糟糕了!”
时间久了,如此的自我评价就会内化到孩子心里,致使自我价值感过低。遇见一点点问题,就会唤起内心这个声音,习惯性地把责任归结到自己不够好。
朋友没主动给我打招呼——是否我不好,才致使他不喜欢我了?
我就是太笨了,所以学习才不好。
都是我叛逆,母亲才会这么伤心。
……
一个一直在自我谴责的人,如何会幸福呢?
除去自责,还有一种结果——孩子也掌握了推卸责任,怨天尤人。
遇见问题,都归结到外面:别人,社会,运势……他会有无数理直气壮的借口。
自然,他也沿袭了母亲的这套话语:都是由于你,我才会如此。
大家在日常总会遇见如此的人。凡是出点问题,总有一大堆理由推脱搪塞,领导的错,同事的错,朋友的错,天气的错,反正就不是我们的责任。
就连买的衣服不合意,也会抱怨说:都是导购忽悠我买的。
没担当、怨气满满的人,接触过一两次后,大家多会避而远之。
看着,这两种反应方法截然相反,其实本质上是一致的。
骨子里都是自我价值感低,感觉自己不够好,遇见问题常常会有一种无力感,没力量去选择,去改变,去承担。
反映到事情上,要么攻击自己,就是自责,要么攻击其他人,就是指责。
把缘由归结到外面,就防止了指责自己,是潜意识里对我们的保护。
无论是什么样的反应方法,这句口头语就像紧箍咒一样,一直套在孩子心中,就算长大成人,他的内心还是那个不独立、不幸福、找不到真的的力量感的孩子。
你想你的孩子变成如此吗?
心理课上,老师过去说过如此一件事。
周末,她应邀去一家公司给中层做心理培训。由于是周末,不少人来得不情不愿,但公司需要需要来,老师环顾场内,能感觉到学员们消极抵触的情绪。
如何扭转这个局面呢?
老师问一个学员:“既然不想来听课,你为何还要来呢?”
学员非常无奈:“大周末的,我也不想来。可公司需要需要来,不来就扣奖金,无法啊,只能来了。”
老师问:“假如不想,你完全可以不来听课,扣奖金就扣奖金吧。可是,你还是在扣奖金和来听课中,选择了来听课,对吗?看来,你在权衡利弊之后,还是做出了我们的选择。而不是没方法,只能这样。这个选择并非公司逼迫之下的被动顺从。”
听老师说完,这个学员愣住了,教室里也一片安静。这番话显然让大伙有所思索:原来,我并非没选择,来这里听课,就是我一个人做出的选择啊!
非常神奇,由此,那种消极抵触的情绪没了。下面的课程进行得非常顺利。
“要不是由于你……”
“我也是无法……”
打住!
当你忍不住想到、说出这类句式的时候,要知道一下,是否又拿孩子、拿其他人当借口了?自己真的没方法吗?
你真的想处在一个“不能已”的境地,把我们的生活寄托在孩子、别人身上吗?
摆脱受害者心态,意识到自己是有选择权的。即便你不计划改变近况,也是你的主动选择,而不是其他人强加给你的。
当你意识到这一点时,内心就会生出力量。
当你一次次根据我们的意愿做出选择时,内心就会一点点变得强大、自信,也在潜移默化中影响了孩子。
独立、自信、为自己负责,这类品格不是讲道理讲出来的,更不是强迫孩子逼出来的,是孩子从你的言谈行为中领悟到的。
这才是真的的成长。
而不是怨天尤人,浑浑噩噩白了头,在抱怨和指责声中,让孩子重复了我们的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