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新版初三上册《基础实验3 物质燃烧的条件》同步训练
1、选择题
1.(3分)小红在餐厅看到员工用盖子熄灭酒精火锅,该灭火办法的主要原理是()
A.清除可燃物
B.减少可燃物失火点
C.隔绝空气
D.使可燃物的温度降到失火点以下
2.(3分)某同学用如图所示装置探究可燃物燃烧的条件,得到以下实验事实:
①不通空气时,冷水中的白磷不燃烧;
②通空气时,冷水中的白磷不燃烧;
③不通空气时,热水中的白磷不燃烧;
④通空气时,热水中的白磷燃烧。
能证明可燃物需要达到肯定温度(失火点)才能燃烧的实验事实是()
A.①② B.②④ C.①④ D.③④
3.(3分)对下列实验指定容器中的水,其讲解没体现水的主要用途的是()
| A | B | C | D |
实 验 装 置 | 硫在氧气中燃烧 | 测定空气中氧气含量 | 铁丝在氧气中燃烧 |
探究燃烧的条件 |
解 释 | 集气瓶中的水: 吸收放出的热量 | 量筒中的水: 通过水体积的变化得出O2体积 | 集气瓶中的水: 冷却溅落熔融物,预防集气瓶炸裂 | 烧杯中的水: 加热铜片;隔绝空气 |
A.A B.B C.C D.D
4.(3分)如图在一个盛有澄清的石灰水的容器中有一支燃着的蜡烛现用一只杯子将蜡烛罩住,过一会儿可能发生的现象是()
A.蜡烛继续燃烧,杯子内液面不变
B.火焰渐渐熄灭,杯子内液面降低
C.火焰渐渐熄灭,杯子内液面上升
D.蜡烛燃烧更旺。杯子内液面上升
5.(3分)近期“纸火锅”(如图)渐渐时尚起来。“纸火锅”是用纸张代替金属材料做容器盛放汤料,当酒精燃烧时纸张不会燃烧。对此现象,下列讲解适当的是()
A.纸张不是可燃物,不可以燃烧
B.纸张被水浸湿,致使失火点减少
C.水蒸发时吸收热量,温度达不到纸张的失火点
D.空气不充足,纸张不会燃烧
6.(3分)下列对比实验不可以达成相应目的是()
A.辨别CO与H2
B.比较微粒间空隙大小
C.探究铁生锈 需要与水接触
D.探究物质燃烧需要与氧气接触
7.(3分)某同学设计了如下实验证明可燃物燃烧与氧气、温度有关。其中证明可燃物燃烧需要达到肯定温度的实验是()
编号 | 实验① | 实验② | 实验③ | 实验④ |
装
置 |
|
|
|
|
现象 | 白磷不燃烧 | 白磷不燃烧 | 白磷不燃烧 | 白磷燃烧 |
A.①和② B.②和③ C.②和④ D.③和④
8.(3分)通过如图所示实验可以得出的结论,其中不适当的是()
A.实验既可探究可燃物的燃烧条件,又可以说了解磷的失火点比红磷低
B.实验既能够说明分子在不停的运动着,又可以说明浓氨水具备挥发性
C.实验既能够说明二氧化碳易溶于水,又可以说明二氧化碳具备酸性
D.实验既能够说明一氧化碳具备还原性,又可以说明一氧化碳具备可燃性
9.(3分)古语道:“人要实,火要虚”。此话的意思是说:做人需要踏踏实实,事业才能有成;燃烧固体燃料需要架空,燃烧才能更旺。从燃烧的条件看,“火要虚”的实质是()
A.增大可燃物的热值
B.增大可燃物与空气的接触面积
C.提升可燃物的失火点
D.提升空气中氧气的含量
10.(3分)以下四个实验都是由教程中有关实验改进得到的。其中能达到实验目的是()
|
|
|
|
可用于制取O2和CO2,不可以用于制取H2 | 用于H2的制备和采集时,产生的气体应从b口进 | 用于研究温度对可燃物燃烧的影响 | 用水平分数为98%的浓H2SO4配制水平分数为10%的H2SO4 |
A | B | C | D |
A.A B.B C.C D.D
11.(3分)“纸火锅”(如图)是用纸张代替金属材料做容器盛放汤料,当酒精燃烧时纸张不会燃烧:对此现象,下列讲解适当的是()
A.纸张不是可燃物,不可以燃烧
B.纸张被水浸湿,致使失火点减少
C.水蒸发时吸热,温度达不到纸张的失火点
D.空气不充足,纸张不会燃烧
12.(3分)小明按如图办法熄灭蜡烛,该灭火办法的主要原理是()
A.清除可燃物
B.使可燃物的温度降到失火点以下
C.隔绝空气
D.减少可燃物失火点
13.(3分)如图所示,加热烧瓶中的水使之沸腾。水蒸气从铜管喷出,把火柴挨近管口P处,火柴被加热,飞速移开火柴,火柴开始燃烧。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水沸腾,水分子水平和体积增大
B.P处水蒸气有哪些用途是提升温度,达到火柴的失火点,使其燃烧
C.火柴移离水蒸气,与氧气充分接触,从而燃烧
D.水变为水蒸风韵量不变符合水平守恒定律
14.(3分)如图所示对比实验主要探究的燃烧条件是()
A.氧气 B.可燃物
C.使可燃物的温度达到失火点 D.以上都是
15.(3分)学会一些安全常识和紧急灭火手段,能降低或防止失火,下列做法正确的是()
A.电器失火,飞速切断电源
B.沼气池清理作业前进行灯火试验
C.室内失火,飞速打开所有门窗通风
D.夜间发现液化气泄漏,立即开灯用排风扇排出
16.(3分)为探究物质燃烧条件,某同学做了如图所示实验:已知白磷失火点40℃,红磷失火点240℃;发现水中白磷和铜片上红磷都没燃烧,铜片上白磷失火燃烧。对此实验的认识错误的是()
A.物质燃烧需要要与氧气接触
B.物质燃烧温度需要要达到失火点
C.烧杯中热水有哪些用途既供热又使白磷Ⅱ与氧气隔绝
D.铜片上的红磷没燃烧,由于红磷不是可燃物
17.(3分)如图所示的实验目的是探究物质燃烧的条件,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可燃物在温度达到其失火点以上时就会燃烧
B.水中白磷不可以燃烧是由于白磷没与氧气接触
C.红磷不可以燃烧说明温度要达到可燃物的失火点以上
D.实验中薄铜片有哪些用途是借助铜片的导热性给物质加热
2、填空题
18.(3分)冷风“吹灭”火焰的重要原因是__________;纯净的H2在空气中平静的燃烧而不会爆炸,说明H2燃烧的速率,与它和O2的__________有关。氢气燃烧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_____。
19.(3分)如图是探究物质燃烧条件的3个对比实验:
(1)依据各实验得到相应的燃烧条件有:
实验1 | __________ |
实验2 | __________ |
实验3 | __________ |
20.(3分)如图是物质燃烧条件探究实验示意图,煤粉和木屑燃烧的顺序不同说明燃烧的条件之一是__________。
21.(3分)某化学小组围绕燃烧与灭火的主题拓展了有关活动。请你参与完成:
【常识回忆】可燃物燃烧必须具备的条件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交流讨论】
(1)改进后的装置(如图二)与图一相比,其优点是__________。
(2)将装有某气体的大试管口朝下垂直插入水中,使试管罩住白磷(如图三所示),结果察看到了“水火相容”的奇观,则大试管所装气体可能是__________。
22.(3分)对“高低不一样的燃烧的蜡烛,罩上烧杯后哪个先熄灭?”这一问题,甲、乙两同学有不一样的认识:甲同学觉得高的蜡烛先熄灭,乙同学觉得低的蜡烛先熄灭,哪个也说服不了哪个,于是他们设计了如图所示的实验来验证我们的猜想。
(1)实验中将两支燃烧的蜡烛罩上烧杯,一会儿后,都熄灭了。缘由是__________;
(2)甲同学觉得高的蜡烛先熄灭,理由是__________;
(3)乙同学觉得低的蜡烛先熄灭,理由是__________;
(4)本实验条件下,甲同学的猜想被证明是正确的,同时还察看到烧杯内壁变黑,由此大家可以得到启发:当高层楼房下层失火,火势凶猛没办法扑灭时,下列逃生手段中正确的是__________
①沿楼梯飞速下楼; ②用湿毛巾堵住口鼻; ③匍匐前进,探寻安全出口;④封闭房门; ⑤飞速转移到阳台呼救; ⑥跳楼。
A:①②③④B:②③④⑤C:③④⑤⑥D:①②④⑤
23.(3分)认识燃烧,科学地借助燃烧,使燃烧为人类服务是十分要紧的。为验证可燃物燃烧的条件,某兴趣小组进行了如下探究活动。
【查阅资料】白磷的失火点是40℃,红磷的失火点是240℃,两种物质的燃烧产物五氧化二磷是白色固体,会刺激人体呼吸道,能与空气中的水蒸气反应,生成有毒的偏磷酸(HPO3)。
【设计实验】小组同学设计了如图的实验装置进行实验。
【采集证据】实验中获得了如下实验事实:
①A试管内的白磷燃烧;②热水中的白磷不燃烧;③B试管内的红磷不燃烧。
【得出结论】结论1:依据上述实验事实__________ (填序号) 可知:可燃物燃烧需与氧气接触。
结论2:依据上述实验事实①③可知:可燃物燃烧需满足的条件是__________。
【拓展延伸】
(1)若将A试管上带玻璃管的橡皮塞换成实心橡皮塞,在实验中或许会发生的问题是:__________;
(2)若去除A试管上带玻璃管的橡皮塞,在实验中又或许会出现的问题是:__________。
24.(3分)燃烧是一种发光、放热的剧烈的化学反应。认识燃烧,科学地借助和控制燃烧,使燃烧为人类服务是十分要紧的。
[查阅资料]物质燃烧一般需要同时满足三个条件,物质具备可燃性是燃烧的最重要条件,发生燃烧的另外两个条件分别是__________;__________。
[实验目的]验证木炭发生燃烧的另外两个条件中,缺少任何一个条件都不可以燃烧(两个条件须分别验证)。
[实验设计与操作]下面是验证燃烧条件的实验装置图(可通过开启、关闭活塞控制液体)。
在完成气密性检查后加入药品,并已设法在整个装置中充满了氮气。若需要实验过程中不能拆、装仪器,请设计后续的实验步骤,并按需要填表。
步骤 | 操作 | 预计现象及得出的结论 |
① | 在活塞关闭的状况下,点燃酒精灯加热 | __________ |
② | 盖灭酒精灯,待仪器恢复到常温 | ﹣﹣﹣ |
③ | __________ | __________ |
④ | __________ | __________ |
[深思评价]实验过程中,装置B有哪些用途可能是__________。
25.(3分)某兴趣小组按图甲装置对“可燃物燃烧的条件”进行探究过程中,大伙对磷燃烧生成很多白烟是不是风险人体健康提出疑问。查阅资料得知白磷的失火点是40℃,红磷的失火点是240℃,燃烧产物P2O5是白色固体,会刺激人体呼吸道,P2O5还可能与空气中水蒸气反应,生成有毒的偏磷酸(HPO3)。
【交流与讨论】白烟对人体健康有害,该实验装置需要改进。
【改进与实验】同学们按改进后的图2装置进行实验。
请你帮助他们将下表补充完整。
现象 | 讲解 |
①a试管中白磷燃烧; ②烧杯中的白磷、b试管中红磷没燃烧。 | 烧杯中的白磷、b试管中红磷没燃烧缘由分别是 (1)①__________; ②__________。 |
(2)改进后的图2装置与图A装置比较,优点是__________。
(3)图2装置仍有不足之处,同学们设计了图3装置,优势是__________。
26.(3分)张明老师在探究燃烧的条件时,改进了教程中的实验装置:在铜片上罩了仪器a。
(1)仪器a的名字是__________。
(2)罩上仪器a有哪些用途是__________。
(3)由①和③实验事实,可以获得可燃物燃烧需要的条件之一是__________。
(4)热水在实验中有哪些用途是__________和__________。
27.(3分)某兴趣小组活动中,同学们按图1装置对“可燃物燃烧的条件”进行探究。探究过程中,大伙对磷燃烧生成的很多白烟是不是风险人体健康提出疑问。
查阅资料:白磷的失火点是40℃,红磷的失火点是240℃,…燃烧产物五氧化二磷是白色固体,会刺激人体呼吸道,可能与空气中水蒸气反应,生成有毒的偏磷酸(HPO3)。
交流与讨论:白烟对人体健康有害,该实验装置需要改进。
同学们按改进后的图2装置进行实验。请你帮助他们将下表补充完整。 现 象 | 解 释 |
a试管中白磷燃烧,热水中的白磷没燃烧。 b试管中红磷没燃烧。 | b试管中红磷、热水中白磷都没燃烧是什么原因分别是__________ |
(1)改进后的图2装置与图1装置比较,优点是__________。
(2)小林同学指出图2装置仍有不足之处,并设计了图3装置,其中气球有哪些用途是__________。
拓展与迁移:
实验小结时,小朱同学说:“待a试管冷却后,假如将试管倒立,试管口紧贴水面(室温下)。并拿下橡皮塞,将看到液体进入试管。”这一说法得到大伙的一致认可。小晶问:“假如不考虑橡皮塞占试管的容积,进入a试管内液体的体积会是多少呢?大伙争论后,出现两种预测。甲:接近试管容积的;乙:未必接近试管容积的
。
你同意的预测是__________(填“甲”或“乙”),理由是__________。
3、实验探究题
28.水在化学实验中有哪些用途不可忽略,下图中四个实验分别用到水。
(1)实验A中水用途是__________。
(2)实验B中水有哪些用途是__________。
(3)实验C通过烧杯中的水进入集气瓶中的体积可得出的结论__________。
(4)实验D中水有哪些用途是提供热量和__________。
29.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自然科学,下图所示实验是大家所熟知的。
(1)装置A 中,对比现象①②说明物质燃烧需要__________;对比现象①③说明燃烧需要__________。
(2)图B是二氧化碳的性质试验,或有采集满二氧化碳气体的塑料瓶内加入少量水后立即旋紧瓶塞时察看到的现象为__________,其缘由是__________,化学方程式为__________。
(3)如图 C所示实验探究化学反应前后物质的水平关系。假如a、b分别是铁钉和硫酸铜溶液反应,已知:Fe+CuSO4═FeSO4+Cu,此实验中反应前的水平__________(填“大于”,“小于”,“等于”)反应后的水平。
30.某化学兴趣小组用火柴、蜡烛、烧杯三种实验材料探究物质燃烧的条件.
【提出问题】物质燃烧有什么要求?
【猜想与假设】1.有可燃物 2.温度要达到失火点 3.与氧气(或空气)接触
【设计与实验】
验证 | 对比实验 | |
假设1 | 示例:加热烧杯,烧杯不可燃 | __________(仿照示例填写) |
假设2 | 示例:常温放置蜡烛,蜡烛不燃烧 | __________(仿照示例填写) |
假设3 | 示例:点燃蜡烛,蜡烛在空气中持续燃烧 | __________(仿照示例填写) |
【得出结论】猜想正确,燃烧需要同时满足__________个条件,只须破坏__________个燃烧的条件,就能达到灭火的目的.
【深思质疑】氢气在氯气中能燃烧.燃烧是不是必须要有氧气参加?
【查阅资料】镁条能在空气中剧烈燃烧,也能在二氧化碳中剧烈燃烧,发出耀眼的白光、放出很多的热;细铁丝可以在氯气中剧烈燃烧,放出很多的热,产生很多棕黄色的烟;磷能在氯气中剧烈燃烧,放出很多的热,产生很多的白色烟雾.
【表达与交流】依据上述内容和课本中对“燃烧”的描述,你觉得__________ 叫做燃烧.
4、综合题
31.(1)写出你家里的任一生活必需品,它可能含有什么化学元素?
必需品__________,可能含有些化学元素__________
(2)请借助所学的化学常识回答
①铅笔芯粉末由于含有__________,有滑腻感,可做家庭锁头的润滑液;
②油锅失火,一般盖上锅盖,灭火的原理是__________;
③冬天是“煤气中毒”的高发季节,使人中毒的主要气体是__________,预防中毒的手段是__________。
32.请依据如图所示实验,回答问题。
(1)甲中可察看到硫在氧气中燃烧,此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_____。
(2)乙玻璃管中的现象是黑色的粉末渐渐变为__________色,此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_____,仪器a中的现象是__________,该实验装置的不足之处是__________。
(3)丙中铜片上白磷燃烧而红磷不燃烧,由此得出可燃物燃烧的条件之一是__________。
33.为了探究燃烧条件,设计了如图的实验装置图2。
(1)与课本实验装置图1相比,这个实验改进的优点是__________;
(2)图1实验中烧杯中热水有哪些用途是__________;
(3)图2实验验证燃烧需要与氧气接触的实验现象是__________;
(4)要使图2试管中的红磷燃烧的办法__________。
上海新版初三上册《基础实验3 物质燃烧的条件》2018年同步训练卷(2)
参考答案与考试试题分析
1、选择题
1.
【剖析】依据灭火的原理:(1)清除可燃物或使可燃物与其他物品隔离;(2)隔绝氧气或空气;(3)使温度降到可燃物的失火点以下解答本题。
【解答】解:灭火原理:破坏燃烧的一个条件使燃烧停止,就能达到灭火的目的,所以由题意可知,在餐厅看到员工用盖子熄灭燃着的固体酒精,目的是隔绝氧气或空气。
故选:C。
【点评】本题考查了依据灭火原理的常识进行解题的能力。
2.
【剖析】A、①不通空气时,冷水中的白磷不燃烧;②通空气时,冷水中的白磷不燃烧。二者都不燃烧,没办法说明任何问题;
B、②通空气时,冷水中的白磷不燃烧;④通空气时,热水中的白磷燃烧。说明物质的燃烧需要达到肯定温度;
C、①不通空气时,冷水中的白磷不燃烧;④通空气时,热水中的白磷燃烧。限制的条件不同,不可以说明物质的燃烧需要达到肯定温度;
D、③不通空气时,热水中的白磷不燃烧;④通空气时,热水中的白磷燃烧。说明物质的燃烧需要空气。
【解答】解:A、①不通空气时,冷水中的白磷不燃烧;②通空气时,冷水中的白磷不燃烧。二者都不燃烧,没办法说明任何问题,故不符合题意;
B、②通空气时,冷水中的白磷不燃烧;④通空气时,热水中的白磷燃烧。说明物质的燃烧需要达到肯定温度,故符合题意;
C、①不通空气时,冷水中的白磷不燃烧;④通空气时,热水中的白磷燃烧。限制的条件不同,不可以说明物质的燃烧需要达到肯定温度,故不符合题意;
D、③不通空气时,热水中的白磷不燃烧;④通空气时,热水中的白磷燃烧。说明物质的燃烧需要空气,而不是说明物质的燃烧需要达到肯定温度,故不符合题意。
故选:B。
【点评】进行对比试验验证物质的某种性质时应该注意控制的变量要相同,不然没办法比较验证。
3.
【剖析】察看实验的装置。剖析具体的反应中水有哪些用途,有的反应中水参与反应,有的反应中水起到降温有哪些用途等。
【解答】解:A、硫燃烧生成的是二氧化硫,二氧化硫是有刺激性气味的气体,会导致空气污染,水能吸收二氧化硫生成亚硫酸,预防散逸到空气中导致空气污染,故A没体现水的主要用途;
B、用红磷燃烧测定空气中氧气的含量,借助压强差,借助水的体积的变化测得氧气的体积,故B体现了水的主要用途;
C、铁丝燃烧时的生成物降落会炸裂瓶底,放少量的水能起到降温有哪些用途,故C体现了水的主要用途;
D、探究燃烧的条件的实验中,烧杯中热水起到加热铜片、隔绝空气有哪些用途,故D体现了水的主要用途;
故选:A。
【点评】本题考查了容易见到物质的作用,完成此题,可以依据具体反应中水有哪些用途进行。
4.
【剖析】蜡烛燃烧消耗了杯子中的氧气,生成的二氧化碳能和澄清的石灰水反应生成碳酸钙沉淀和水,会导致杯子内的压强减小,据此进行剖析解答。
【解答】解:在一个盛有澄清的石灰水的容器中有一支燃着的蜡烛现用一只杯子将蜡烛罩住,蜡烛燃烧消耗了杯子中的氧气,伴随蜡烛的燃烧,杯子中的氧气愈加少,蜡烛的火焰会渐渐熄灭;生成的二氧化碳能和澄清的石灰水反应生成碳酸钙沉淀和水,会导致杯子内的压强减小,液体在大方压有哪些用途下就会进入杯子;故会察看到火焰渐渐熄灭,杯子内液面上升。
故选:C。
【点评】本题困难程度不大,学会蜡烛燃烧的原理、二氧化碳的化学性质等并能灵活运用是正确本题的重点。
5.
【剖析】依据燃烧的条件进行剖析,燃烧的条件是:
(1)物质具备可燃性。
(2)可燃物与氧气接触。
(3)温度达到可燃物的失火点。三个条件需要同时拥有,缺一不可。
【解答】解:A、纸张是可燃物,故A错误;
B、失火点是物质固有些性质,不可以减少,故B错误;
C、加热时,水蒸发吸热,达不到纸的失火点,纸不会燃烧,故C正确;
D、加热时,空气充足,故D错误;
故选:C。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了物质燃烧的条件问题。
6.
【剖析】依据物质的性质结合实验操作进行剖析解答即可。
【解答】解:A、在一氧化碳和氢气火焰的上方罩上干冷的烧杯,有水雾产生的是氢气燃烧,无水雾产生的是一氧化碳燃烧,可以辨别;
B、依据盛水的注射器不容易压缩,而盛空气的注射器容易压缩,说明气体分子间的间隔比液体分子间的间隔大,可以达成;
C、该实验不可以用于探究铁生锈需要与水接触,由于没铁与氧气单独存在的实验,错误;
D、铜片上的白磷能燃烧,热水中的白磷不燃烧,说明物质燃烧需要与氧气接触,正确;
故选:C。
【点评】本题考查的是实验操作的可行性,完成此题,可以依据物质的性质结合实验策略进行。
7.
【剖析】A、①和②中的白磷都不可以燃烧,不可以证明什么;
B、②中白磷燃烧缺少氧气,③中白磷燃烧缺少温度,所以不可以证明;
C、②和④中有什么区别是说明燃烧需要氧气;
D、③和④中有什么区别是说明燃烧需要达到失火点。
【解答】解:A、①和②中的白磷都不可以燃烧,不可以证明可燃物燃烧需要达到肯定温度,故A错误;
B、②中白磷燃烧缺少氧气,③中白磷燃烧缺少温度,所以不可以证明可燃物燃烧需要达到肯定温度,故B错误;
C、②和④中有什么区别是说明燃烧需要氧气,不可以证明可燃物燃烧需要达到肯定温度,故C错误;
D、③和④中有什么区别是说明燃烧需要达到失火点,就是说可燃物燃烧需要达到肯定温度,故D正确。
故选:D。
【点评】物质燃烧需要可燃物、与氧气接触、达到失火点三个条件,缺一不可。
8.
【剖析】A、依据燃烧的条件和磷的性质剖析。
B、氨水具备挥发性,由于氨气分子的不停的运动;使酚酞溶液变红,说明氨水呈碱性;
C、丙实验可以说明二氧化碳易溶于水,但不能说明二氧化碳显酸性;
D、一氧化碳既具备可燃性,又具备还原性。
【解答】解:A、该实验中铜片上白磷燃烧而水中白磷未燃烧,说明燃烧需要与氧气接触;铜上红磷未燃烧而白磷燃烧,说明燃烧需要达到失火点且白磷失火点较低;该实验既探究可燃物的燃烧条件,又说了解磷的失火点比红磷低,并由此推出灭火的办法;故A合理;
B、该实验察看到A烧杯内酚酞变红,说明氨分子不断运动,同时也表明浓氨水具备挥发性;故B合理;
C、该实验中察看到塑料瓶会变瘪,可判断二氧化碳溶于水,由于没指示剂的存在,所以不可以说明生成碳酸;故C不合理;
D、该实验既能够说明一氧化碳具备还原性,又可以说明一氧化碳具备可燃性。故D合理。
故选:C。
【点评】通过对实验的剖析和判断,考查学生实验的察看能力、实验的剖析能力。
9.
【剖析】促进燃烧的办法是:(1)增大可燃物与氧气的接触面积。(2)增大氧气的浓度。依据实质状况选择促进物质燃烧的办法。
A、可燃物的热值一般是不会改变的;
B、增大可燃物与空气的接触面积,可以使燃烧才能更旺;
C、可燃物的失火点一般是不会改变的;
D、空气中氧气的含量一般是不会改变的。
【解答】解:使可燃物充分燃烧的条件:一是增大可燃物与氧气的接触面积,二是中的氧气的浓度。通常情况下,增大氧气的浓度较难操作,在空气中燃烧的物质,氧气浓度是肯定的,要想燃烧更旺,可增大与氧气的接触面积,“火要虚”就是在燃料中间留一些空气,以增大与氧气的接触面积。
A、可燃物的热值一般是不会改变的,故A错误;
B、增大可燃物与空气的接触面积,可以使燃烧才能更旺,故B正确;
C、可燃物的失火点一般是不会改变的,故C错误;
D、空气中氧气的含量一般是不会改变的,故D错误。
故选:B。
【点评】可燃物燃烧一般需要氧气的支持,可燃物与氧气充分接触或氧气充足时可发生完全燃烧,与氧气接触不充分或氧气不足时则发生不完全燃烧。
10.
【剖析】A、依据图中装置是固液常温型,进行剖析判断。
B、依据氢气的密度比空气的小,进行剖析判断。
C、依据试管中的白磷和红磷的燃烧状况,进行剖析判断。
D、依据浓硫酸的稀释办法(酸入水,沿器壁,慢慢倒,不断搅)进行剖析判断。
【解答】解:A、图中装置是固液常温型,可用于制取O2和CO2,也可以用于制取H2,故选项不可以达到实验目的。
B、用于H2的制备和采集时,氢气的密度比空气的小,产生的气体应从c口进,将空气从b排出,故选项不可以达到实验目的。
C、试管中的白磷燃烧,红磷不燃烧,是由于温度能达到白磷的失火点,温度没达到红磷的失火点,可用于研究温度对可燃物燃烧的影响,故选项能达到实验目的。
D、稀释浓硫酸时,要把浓硫酸缓缓地沿器壁注入水中,同时用玻璃棒不断搅拌,以使热量准时地扩散;绝对不能把水注入浓硫酸中,故选项不可以达到实验目的。
故选:C。
【点评】本题困难程度不是非常大,化学实验策略的设计是考查学生能力的主要种类,同时也是实验教与学难题,在具体解题时要对其原理透彻理解,可依据物质的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结合实验目的进行剖析判断。
11.
【剖析】物质燃烧的条件是:物质具备可燃性,与氧气接触,温度达到可燃物的失火点,三个条件需要同时拥有。
【解答】解:A、纸张具备可燃性,是可燃物,不可以燃烧是由于温度没达到纸张的失火点,该选项说法不合理;
B、纸张的失火点通常情况下不可以改变,该选项说法不合理;
C、水蒸发时吸热,致使温度达不到纸张的失火点,因此纸张不可以燃烧,该选项说法合理;
D、纸张与空气充分接触,不可以燃烧是由于温度没达到纸张的失火点,该选项说法不合理。
故选:C。
【点评】可燃物燃烧需要同时拥有三个条件,缺一不可,应该注意理解。
12.
【剖析】依据灭火的原理:①清除可燃物或使可燃物与其他物品隔离,②隔绝氧气或空气,③使温度降到可燃物的失火点以下,解答本题。
【解答】解:用嘴吹蜡烛的火焰,加快了周围的空气流动,使蜡烛火焰温度减少到失火点以下,达到灭火的目的。
故选:B。
【点评】本题考查了依据灭火原理的常识进行解题的能力。在解此类题时,应该注意减少的是可燃物的温度,而不是减少失火点,这点是一个常常错的地方。
13.
【剖析】依据燃烧需要同时满足三个条件:①可燃物、②氧气或空气、③温度要达到失火点,进行水平守恒定律、分子的基本性质等进行剖析判断。
【解答】解:A、水沸腾,水分子间的间隔增大,而不是水平和体积增大,故选项说法错误。
B、水蒸气从铜管中冒出时温度较高,能使火柴的温度达到失火点,P处水蒸气有哪些用途是使火柴温度达到失火点,故选项说法正确。
C、在铜管口水蒸气多,而氧气少,火柴移离水蒸气,与氧气充分接触,从而燃烧,故选项说法正确。
D、水变为水蒸风韵量不变,没新物质生成,是物理变化,不符合水平守恒定律,故选项说法正确。
故选:A。
【点评】本题困难程度不大,考查燃烧的条件,学会燃烧的条件并能灵活运用是正确解答本题的重点。
14.
【剖析】燃烧的条件是:(1)物质具备可燃性。(2)可燃物与氧气接触。(3)温度达到可燃物的失火点。
【解答】解:由装置可知,白磷与氧气充分接触,不一样的是两块白磷的温度,一块在热水中,一块在冷水中,对比实验主要探究的燃烧条件是:温度达到可燃物的失火点时才能燃烧。
故选:C。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燃烧条件方面的常识,解答时要理解燃烧的三个条件需要同时拥有,缺一不可。
15.
【剖析】A.依据预防触电的状况判断;
B.依据燃烧和爆炸的条件及防护手段判断;
C.依据室内失火时立刻打开门窗通风会增大与氧气的接触面积进行解答;
D.依据液化气具备可燃性剖析。
【解答】解:A.为预防触电,电器失火,应先切断电源,再灭火,故正确;
B.沼气是可燃性气体,掏空沼气池前进行灯火试验或许会引起爆炸。故错误;
C.室内失火时立刻打开门窗通风会增大与氧气的接触面积,所以室内失火别着急打开门窗,故错误;
D.液化气具备可燃性,一旦泄漏,遇见明火容易发生爆炸,故不可以开灯。故错误。
故选:A。
【点评】“生命重于泰山”安全问题无小事,特别是防火、防爆问题,所以燃烧和爆炸常识就成了化学考查热门,应该注意燃烧爆炸的条件和防护手段。
16.
【剖析】A、依据铜片上的白磷燃烧,水中的白磷不可以燃烧来考虑本题;
B、依据铜片上的白磷能燃烧,红磷不可以燃烧来考虑;
C、依据水有哪些用途考虑;
D、依据燃烧的条件考虑。
【解答】解:A、燃烧的条件是具备可燃物、温度达到该物质的失火点、与氧气接触,铜片上的白磷燃烧,水中的白磷不可以燃烧,由于水中没氧气,故A正确;
B、由于燃烧的条件是具备可燃物、温度达到该物质的失火点、与氧气接触,铜片上的白磷能燃烧,红磷不可以燃烧,缘由是红磷的失火点高,所以物质燃烧温度需要要达到失火点,故B正确;
C、烧杯中热水有哪些用途一是提供热量使白磷达到失火点,而是隔绝空气,故C正确;
D、铜片上的红磷没燃烧,由于红磷没达到失火点,故D错误。
故选:D。
【点评】要学会燃烧的条件,具备可燃物、温度达到该物质的失火点、与氧气接触,了解控制变量的实验的设计办法,只允许有一个变量。
17.
【剖析】要正确解答本题,需要熟练学会燃烧需要同时满足三个条件:可燃物与氧气接触并达到失火点这一要点。大家可以借助此装置来探究燃烧的条件的实验。由于红磷和白磷的燃点不同,且所给的条件也不同,有对比性。
【解答】解:A、可燃物不与氧气接触温度达到其失火点以上时也不会燃烧,故A错误;
B、热水中的白磷不燃烧,说明燃烧需要空气(或氧气),故B正确;
C、薄铜片上的红磷不可以燃烧说明温度没达到可燃物的失火点,不符合燃烧的条件,故C正确;
D、实验中薄铜片有哪些用途是借助铜片的导热性给物质加,故D正确。
故选:A。
【点评】本题主要测试学生对“燃烧需要同时满足三个条件”这一要点的学会状况。
2、填空题
18.
【剖析】依据灭火的原理、爆炸常识与化学方程式的书写办法进行剖析。
【解答】解:冷风“吹灭”火焰的重要原因是降温至可燃物的失火点以下;纯净的H2在空气中平静的燃烧而不会爆炸,说明H2燃烧的速率与它和O2的浓度有关;氢气燃烧的化学方程式为:2H2+O22H2O;故填:降温至可燃物的失火点以下;浓度;2H2+O2
2H2O。
【点评】此题困难程度不大,学会灭火的原理、化学方程式的书写办法等即可顺利解答。
19.
【剖析】依据可燃物燃烧的三个条件:可燃物、氧气(或空气)、温度达到燃烧所需的失火点即可作答。
【解答】解:(1)燃烧的条件有三个,即:可燃物、氧气(或空气)、温度达到燃烧所需的失火点,
再依据题干中图进行剖析可知答案:
实验1、玻璃棒不是可燃物,故不燃烧;
实验2、由图可知,隔绝氧气,则不可以继续燃烧,说明燃烧与氧气(或空气)有关;
实验3、不一样的物质,失火点不同,注意可燃物的温度要达到燃烧所需的失火点。
故答案为:
实验1、可燃物、
实验2、氧气(或空气)、
实验3、达到燃烧所需的失火点。
【点评】本题考查了可燃物燃烧的条件,可燃物燃烧的三个条件需灵活运用。
20.
【剖析】依据燃烧的条件剖析,燃烧的条件是:物质具备可燃性;可燃物与氧气接触;温度达到可燃物的失火点。
【解答】物质燃烧需要三个条件:可燃物、达到失火点、与氧气接触,所以图2装置中木屑燃烧,是由于与空气接触,并达到失火点;煤粉是可燃物,与空气接触,没燃烧,是由于没达到失火点,所以说明燃烧的条件之一是温度达到失火点。故填:温度达到失火点。
【点评】物质燃烧需要三个条件:可燃物、与氧气接触、温度达到失火点,这三个条件缺一不可。
21.
【剖析】[常识回忆]燃烧需要同时满足三个条件才能发生:一是物质具备可燃性,二是可燃物与氧气接触,三是可燃物的温度达到失火点;
[交流讨论](1)对比图1、图二,图二把磷放入密闭的试管中进行实验,可以预防生成的五氧化二磷导致空气污染;
(2)白磷的温度达到了失火点而没能和氧气接触,燃烧需要氧气支持,试管内应提供燃烧需要的氧气。
【解答】解:【常识回忆】物质发生燃烧需要同时满足:是可燃物、与氧气或空气接触、温度达到失火点;
故答案为:可燃物、与氧气(空气)接触、温度达到可燃物的失火点;
[交流讨论](1)图二中磷放入密闭的试管中,可以预防燃烧后生成的五氧化二磷污染环境,而图一的燃烧产生直接排入空气;
故答案为:降低污染(环保);
(2)试管内应为空气或氧气,以满足磷燃烧所需要的氧气;
故答案为:氧气(空气)。
【点评】依据燃烧所需要满足的三个条件,对实验中物质所处环境进行剖析,判断影响燃烧发生的原因。
22.
【剖析】(1)依据燃烧的条件剖析;
(2)依据气体的密度受温度的影响,温度越高,密度越小;
(3)依据常温下二氧化碳的密度比空气大剖析;
(4)依据信息甲同学的猜想被证明是正确的,同时还察看到烧杯内壁变黑结合题目的条件剖析。
【解答】解:(1)两支燃烧的蜡烛罩上烧杯,一会儿后,都熄灭了,是由于氧气被消耗尽了,因而不拥有蜡烛燃烧的条件;
(2)蜡烛燃烧产时产生的热的CO2密度变小聚集在茶杯的上部,而CO2不可以支持燃烧,故甲同学觉得高的蜡烛先熄灭;
(3)常温下二氧化碳的密度比空气大,会沉积在茶杯的下部,而CO2不可以支持燃烧,故乙同学觉得低的蜡烛先熄灭;
(4)依据信息甲同学的猜想被证明是正确的,同时还察看到烧杯内壁变黑可知二氧化碳会聚集在上方,且燃烧不充分会有固态颗粒进入呼吸道,故应该②用湿毛巾堵住口鼻; ③匍匐前进,探寻安全出口;④封闭房门,可以预防空气对流而增大火势或火势蔓延; ⑤飞速转移到阳台呼救,等待救援; ⑥跳楼不可取,会导致非必须的伤害;由于是高层楼房下层失火所以①沿楼梯飞速下楼是不对的,故正确的有:②③④⑤,选择B;
故答案为;(1)茶杯内的氧气消耗完了;
(2)蜡烛燃烧产时产生的热的CO2密度变小聚集在茶杯的上部,CO2不可以支持燃烧;
(3)蜡烛燃烧产生的CO2密度大沉积在茶杯的下部,CO2不可以支持燃烧;
(4)B。
【点评】本题考查了有关二氧化碳的性质,在剖析高、低蜡烛熄灭时应该注意温度对密度的影响的描述,并通过信息的剖析解和生活知识选择正确的逃生办法。
23.
【剖析】[得出结论]:
结论1、结论2说明物质燃烧需同时拥有三个条件,缺一不可,
(1)物质具备可燃性;
(2)可燃物与氧气接触;
(3)温度达到可燃物的失火点。
[拓展延伸]:
(1)实验中,B试管上部瘪气球略变大是什么原因由气体的热膨胀常识讲解;
(2)若将A试管上带玻璃管的橡皮塞换成实心橡皮塞,在实验中考虑到在肯定的密闭空间内气体受热膨胀所致使的不好的后果;若去除A试管上带玻璃管的橡皮塞,在实验中又或许会出现白磷燃烧产生五氧化二磷会成为大方的污染物的问题。
【解答】解:[得出结论]:物质燃烧需同时拥有三个条件,缺一不可,(1)物质具备可燃性;(2)可燃物与氧气接触;(3)温度达到可燃物的失火点。
结论1、结论2说明物质燃烧需同时拥有三个条件,缺一不,可结论1:依据实验①②事实可知可燃物燃烧需与氧气接触。依据上述实验事实①③可知:可燃物燃烧需满足的条件是温度需达到可燃物的失火点;
[拓展延伸]:
(1)若将A试管上带玻璃管的橡皮塞换成实心橡皮塞,在实验中考虑到在肯定的密闭空间内气体受热膨胀实验中或许会发生的问题是:试管爆裂或橡皮塞冲出;
(2)若去除A试管上带玻璃管的橡皮塞,在实验中又或许会出现白磷燃烧产生肯定的污染物的问题。
故答案为:
[得出结论]①②;温度需达到可燃物的失火点。
[拓展延伸]
(1)试管爆裂或橡皮塞冲出;
(2)燃烧产生的五氧化二磷进入大方,导致污染。
【点评】这道题主要考查学生对物质燃烧条件及怎么样选择适当的办法灭火的问题的理解。要充分理解燃烧的三个条件需要同时拥有,缺一不可。
24.
【剖析】(1)学会物质燃烧一般需要同时满足的三个条件;
(2)①已知“设法在整个装置中充满了氮气”,点燃酒精灯;察看木炭是不是燃烧,澄清石灰水是不是浑浊,可推断结论;③借助A装置制取氧气,通入平行玻璃管,再察看现象;④点燃酒精灯加热,继续通氧气,再察看现象;
(3)装置B在“盖灭酒精灯,待仪器恢复到常温”有哪些用途:预防澄清石灰水直接倒吸入平行玻璃管。
【解答】解:(1)物质燃烧一般需要同时满足三个条件,物质具备可燃性是燃烧的最重要条件,发生燃烧的另外两个条件分别是与氧气充分接触;温度达到失火点;
(2)①已知“设法在整个装置中充满了氮气”,点燃酒精灯;察看木炭不燃烧,澄清石灰水未浑浊,则说明可燃物需要与氧气接触才能燃烧;③借助A装置制取氧气,通入平行玻璃管,再察看现象:木炭不燃烧,澄清石灰水未浑浊;④点燃酒精灯加热,继续通氧气,再察看现象:木炭燃烧,澄清石灰水变浑浊;说明物质燃烧一般需要同时满足三个条件(可燃性、氧气充分接触、温度达到失火点);
(3)装置B在“盖灭酒精灯,待仪器恢复到常温”这一步中有哪些用途是预防澄清石灰水直接倒吸入平行玻璃管,使之炸裂。
故答案为:
(1)与氧气充分接触;温度达到失火点
(2)
步骤 | 操作 | 预计现象及得出的结论 |
① |
| 木炭不燃烧,说明可燃物不与氧气接触不可以燃烧 |
② |
|
|
③ | 打开分液漏斗活塞,通入氧气一段时间(驱除装置中的N2) | 木炭不燃烧,说明可燃物的温度未达到失火点不可以燃烧 |
④ | 继续通入氧气,点燃酒精灯加热, | 木炭燃烧,C中澄清的石灰水变浑浊,说明可燃物燃烧需要同时满足:与氧气接触、温度达到失火点两个条件 |
(3)预防澄清石灰水直接倒吸入平行玻璃管,使之炸裂。
【点评】学会物质燃烧一般需要同时满足的三个条件:可燃性、与氧气充分接触;温度达到失火点。
25.
【剖析】(1)依据燃烧的条件剖析可得到实验现象的原理;
(2)可从资料中查阅的五氧化二磷的性质得知,它有毒,所以要从预防污染的角度来剖析依据气球的弹性较大,
(3)在反应过程中试管内的压强会变化,剖析可得出装置中气球有哪些用途。
【解答】解:(1)燃烧需要达到三个条件:①物质本身具备可燃性,②可燃物与助燃物充分地接触,③达到可燃物的失火点。所以投入水中的白磷虽然温度达到失火点,但在水中与空气隔绝,所以不会燃烧;试管中的白磷会燃烧,它的温度即达到失火点又与空气接触,满足燃烧的条件;试管中的红磷尽管与空气接触,但温度没达到它的失火点,所以不会燃烧。
(2)改进后的图2装置与图1装置比较燃烧后的产物在试管中不会散发到空气里,所以优点是能预防白磷燃烧产生的五氧化二磷逸散,风险人体健康。
(3)在反应过程中试管内的压强会变化,所以图3装置中气球有哪些用途是防止橡皮塞因试管内气体热膨胀而被冲开。
故答案为:
【改进与实验】
现象 | 讲解 |
①a试管中白磷燃烧热水中白磷没燃烧 ②b试管中红磷没燃烧 | 烧杯中的白磷、b试管中红磷没燃烧缘由分别是: (1)①热水中白磷没燃烧是什么原因 达到失火点但没和氧气接触, ②b试管中红磷没燃烧是什么原因 和氧气接触但没达到失火点
|
(2)预防白磷燃烧生成的五氧化二磷逸散到空气中,导致污染
(3)预防有害物质污染空气,调节试管内的气体压强,防止橡皮塞因试管内气体热膨胀而松动。
【点评】熟练学会物质燃烧的条件,即是:①物质本身具备可燃性,②可燃物与助燃物充分地接触,③达到可燃物的失火点。这三个条件缺一不可,只须同时满足上述三个条件,物质就能燃烧;同时对于装置优越性的改进一般要考虑到操作的方便性,气密性好,反应易操控,环境保护等方面。
26.
【剖析】依据白磷燃烧生成的五氧化二磷逸散到空气中,污染空气解答;依据物质燃烧的条件剖析解答:物质燃烧条件:可燃物;与充足氧气接触,温度达到失火点,三个条件同时拥有解答;依据白磷的失火点低容易自燃解答。
【解答】解:(1)仪器a是烧杯,故填:烧杯;
(2)罩住白磷燃烧的目的是预防五氧化二磷逸散到空气中,污染空气,故填:预防五氧化二磷逸散到空气中,污染空气;
(3)铜片上的白磷燃烧、红磷不燃烧,说明燃烧需要达到可燃物的失火点,故填:物质燃烧需要达到失火点;
(4)热水能提供热量,且能使水中的白磷与空气隔绝;故填:升高温度;隔绝空气。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可燃物燃烧所需条件的认识,与针对具体条件进行剖析对照的能力。
27.
【剖析】可燃物燃烧需同时拥有三个条件:(1)物质具备可燃性;(2)可燃物与氧气接触;(3)温度达到可燃物的失火点。这三个条件缺一不可。做实验时,在考虑药品和装置的同时,也要考虑安全问题和环境污染问题。
【解答】解:由于b试管中的红磷虽然与氧气接触,但温度没达到红磷的失火点,故b试管中的红磷不燃烧;水中的白磷,温度虽然已经达到其失火点,但白磷没与氧气接触。故热水中的白磷没燃烧,故填:①温度未达到红磷的失火点;②热水中的白磷没与氧气(或空气)接触;
(1)由于白磷燃烧产生的五氧化二磷容易扩散,对环境和人体有风险,所以本题答案为:预防白磷燃烧产生的五氧化二磷扩散,污染环境和风险人体健康;
(2)白磷燃烧放出很多的热,试管内的气体受热膨胀,橡皮塞大概飞出,容易导致安全事故,白磷的量不了解,所以没办法确定是不是可以完全消耗氧气因此支持乙同学的预测,所以本题答案为:防止橡皮塞因试管内气体热膨胀飞出,导致安全事故,乙,白磷的量不了解,所以没办法确定是不是可以完全消耗氧气。
【点评】本题考查了燃烧的条件,完成此题,可以依据已有些课本常识进行,需要同学们熟练学会课本的入门知识,可以灵活应用常识。
3、实验探究题
28.
【剖析】察看实验,依据实验剖析水有哪些用途。电解水时水是反应物;进行铁丝燃烧实验时,要在集气瓶底放少量的水,预防生成物溅落炸裂瓶底;依据氧气含量的测定进行解答即可;热水能提供热量,且能使水中的白磷与空气隔绝。
【解答】解:(1)由图示可知,实验A是电解水,水有哪些用途是反应物。
(2)实验B是进行铁丝在氧气中燃烧实验,反应放出很多的热,要在集气瓶底放少量的水,水有哪些用途是:预防生成物溅落炸裂瓶底;
(3)实验C通过烧杯中的水进入集气瓶中的体积可得出的结论:空气中氧气的体积约占空气体积的五分之一。
(4)实验D是探究燃烧的条件,水有哪些用途是:提供热量和隔绝氧气。
故答为:(1)反应物;(2)预防生成物溅落炸裂瓶底;(3)空气中氧气的体积约占空气体积的五分之一;(4)隔绝氧气。
【点评】本题考查了容易见到气体的性质与氧气含量的测定和燃烧的条件,完成此题,可以依据已有些常识进行。
29.
【剖析】(1)该图所示的实验为燃烧条件的探究实验,放置于铜片上的白磷燃烧,而水中白磷、铜片上的红磷均不可以燃烧,通过现象的对比与剖析,可得出燃烧需要与氧气接触、温度达到可燃物的失火点;
(2)可以参考二氧化碳的性质进行剖析、考虑,从而得出正确的结论;
(3)硫酸铜溶液与铁钉反应生成硫酸亚铁和铜,没气体参加或生成,所以左右一定平衡。
【解答】解:(1)②处的白磷的温度也达到了其失火点,但因为处于水中而不可以与氧气接触,因此没燃烧;①②对比,可判断燃烧需要有氧气的支持,没氧气时即便温度达到可燃物的失火点,可燃物也不可以燃烧;所以,对比现象①②说明物质燃烧需要与氧气接触;③处的红磷虽然处于空气中能与氧气接触,但因温度未能达到其失火点,也没发生燃烧;①③对比,说明燃烧需要温度达到失火点,温度不可以达到失火点时,即便与氧气充分接触,可燃物也不可以发生燃烧;
(2)二氧化碳溶于水并和水反应,致使瓶内的压强变小,塑料瓶变瘪,化学方程式为:CO2+H2O═H2CO3;
(3)硫酸铜溶液与铁钉反应生成硫酸亚铁和铜,反应的方程式为:Fe+CuSO4═FeSO4+Cu;没气体参加或生成,所以左右一定平衡。
故答案为:(1)氧气;温度达到失火点;
(2)塑料瓶变瘪;二氧化碳溶于水并和水反应;CO2+H2O═H2CO3;
(3)等于。
【点评】实验现象是物质之间相互用途的外在表现,因此要掌握设计实验、察看实验、剖析实验,为揭示物质之间相互用途的实质奠定基础。
30.
【剖析】【设计与实验】了解物质燃烧所需要的条件,即物质具备可燃性、达到失火点、与氧气接触.此试验是对比试验,从假设1可知烧杯是不可燃烧的物质,后面的就要填写可燃物;假设2是没达到失火点,后面就要填写达到失火点的物质;假设3是可燃物与氧气充分接触,后面就应填写氧气不充分时的燃烧现象;
【得出结论】燃烧所需的三个条件缺一不可.
【表达与交流】据资料可知镁的燃烧发出耀眼的白光、放出很多的热;与铁丝和磷的燃烧现象,总结燃烧的概念.
【解答】解:【设计与实验】依据物质燃烧所需要的条件为:可燃物、达到失火点、与氧气接触.然后仿照示例填写表格;此试验是对比试验,从假设1可知烧杯是不可燃烧的物质,后面的就要填写可燃物;假设2是没达到失火点,后面就要填写达到失火点的物质;假设3是可燃物与氧气充分接触,后面就应填写氧气不充分时的燃烧现象.
【得出结论】从试验可知物质燃烧的三个条件中,缺少任何一个,燃烧都不可以进行,所以灭火只须去除其中任何一个条件即可.
【表达与交流】通过资料中的信息,“镁条能在空气中剧烈燃烧,也能在二氧化碳中剧烈燃烧,发出耀眼的白光、放出很多的热;细铁丝可以在氯气中剧烈燃烧,放出很多的热,产生很多棕黄色的烟;磷能在氯气中剧烈燃烧,放出很多的热,产生很多的白色烟雾.”可知燃烧是发光、放热的剧烈化学反应.
故答案为:
【设计与实验】点燃蜡烛,蜡烛可燃;点燃蜡烛,蜡烛燃烧;将燃着的蜡烛扣入一只烧杯内,蜡烛渐渐熄灭;【得出结论】三;一;【表达与交流】发光、放热的剧烈化学反应
【点评】熟记燃烧的三个条件,在探究物质的性质或反应条件时要掌握用对比的办法来进行,如此可以非常充分的得出反应条件或结论.培养学生动手试验的能力和动脑考虑的能力.
4、综合题
31.
【剖析】(1)依据日常的物质与所含元素剖析;
(2)①依据铅笔芯粉末的成分剖析;
②依据灭火的原理剖析;
③依据煤气中毒的有关常识剖析。
【解答】解:(1)日常肯定用到水,水是由氢元素和氧元素组成的;
(2)①铅笔芯粉末由于含有石墨,有滑腻感,可做家庭锁头的润滑液;
②油锅失火,一般盖上锅盖,灭火的原理是隔绝空气;
③冬天是“煤气中毒”的高发季节,使人中毒的主要气体是一氧化碳,预防中毒的手段是注意通风。
故填:(1)水;氧、氢;(2)①石墨;②隔绝空气;③一氧化碳;注意通风。
【点评】化学源自生产生活,也需要服务于生产生活,所以与人类生产生活有关的化学常识也是要紧的中考热门之一。
32.
【剖析】(1)依据硫和氧气在点燃的条件下生成二氧化硫进行剖析;
(2)依据一氧化碳和氧化铜在加热的条件下生成铜和二氧化碳,二氧化碳和氢氧化钙反应生成碳酸钙沉淀和水,一氧化碳有毒需要尾气处置进行剖析;
(3)依据可燃物燃烧的条件进行剖析。
【解答】解:(1)硫和氧气在点燃的条件下生成二氧化硫,化学方程式为:S+O2 SO2;
(2)一氧化碳和氧化铜在加热的条件下生成铜和二氧化碳,所以乙玻璃管中的现象是黑色的粉末渐渐变为红色,化学方程式为:CO+CuOCu+CO2,二氧化碳和氢氧化钙反应生成碳酸钙沉淀和水,一氧化碳有毒需要尾气处置,所以仪器a中的现象是石灰水变浑浊,该实验装置的不足之处是没尾气处置装置;
(3)因为白磷失火点低,所以白磷燃烧,而红磷不燃烧,白磷燃烧产生很多的白烟。通过对比可燃物要燃烧除和氧气接触外,还需要得到失火点。
故答案为:(1)S+O2 SO2;
(2)红,CO+CuOCu+CO2,石灰水变浑浊,没尾气处置装置;
(3)温度需要达到该可燃物的失火点。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了学生对课本入门知识的学会。学生在学习中应该注意课本入门知识的复习、整理、理解,要在学习过程中掌握向课本要答案
33.
【剖析】(1)依据磷燃烧生成的很多白烟对人体健康有害,进行剖析解答。
(2)依据热水能提供热量,且能使水中的白磷与空气隔绝,进行剖析解答。
(3)证明燃烧需要与氧气接触,可借助控制变量法,控制其它的条件相同,判断氧气对燃烧条件的影响即可。
(4)依据燃烧需要同时满足三个条件:①可燃物、②氧气或空气、③温度要达到失火点,进行剖析解答。
【解答】解:(1)磷燃烧生成的很多白烟对人体健康有害,改进后的装置比图1的装置的优点为:能预防白磷燃烧产生的五氧化二磷逸散,风险人体健康。
(2)图1实验中烧杯中热水能提供热量,且能使水中的白磷与空气隔绝。
(3)试管中的白磷、水中的白磷不燃烧,水中的白磷不可以与氧气接触,能验证燃烧需要与氧气接触。
(4)燃烧需要同时满足三个条件:①可燃物、②氧气或空气、③温度要达到失火点,要使图2试管中的红磷燃烧,可使用取出试管,擦干外壁,在酒精灯上加热的办法。
故答案为:(1)预防白磷燃烧产生的五氧化二磷逸散,风险人体健康;
(2)隔绝空气、提供热量;
(3)试管中的白磷、水中的白磷不燃烧;
(4)取出试管,擦干外壁,在酒精灯上加热。
【点评】本题困难程度不大,学会燃烧的条件(可燃物、氧气或空气、温度要达到失火点)并能灵活运用是正确解答本题的重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