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考试不是一个人的事,而是全家人的战争。对于2011届高考考试生及其爸爸妈妈而言,眼下最关注的事情,除去自主招生就是怎么样填报高考考试志愿。下面我介绍一下怎么样从三个方面来谋划高考考试志愿,和各位考生及父母推荐一下填报高考考试志愿需要学会的科学办法和方法。
第一个方面:从“断定考生实力”方面谋划
高考考试考生实力断定总原则:以考生在学校或区域的排名作为确定考生考试报名实力的基准,将某几次考试的分数值作为填报志愿的依据是不科学的,如此做风险非常大。考生和父母更不可以想当然地指望考生在高考考试时可以超水平的发挥。
1.科学剖析平常考试成绩断定高考考试实力
研究表明,高考考试成绩与平常学习成绩的年级排名基本一样。依据学生高中阶段特别是高中三年级期间期中期末考试成绩的年级排名,其基本实力可以大体断定。父母应该注意对历次考试成绩稳定、波动、渐升、渐降等不同状况做符合实质的剖析。模拟试题的原则是如此的:一模给重压,二模给信心。一模相对偏难,二模相对偏易。一模考试试题在困难程度、区别度、要点、热门(语文、政治、历史、地理)等方面的把握上更接近高考考试,但因为距离高考考试还有两个月时间,学生变化较大。评判高考考试实力一般以一模考试成绩为主要参考依据,但更要紧的是考生要认真剖析哪一次模拟试题的成绩更接近我们的真实水平。
各区教研中心在一模二模后都要统计分数,给出等于去年一本、二本、三本线的分数(分文、理科)。高中三年级父母可以参考自己孩子的一模二模成绩大体推算出在区里的地方。倘若北京海淀区2010年一模520分等于2009年北京一本线531分(区排名600),某个考生一模成绩是525分,则这个考生的区排名大约会在在600名以内。
2.以考生的校、区排名断定高考考试实力
依据考生在学校的排名,和孩子所在高中往年的升学状况作为依据选择志愿高校。譬如,北京四中每年能考上北京大学和清华大学的学生在150名左右,某考生在年级排名120名左右,该考生考试报名北京大学则有不小的把握。依据考生所在的区排名来选择具体高校。譬如,某高校在海淀区往年一般录取到第1000名左右,如某考生两次模拟试题成绩为区排名800名前后,如考试报名该校基本有把握被录取。以上两种排名只能作为参考标准之一。
3.调用各种可参考的有效信息
(1)填报志愿前与班主任交流,知道自己两次模拟试题成绩的排名状况,知道本校各层次学生在历年高考考试中的录取档次比率数据,听取班主任和任课老师对你填报志愿的建议。
(2)参加高校现场咨询和高校开放日,向高校招生办询问,知道高校往年在本市、本区录取人数及名次;
(3)高考考试成绩自我估分时,学习成绩好的学生估分相对较准,学习成绩相对差的学生估分总是不准,偏高者居多。
4.戒躁求稳,留有空间
考生和父母在填报志愿时必须要走出只关注提档线的误区,而应当详细知道欲报高校近三年实质录取的“实线”——最低分、最高分、平均分。
最低分作参考报志愿风险很大,多半要失败。
最高分意味着考生在选择专业时有非常大的自主性,把握大。
平均分非常重要,最有实质意义,假如某考生的考分在该校录取平均分上下,被录取的可能性在不发生以外的状况下可以说稳操胜券。
因为考试前估分误差较大.高考考试临床发挥没办法预测等不确定原因多,填报志愿时必须要考虑周全,留有空间,求稳求准。和去年相比刚压线却一心想跳一跳“摘苹果”,落榜的可能较大。
高考考试发挥超常和失常两种可能都存在。高校招生有“大小年”之说,连续两个“大年”或连续两个“小年”的状况也时有发生,当年降分和提分两种状况也都可能出现。指望高考考试超水平的发挥和招生“小年”的冒险心理是极端不科学的,这种例子比比皆是,教训十分深刻。华中科技大学2009年超招64人的状况下,55人未录取(39人未上一本线,16人上线考生未被录取),充分说明了这个问题。
在填报志愿的过程中,要对各种信息作理性科学的剖析,冷静客观地判断和评价我们的实力,不要考虑面子,不要盲目攀比,不要一味追求热点专业和大城市高校,不要完全听信招生院校的现场咨询,不要受朋友或同班同学的影响,要坚定我们的选择。
在具体操作上,中学期间学业出色、平常考试成绩稳定、心理素质好的考生,填报志愿不需要过于守旧。平常成绩起伏较大的考生、复读生,应该适合小心一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