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怎么样应付孩子的反抗心理
1、孩子产生反抗心理是什么原因
在孩子两岁左右,他们开始产生自主意识,试图知道周围的环境,并打造我们的好恶观念。这种自主意识的表现一般是孩子对爸爸妈妈说“不”。虽然这是孩子积极成长的一部分,但假如爸爸妈妈不正确处置,会对孩子的成长产生不利影响。孩子产生反抗心理是什么原因主要有两个方面。第一,两岁左右的孩子开始学习考虑问题,形成我们的处世观,并期望根据我们的方法行事。他们通过动作来表达反抗,抵制自己不喜欢的事物。第二,孩子在这个阶段还太小,不了解行为的后果,没办法预见可能发生的危险。因此,爸爸妈妈除去要保护孩子的安全外,还应教育他们考虑别人的感受,并与爸爸妈妈商量要紧的事情。
2、什么样的反抗表现是“正常”的
在孩子独立的过程中,常会出现以下状况:1. 拒绝爸爸妈妈的需要;2. 和爸爸妈妈唱反调;3. 不理睬爸爸妈妈;4. 不要爸爸妈妈搂抱,不和爸爸妈妈亲热;5. 不呆在爸爸妈妈身边,从爸爸妈妈身边跑开。这类行为一般从孩子一岁开始,两岁左右愈加频繁和激烈。这是由于孩子的语言功能尚未健全,不可以非常不错地理解爸爸妈妈的意思,也没办法用词语来表达我们的感情和需要。因此,爸爸妈妈可能误以为孩子是故意对他们唱反调。伴随年龄的增长,孩子会变得愈加“乖”,3-5岁的孩子记忆力增加,思维能力增强,他们通过倾听和用语言来学习更多的东西,也可以更好地控制我们的情绪和行为。
3、帮助“反抗”婴幼儿度过反抗期
爸爸妈妈要记住,反抗行为是孩子成长过程中的必经阶段。只有通过爸爸妈妈的帮忙,孩子才能顺利度过反抗期。1. 情绪紧张的孩子更易反抗。当孩子疲惫或饥饿时,应让他们休息或吃一些喜欢的零食,以缓解紧张情绪。在周围环境变化时,孩子或许会愈加紧张和抵抗。比如,当孩子生病时,他们的情绪一般较低落,容易与爸爸妈妈对着干,这个时候爸爸妈妈应理解孩子,宽容他们的行为。2. 保护孩子的安全。孩子的危险意识较低,容易做出可能带来危险后果的行为。爸爸妈妈应立即制止这类行为,并与孩子交流,让他们知道行为的后果。3. 培养孩子的合作意识。举例告诉孩子,询问与命令产生的成效完全不同。告诉孩子干什么,而不是不要干什么。比如,可以说“轻轻地拿起那个杯子”,而不是“不要把杯子打坏!”4. 爸爸妈妈的需要应合理。对于孩子子来讲,让他们与其他孩子交换玩具比让他们免费地把我们的玩具给其他人更容易同意。爸爸妈妈应鼓励孩子用语言表达需要,但不可以放纵孩子的不好的习惯。比如,假如孩子在超市大吵大闹要蛋糕,爸爸妈妈不应由于周围人的目光而让他得逞。爸爸妈妈可以带孩子出去,用平静的语言告诉他:“由于你的表现非常差,所以母亲不可以给你买蛋糕。假如你想吃蛋糕,应该用语言告诉母亲。”渐渐地,孩子会掌握用语言表达我们的想法。5. 做好孩子的榜样。爸爸妈妈的行为会直接影响孩子的思想和行为。因此,爸爸妈妈要控制我们的情绪,不要让抵触情绪控制自己,特别是在孩子面前。假如孩子出现持续的易怒或情绪低落等问题,爸爸妈妈应准时寻求大夫和专业人士的帮忙,不可以听之任之。
孩子的反抗心理是成长过程中的一部分,爸爸妈妈应正确引导和帮助孩子度过这个阶段。在孩子产生反抗心理时,爸爸妈妈应理解孩子的需要和感受,保护他们的安全,并培养他们的合作意识。同时,爸爸妈妈也要做好我们的榜样,控制我们的情绪,以帮助孩子顺利度过反抗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