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信不少父母和考生在查询招生专业介绍的时候都会有如此一个问题,为何有些学校叫“大学”,而有的学校又叫“学院”?今天大家就来看下这两者到底有什么不同!
“大学”和“学院”不是随便取的,国内现行的本科高等院校有大学与学院之分。关于大学与学院有什么区别,教育部有着很具体的规定。《中国高等教育法》规定,大学和学院都应当具备较强的教学、科学研究力量,较高的教学、科学研究水平和相应规模,可以推行本科及本科以上教育。总的来看,大学比学院的需要高。
普通本科学校独立设置的学院和大学的主要不同是:大学全日制在校生规模应在8000人以上,在校研究生数高于全日制在校生总数的5%。学院:全日制在校生规模应在5000人以上。
学科专业
大学与学院在主要学科及其覆盖专业的设置、学科门类在校生人数的配置、硕士学位授与点数目、普通本科专业总数上有不一样的需要。
1.在人文学科、社会学科、理学、工学、农学、医学、管理学等学科门类中,学院应有1个以上学科门类作为主要学科,而大学应有3个以上。
2.学院的主要学科门类中应能覆盖该学科门类3个以上的专业;大学每一个主要学科门类中的普通本科专业应能覆盖该学科门类3个以上的一级学科,每一个主要学科门类的全日制本科以上在校生均高于学校全日制本科以上在校生总数的15%,且至少有2个硕士学位授与点,普通本科专业总数至少在20个以上。
师资队伍
大学与学院在师资方面有什么区别主要体现为:专任教师数目,研究生、博士生学历教师比率,具备副高级专业技术职务以上、正教授职务教师数目等。
1.学院在建校初期专任教师总数不少于280人。专任教师中具备研究生学历的教师数比率应高于30%,具备副高级专业技术职务以上的专任教师人数高于30%,具备正教授职务的专任教师应不少于10人。
2.大学的专任教师中具备研究生学位的职员比率一般应达到50%以上。其中具备博士学位的比率一般应达到20%以上;具备高级专业技术职务的专任教师数一般应高于400人,其中具备正教授职务的专任教师一般应高于100人。
教学与科研水平
大学与学院都应具备较强的教学力量和较高的教学水平,在教育部组织的教学水平评估中,评估结论应达到“好”以上。而大学还需达到以下标准:
1.在近两届教学成就评选中至少有2个以上项目获得过国家级1、二等奖或省级一等奖。
2.科研水平达到以下标准:近每年平均科研经费,以人文、社会学科为主的学校至少应达到500万元,其他类高校至少应达到3000万元;近来科研成就获得省部级以上奖励20项,其中至少应有2个国家级奖励;至少设有省部级以上重点实验室2个和重点学科2个;一般至少应具备10个硕士点,并且有5届以上硕士毕业生。
基础设施
大学与学院在校园占地面积,生均建筑面积,生均教学科研仪器设施值,生均适用图书数目,实习、实训场合等方面有着大致同样的需要。因此,无论是大学还是学院,都能为学生提供满足学习与进步的基础设施。
教育部对于大学和学院在学科、师资、教学与科研等方面的硬性规定,可作为学生及父母在选择院校时的要紧参考,但不可以仅凭此来简单断定具体的大学与学院的水平高低。
学校的行业影响力、社会干扰力、毕业生就业水平这类软实力同样值得关注,一些频频闯入“行业最强院校榜”、“XX专业最强院校排名推荐”的学院便是明证。所以,认清本质不同,综合评判,才能在填报志愿时做出比较适合我们的选择。
专科学院、职业技术学院有什么区别
后缀有什么区别
高等专科学校是指经国家教育部批准设立,进行专科教育的普通高等学校。依据教育部有关规定,师范、医学、公安类的专科层次全日制普通高等学校应规范校名后缀为“高等专科学校”,而非师范、非医学、非公安类的专科层次全日制普通高等学校则应逐步规范校名后缀为"职业技术学院"或职业学院。
大体来讲,高职院校有三类型型:
第一类是本科院校的高职专业。这其中一部分是“211”重点本科院校,也有一部分是市属高校。
第二类是公办高职院校。这类院校招生数目大,高职办学时间长,在职业教育与就业上有肯定优势。
第三类是民办高职院校。国家承认学历,不过学费较高。
从宏观原则上来讲考试报名高职院校可以考虑四点
第一个原则就是大城市这里没歧视中小城市的意思。与中小城市相比,大城市的信息量更充分,就业机会也更多,上学的目的就是要扩大视线。在大城市中也有区别,譬如,广东、浙江的产业比较发达,北京、上海的服务业相对更集中。
第二个原则是规模。一万人左右的中等规模可能是相对适合的。从教育经济学的角度而言,一个大学,从社会经济角度出发的最佳规模是低于1万人。规模太大了,就业非常的麻烦。最简单的原因就是一个学校一年毕业五六千人,到哪儿去消化?
更要紧是什么原因,不同于本科院校,高职对教学设施的需要特别高,没合格的教学设施,很难培养出合格的技能人才。老师也是一个重点原因。学校可以招不少学生,假如老师和设施跟不上,很难保证学生的教学水平。
第三个原则是兴趣。考生在填报普通本科志愿的时候,专家都建议要以兴趣为主。同样是高等教育的一个组成部分,学生考试报名高职志愿的时候,也要讲兴趣。假如不感兴趣,学生一样会学不好。不论什么层次,兴趣都是最好的老师。
第四个原则是宽口径。高职学生和普通本科学生一样,上大学所学的专业未必是一辈子的职业,非常可能伴随社会经济的进步,要转向其他的行业。假如专业过于狭窄,不拥有转型的基础,也不拥有可持续进步的能力。所以必须要看所选的专业有没一个职业群为背景,有没肯定的职业适应性。
另外,挑选专业也要看得“深”一些,应该是社会将来进步的朝阳事业,而不是眼前的热点职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