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广 热搜: 幼儿家庭教育  幼教  学习  注意力训练  育儿新知  智力开发  家长教育心得  教育  学习动力  家庭教育帮 

爸爸妈妈对孩子最大的残忍,就是在学习上放纵自由!

   日期:2025-02-02     来源:www.dcog88.com    浏览:630    
文章简介:在肯定的状况下,爸爸妈妈要了解“逼”孩子做一些他们不那样喜欢的事。 学习一直都不是快乐、轻松的,比兴趣更好的老师,是毅力和坚持。

在肯定的状况下,爸爸妈妈要了解“逼”孩子做一些他们不那样喜欢的事。

学习一直都不是快乐、轻松的,比兴趣更好的老师,是毅力和坚持。

 

在《小别离》里面有如此一句经典台词“进不了重点高中,你就进不了重点大学,进不了重点大学,你等于这辈子完了”。

这类话戳中了大多数学生父母内心的痛点:爸爸妈妈到底是该逼孩子学习,还是该给孩子一个“快乐”的童年呢?

1

说到这个话题,总叫人想起董卿爸爸的教育方法。

 

董卿的爸爸妈妈皆毕业于复旦大学,作为新中国第一批通过高考考试改变命的常识分子,董父对于“勤勉”的崇拜,远远超越了其对于任何一种信仰的敬重程度。

因此他对女儿董卿也怀着同样的期望,从小就在她的面前饰演起“虎爸”,对她进行很严格的“魔鬼教育”。

 

董卿7岁才开始在爸爸妈妈身边生活,那时起爸爸便需要她承担家务:

天天洗碗、擦地;为了保障学习时间,爸爸甚至不让董卿照镜子、留长发,不让母亲给董卿穿新衣服。

在他的眼中,女生将精力过多花在着装打扮之上是俗媚且完全没必要的。

“我父亲有一句名言:马铃薯再打扮也是土豆,他说你天天花在照镜子的时间还不如多看书。”

 

等董卿稍能识字,爸爸就让她天天抄成语、古诗,大声朗读并且背诵。稍大一点,又让她抄古文。

 

除去文化成绩需要出色以外,爸爸还需要董卿要有一个健康的体魄。那时她天天晨跑的任务是一千米,假如不可以在学生出早操之前跑完,她便要同意全校师生的“检阅”。

 

“我自己在400米的跑道上跑步,感觉特傻,整个学校的同学、老师仿佛都看着你,像阿甘一样。”

 

董卿升入高中后,每次到寒暑假,爸爸便开始催她勤工俭学。董卿讲起一段最为辛酸的历程:

“我当时只有15岁,到宾馆当清洗工,10个房间,20张床,一个人打扫。” 

 

由于抬不起厚重的席梦思,常常是还将来得及铺床单,就已经把自己累个半死。

由于手脚太慢,常常会错过午饭时间,其他人都去吃饭了,只有自己还在那儿傻乎乎地干着。

 

后来面对前来考察工作的爸爸,董卿嚎啕大哭,她说:“父亲,我真的太累了,我不想干了!”然而面对女儿几乎是乞求的眼神,爸爸只不过沉默,待他们稍稍冷静之后,他摸着孩子的头说道:“再坚持一下吧。”

 

面对种种严格的教育,董卿曾怀疑自己不是亲生的,直到长大将来才慢慢理解了爸爸的教育办法。

 

董卿爸爸也曾向她致歉,“对不起,这类年对你太严格了,原谅父亲吧。”

到了现在,董卿都没办法形容自己听到爸爸这句话时的心情。

 

目前回想,爸爸让我做的每一件事情都对……

我认可我爸爸的教育方法,虽然我当时受了不少委屈,但我目前回想起来,没什么不好,他让我成为一个内心非常强大的孩子。

2

爸爸妈妈“逼”孩子,逼出的是对将来的一种坚持。

 

乐坛天王周杰伦做客《鲁豫有约》,曾坦言,自己学琴是被逼的。刚开始他学的是画画,但玩性大,水平久未长进,非常快便舍弃了。后来他改学钢琴。

 

为了预防儿子重蹈覆辙,每当他练琴时,母亲就拿着棍子站在后面,为此,一站就是五六年……节目中,周杰伦说,如果没母亲当年的逼迫,就不会有今天的自己。

 

身为爸爸妈妈的大家都了解,孩子是“见异思迁”的典型。

一个玩具,到了孩子手上,喜欢的时间不会超越三天。为何会如此?由于孩子好奇心强,求知欲也大,一旦熟知了一件东西,热度非常快会消失。

 

但学习一项技能,除去兴趣,更要紧的是坚持,而爸爸妈妈的逼迫,就是引导孩子了解坚持。

 

有如此一道考试试题:

假如一件事的成功率是1%,反复尝试100次,至少成功1次的概率会是多少?备选答案有:10%、23%、38%、63%。结果,大多人选了10%,少数人选23%,极个别选38%,63%几乎门可罗雀。

 

然而,正确答案恰是:

假如成功率是1%,意味着失败率是99%,按反复尝试100次计算,失败率就是99%的100次方,约等于37%,最后成功率应是100%减去37%,即63%。

 

一件事,反复尝试与坚持,它的成功率竟能由1%上升到63%。

可见,孩子在学艺过程中,遇见犯懒等一些心有余而力不足的困难时,引导孩子不抛弃、不舍弃,一如既往地坚持下去——爸爸妈妈这种“逼”,是帮助孩子让梦想照进现实的必学课。

3

爸爸妈妈的思想有多高,孩子就能飞多远。好的爸爸妈妈应给孩子这两样:

一是健康的生命;

二是“过自己喜欢的生活”的能力!

 

有个朋友是一所三甲医院的主治医师,年龄轻轻已是正高职称,在业内非常有知名度。

她的孩子比起普通家庭的孩子,已经有了一个较高的起点。即便孩子没那样努力,相信依赖她的社会地位与收入,孩子以后也会过上衣食无忧的生活。

 

然而这个朋友并不满足于孩子的“衣食无忧”,她深知,要培养一个出色的孩子,比拼的不止是孩子本身,也是孩子父母自己的教育水平、眼界阅历、对政策的认知,与物质条件、软性资源、教育参与度、对孩子投入的时间精力等等。

于是从孩子两三岁起,她就开始培养孩子各方面的兴趣喜好,陪孩子读国学经典、带孩子听音乐会等。

 

孩子被“逼”学习的过程可能是“残酷”的,但在残酷的背后,可以看出爸爸妈妈培养孩子各项专长的远见和引导孩子走向成功的决心。大家未必都要学习董卿爸爸似的教育方法,但需要让孩子了解学习和坚持的意义,决不可以让放纵害了孩子。

 

最后,附上一段龙应台写给儿子安德烈的一段话:

孩子,我需要你念书用功,不是由于我要你跟其他人比成绩,而是由于,我期望你以后会拥有选择的权利,选择有意义、有空闲的工作,而不是被迫谋生。

 

期望每一个孩子都可以在学习的年龄被“逼”出无限潜能,每一个爸爸妈妈都可以给孩子一辈子受用的能量。

 
打赏
 
更多>热门阅读

推荐图文
今日推荐
点击排行
网站首页  |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使用协议  |  版权隐私  |  网站地图  |  排名推广  |  广告服务  |  积分换礼  |  网站留言  |  RSS订阅  |  违规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