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时:听话教育
听话,过去是中国爸爸妈妈对孩子最高的赞赏,他们习惯居高临下地指着孩子说:
叛逆就是逆子!
叛逆就是不孝!
叛逆父母就不要你了……
可是那些听话的孩子,最后长成了什么样?叛逆的孩子,难道真的错了吗?
1
“听话教育”,毁了太多孩子
闺蜜姗姗讲起了我们的婴幼儿教育历程。
孩子5岁时我领着她在广场上荡秋千,刚坐上去,一个8岁的小女孩过来讲:阿姨可以让我先玩一会吗?
作为大人我没好意思拒绝,只好把孩子抱了下来让那小女孩上去,并没理会自己孩子的感受,反而劝她听母亲话,让小姐姐先玩一会。
孩子8岁的时候,他与几个小朋友玩玩具,其中一个孩子从我家孩子手里抢走一个,孩子哭着来找我评理。
我很识大体的告诉孩子:玩具需要跟小朋友一块推荐,不要争夺,你可以再去玩另一个呀!
孩子只好抹着眼泪委屈的走开了。
姗姗一直以为如此做就是个好母亲,由于她的爸爸妈妈给她的教育就是忍让与推荐,小时候每次和弟弟吵架,爸爸妈妈一直说:
“你是老大,你要让着弟弟,即便弟弟错了,你也不可以生他气,由于你比他大呀!”
直到后来,姗姗发现孩子常常让人抢走玩具和故事书,而他完全不了解拒绝和争夺,只不过一味的忍耐,掉眼泪,性格变得愈加懦弱。
她才意识到自己错了。
她过去对自己教育出一个听话的孩子而自豪,现在才发现,正是她的听话教育,害了孩子,让孩子愈加懦弱、自卑。
这种教育方法,表面看是让孩子听话,其实是爸爸妈妈为了防止争执在偷懒,在牺牲孩子保持一个成年人的人设:
“看,我教育的孩子多听话,我多有面子!”
可是父母,你想过孩子的感受吗?你想过不让孩子直面冲突的后果吗?
乖巧懂事、过度忍让、逃避冲突的听话教育,只能把孩子培培养一个没主见的胆小鬼!
听爸爸妈妈的话没错,只不过教育方法有的滞后,年代不同,人的思维需要改变。
假如你让孩子完全听你的话,就是让他再复制你的生活,你的格局就是他的格局,你的高度就是他的高度,你的生活几乎就是他的生活。
蔡康永说:
爸爸妈妈对孩子来讲,最珍贵的就是给他们一个理想的成长环境,让他成为自己,而不是变成大家想要他变成的人。
叛逆,正是一个孩子成长的开始。
2
那些听话的孩子,后来长成了什么样?
中国没反抗教育,只有听话教育。
听话的孩子没自己独立的思想,缺少个性,渐渐成为其他人随便操控的木偶。由于他的个性,已经在小时候被爸爸妈妈抹杀在摇篮里。
不久前,研究生陶崇园跳楼自杀的这场悲剧,终于有了结果。
26岁的研究生陶崇园长期被导师王攀压榨,不只要随叫随到,还让他给自己洗衣,带饭,按摩。强迫他叫他一个人“爸”,睡觉前还要道晚安:“爸我永远爱你”。
没办法想象的压抑。
他在日记里写:“我被奴隶了四年,整整四年。”
即便这样 “逆来顺受”,他 “服侍”了5年的导师还在背后用尽方法,堵住他所有出国深造的机会,把他留在自己身边。
他受不了,最后在自己母亲面前,跳楼自杀。
家人打官司,证据关联性不够,败诉。最后结局是,王攀赔偿65万,道歉。然后,他心安理得地,在陶崇园跳楼的教学楼里,继续任教。
其实,王攀也强迫其他学生给他按摩。有的同学不想,就直接逃了。但陶崇园“仿佛被控制了。”
至少有两回,王攀让陶崇园在实验室当众脱掉上衣,向大伙展示体能练习成就。陶崇园立刻脱了,看着毫无抗拒。
“一直在实行他所给的命令”。
不止是陶崇园,大家不少人,面对欺凌,不公平,语言暴力,家庭创伤,甚至是身体伤害时,都会选择 “忍”。
为何不反抗?
由于,中国就没反抗教育。从小就对你说,你要做个听话的孩子。
尊师重教,孝顺爸爸妈妈,服从权威。却无人对你说,面对伤害,即便是权威,即便恐惧,也要掌握反抗。
这可能是中国教育理念里,最魔幻的地方。
3
“听话教育” ,培养不出内心强大的孩子
假如“听话”不是基于引导和考虑,而是打骂、威胁、权威的产物:
那样“听话”的这个自我进入到孩子心理结构时,就把爸爸妈妈(权威人物)对他的威胁、强迫、控制一并带了进来。而且,他会对我们的真实自我进行暴力的否定。
如此的一个 “自我” 及与它联系在一块的威胁、强迫、控制只须存在一天,他就一天不可以消除心理的弱小和恐惧。
在 “不会反抗” 的规范化教育和 “不可以反抗” 的变态环境下,一个本来不怂的孩子最后,也会变成一个非常怂的大人。
中学时:分数教育
很多父母教育孩子最明显的误区是:以分数论“英雄”,重考试分数,轻学习力。
分数与学习力不是一回事。“高分低能”就是只抓分数不进步能力所致。
很多父母只须求孩子从小拿高分,却忽略了孩子思维能力的培养,犹如舍本逐末,导致学习没后劲。
很多孩子刚上初中时成绩出色,越到高年级,成绩越差,就是学习力缺少培养的结果。
考试分数不是教育的目的,学会常识才是!
1
“望子成龙”“望女成凤”
当今社会,有不少爸爸妈妈为了子女把辛苦挣来的血汗钱毫不犹豫地砸在补习班上,目的只有一个,便是提升分数。
爸爸妈妈为了“子成龙”、“女成凤”,硬生生地让孩子过上了“除去念书、还是念书”的生活,这是一种爸爸妈妈片面追求分数而没正确认识教育本质的做法。
可能爸爸妈妈常常羡慕“其他人家的孩子”;
可能爸爸妈妈期望孩子弥补自己年轻时的遗憾;
可能爸爸妈妈想让孩子以后有一份好的工作……
但这类并不应该成为强制孩子上各种补习班的原因。
更何况孩子上了补习班后,又并未必会提升分数,你们又何苦非要用提升分数的原因逼迫孩子上补习班,渐渐冷却冰冻孩子的心呢?
当你们和孩子争吵时,易如反掌地给孩子戴上“还不是为你好”的高帽,却忘了,这类“好”常常给孩子导致无形的重压,让本该纯真无邪烂漫的童年充斥着很难承受的压抑。
因此,我期望这类爸爸妈妈能淡化分数意识,回归教育本质。
2
分数的光芒再盛,也不如“德”要紧
分数的高低并非衡量孩子是不是出色的唯一准则,德总是比才更要紧。
没道德,即使有再好的才华也是枉然。
出色的代名词其实有不少,未必非要往分数的层面上靠。
不辞辛劳去山区支教是出色;
拾起地上的废纸是出色;
帮扶老奶奶过马路也是出色……
善良、诚实、自信通通可以称得上是出色!因此,请不要用分数来衡量孩子,品德才是非常重要的。
孩子的以后固然要紧,但若没责任意识、奉献意识、诚信意识,即使孩子“走出去”,也注定会失败而归。
写在后面
要培养真的意义的好学生,需要遵循三个原则:
★ 1、多元化
大伙认知世界的角度不同,每一个孩子的世界都要是丰富多彩的。
★ 2、好学生应该充满活力
大脑发育具备关联性。不应该被分成几部分,应该把大脑看作一整套生产有价值的原创想法的工序。这类原创想法来自互动的考虑方法,而不是呆板的常规模式。
★ 3、个性化,积极发现我们的个性化才能
在成长过程中,太多孩子的天分和创造力被钝化。所以他们有了学问的方法,却没对学问的感情。老师和父母付出足够多的辛苦,却不可以让孩子收成长久的回报。
孩子,阳光里,请微笑着快乐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