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少父母常常在孩子的成绩和辛苦中纠结:如何能让孩子学习不那样辛苦,又有好成绩?
你若辛苦,成绩自然会给你打赏
纵览大家身边的人,凡是获得肯定收获的,都要经过艰苦的努力。
学习也是一样。
哪个不是一路考试拼搏上来的?哪个小时候不是一大堆作业?哪个上学时没挨过老师的批评?
孩子毕竟不是成年人,心智还不成熟,所以在艰苦的学习过程中,会把不开心的感受放大。
生活就像坐过山车,起起落落是常事。不是每次考试你都能一马当先,不是每一个人都能考上很大学,更不是每次努力都会标注上辉煌。
但,假如你该做的都做了,该流的汗都流了,那就不要纠结于一张试题,一个分数了。
但行好事,莫问前程。
父母不会告诉你所有,也不会一辈子都伴随在你身边。
你的老师天天要盯着几十个甚至是上百个学生,不会把更多的精力花费在你身上。
你的生活,最后还是要靠自己,靠自己领悟,靠自己努力,靠自己坚持。
你若盛开,蝴蝶自来;你若辛苦,成绩自然会给你打赏。
如何在应试教育中求生?会吃苦才能存活!
目前不少人都在诟病中国的应试教育,呼声最高的就是孩子负担重,抹杀孩子的天性等。
不可以不承认,有的在课堂上学习的常识不是所有学生都需要学会的,甚至不少学习的内容对孩子未来的成长并没什么用。
但大家今天要说的是,在现在中国应试教育的大背景下,假如你不可以改变这种体制,那样计划如何去适应它?
所谓适者存活,教育也是一样。
譬如高考考试,假如根据所谓的素质来招生,中国有多少寒门学子能进入清华、北大这类高等学府?
高考考试规范不可以改,是由于大家暂时找不到比高考考试更好的规范。
同样,目前的应试教育,大家都了解它不是最好的教育规范,但大家并不可能非常快地改变它。
孩子能做的,就是去适应它,需要要掌握努力,勇于挑战,只有如此才能在这种体制下存活。
为何目前美国不期望招收太多亚洲尤其是中国的学生?
由于,中国的学生太会考试了。
美国很多重点大学每年招收的学生中大多数都是中国学生,所以美国反过来研究为何中国的学生这样“出色”。
从这个角度来讲,中国的应试教育反而培养了中国学生在千军万马的角逐中崭露头角的能力。
而形成这项能力背后非常重要是什么原因就是:大家肯努力,会吃苦。为了考试,大家可以不惜所有代价地努力。
好好学习,是孩子的责任
出色学习成绩的获得,需要孩子在其他人打游戏的时候,其他人看电影的时候,静下心来学习。
有些孩子心智比较早熟,从小便有远大志向,所以在学习过程中有我们的奋斗目的,并为此而努力;也有的孩子没树立远大的目的,但至少有一个像考上好中学或很大学如此的短期目的。
但无论是哪种状况,第一要有一个目的,并在达成目的的过程中,努力付出。
这个过程是谈不上开心的。
快乐体目前学习的结果上。
当孩子获得出色的成绩,辛苦的努力得到回报时,学习的快乐才会显现出来。
但也不排除极少部分IQ非常高的人,本身拥有最强的天分,无需太努力就能获得非常不错的成绩。但这只不过个例,不在大家讨论的范畴之内。
大家要让孩子了解,好好学习是一种责任。
孩子在上学阶段,他们的主要任务就是学习,对于这个阶段的孩子而言,好好学习就是他们的责任。
大家非常难想象,一个人在小时候不好好学习,没目的,不会付出,整天吃喝玩乐,长大后在工作过程中会变得肯付出、肯努力、肯拼搏。
“逼”孩子学习,是爸爸妈妈的责任
关于这个话题,大家说说著名钢琴家郎朗的成长的道路。
郎朗的爸爸郎国任曾在《我和郎朗30年》这本书中讲述了郎朗成功背后不为人知的故事及其奋斗中的坎坷历程。
郎朗在回忆我们的成长的道路时曾说:
有的能力的确是天生的,但天分并不意味着你可以通过更少的努力去获得更大的收获。生活是一步一步来的,走了这一步才有下一步。兴趣是练出来的!谢谢父亲,逼我练琴!
不少人会觉得,郎朗是被逼出来的“匠人”。
不少人感觉,郎国任的教育办法非常残酷:
譬如用非人的方法来让郎朗努力弹琴,之后又离职,让老婆一人承担家庭的开支,携带郎朗去北京求学;朗朗9岁时,由于误以为儿子贪玩误了练琴,勃然大怒甚至扔出狠话:要么跳楼,要么吃药!郎朗的童年就在持续的练琴练琴练琴,挨打挨打挨打中度过,郎国任从未给过郎朗第二个选项……
这是一种颇受争议的教育办法,由于它非常大程度上剥夺了孩子的自由和快乐。
但,比起郎朗爸爸的残酷,大家也不应忽略另一种残酷:
譬如一些父母以给孩子自由的名义,对孩子的学习不闻不问;有的父母只顾着赚钱,把孩子扔给老人或者保姆来带,陪孩子的时间少之又少;有的父母一边对着手机、电脑、麻将桌全情投入,一边对孩子说“要认真学习啊,要不以后没出息”;有的父母为了自己省力,把电视、手机、平板交给孩子尽情“享用”,让孩子在动画片和游戏中打发我们的童年。
或许你会质疑,上面这类父母的做法最多算是不妥,但也不算残酷吧?孩子在成长中至少没受罪呀。
可是大家目前不陪孩子苦练“七十二变”,以后要他怎么样面对生活的“八十一难”呢?!
蔡康永在《康永,给残酷社会的善意短信》中提到:
15岁感觉游泳难,舍弃游泳,到十八岁遇见一个你喜欢的人约你去游泳,你只好说“我不会耶”。十八岁感觉英文难,舍弃英文,28岁出现一个非常棒但要会英文的工作,你只好说“我不会耶”。
生活前期越嫌麻烦,越懒得学,后来就越可能错过叫你动心的人和事,错过新风景。
蔡康永的这段话在青年听来,会有一种自己过去可以做却没尽全力去做的后悔感。在做爸爸妈妈的听来,却有一种沉甸甸的责任感。
在孩子想舍弃游泳的时候,应该对他说一声:孩子,你再坚持一下;在孩子感觉英文困难之时,应该帮助他爱上英文,给他创造更高效学习环境。
不要让将来的孩子埋怨你目前没逼他坚持,不要让将来的孩子折腾将来的你。
孩子被“逼”学习的过程可能是“残酷”的,但在残酷的背后,可以看出爸爸妈妈培养孩子各项专长的远见和引导孩子走向成功的决心。
大家未必都要学习郎国任似的教育方法,但需要让孩子了解学习和坚持的意义,决不可以让放纵害了孩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