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一个出色的孩子背后,都必不可少爸爸妈妈的支撑和托举。
那种情况下,孩子会主动学习,热爱学习?
大家先看下这组对比:
一个爱学习、习惯于主动学习的孩子,在遇见难点时,大脑启动的是应战机制,他会想各种方法去解决问题。
而学习上消极被动的孩子,他在遇见难点时,大脑第一启动的是应对机制。
要么乱写一通,要么直接舍弃,对你说,“我就是不可以”“我办不到。”
要想转变孩子对学习的态度,唤醒孩子学习的内驱力,养出一个主动学习的孩子,下面这6点建议,父母必须要读完。
01
借助“大脑停工期”
提升孩子学习效率
心理学家们察看发现:
一种孩子,天天放学第一件事就是写作业。
另一种孩子,放学后先玩耍,疯玩上半小时后再回去写作业。
本以为后者可能玩累了,没法学习了,没想到他们写作业的效率明显高于前者。
理由非常简单,从脑科学角度看,大家所觉得的“坐一会”“喝口水”,只不过让孩子的身体得到休息,大脑中的思绪并没中止。
也就是说,让大脑累了一天的孩子继续“加班加点”写作业,他们的效率自然不会高。
相反,当大家给孩子点自由时间。
让他的大脑可以切换到另外一种状况,去做自己喜欢的事,孩子的大脑才得到真的的休息。
这件事给大家的婴幼儿教育启示是,必须要给孩子的大脑留够“停工期”。
譬如放学之后先去公园玩半个小时,或者先追追打打玩半个小时。
带孩子走近大自然,看看花花草草、小动物也非常不错。
研究表明,孩子在沉浸于自然环境之后,甚至在看过自然界的海报之后,其感受和学习表现都能得到显著提高。
02
牢记「德西效应」
呵护孩子的学习兴趣
心理学家德西做过一项实验。
首次,他让所有参与实验的学生都做一些有困难程度的智商题。孩子们的积极性,没太大差异。
第二次,他把学生分成两组,其中一组每完成一道题就能得到一USD报酬,另一组没报酬。
德西吃惊地发现,得到奖励的那组学生刚开始非常努力,但非常快就没了兴趣。
而没得到奖励的学生,反而一直兴趣浓厚。
这个实验告诉大家,学习本身是会给孩子带来收获感和兴趣的,若大家再给孩子施加一层奖励,只能事与愿违。
为了防止抹杀孩子的学习兴趣和动力,父母最好牢记这三点:
1、不要随便拿物质奖励,去哄着孩子学习。实在要奖励,建议用精神奖励,譬如给孩子鼓励的话,允许孩子给母亲化妆,跟父亲比赛等。
2、尽快找到孩子眼里发光的东西。就是孩子提到一个事情时,眼里有光。捕捉那个光,就是孩子的兴趣点,然后去支持他。
3、多暗示学习的乐趣,少暗示学习的痛苦。
特别不要过早、过度强调“学海无涯苦作舟”,而要多陪带孩子玩有挑战性的益智游戏,譬如算24点纸牌游戏,数独游戏,成语接龙等,让学习的乐趣本身,不断引领和吸引孩子。
03
借鉴「奈德陪读法」
提高孩子专注力
教育家奈德在《自驱型成长》一书中,推荐这么一个小测试。
他首次给学生们留了一些复习资料,自己安静地陪在学生们身边。第二次,再给同样一批学生,留同样的题,但打造了紧张而焦躁的环境。
实验结果显示,学生们首次的整体考试成绩是最高的。由于他给到了孩子平和而有力量的感觉。
学生们内心更安定,不会担忧随时被批评,也就有更多的精力投入到考虑中。
而当周围的环境是紧张的,那孩子就会有一部分精力用来担忧,他们精力就非常难集中,状况也会变消极。
这给爸爸妈妈的启示是:
尽可能给孩子打造安全感,降低孩子的紧迫感。
假如父母坐在那里,只能让孩子更紧张,那样还不如不陪。父母看着糟心,孩子学得揪心。
陪读最禁忌的一点,就是一动不动地盯着孩子,孩子写错一点父母纠正一点。
大家应该做的,是在孩子身边做我们的事情,孩子若有求助,再提供帮助。
04
巧用“不批评也不表彰”交流法
帮孩子获得学习的收获感
✔少批评
过多批评和指责,只能破坏亲子关系。而亲子关系一旦疏远了,爸爸妈妈根本没办法帮到孩子。由于孩子们非常难喜欢总爱批评人的爸爸妈妈。
✔少表彰
类似“你真棒!”“你真厉害”“你真聪明”如此的泛泛表彰,比较容易导致孩子的依靠心理。孩子每件事都需要被确认才敢去做。甚至会由于过于在乎外面评价,而直接舍弃尝试。
更推荐的办法是:
1、看到孩子的进步,并给予详细具体的鼓励。
譬如,10个题目,孩子错了3个。
别说:“这么简单,你如何都能错呢?”
而是说:“这一次的字写得比以前整齐呢!”
“你做错的这几个题目,确实有困难程度,大家一块儿看看吧!”
譬如,看到孩子写作业有点拖延。
别说:”你如何这么墨迹!我看你就是故意不好好写!”这只能让孩子愈加抵触学习。而要说:“我看到,虽然你有的烦躁,但你还是管住了自己。”“你已经完成一项作业了,可以的,继续加油。”
2、当孩子态度积极、表现让人欣慰时,真诚地跟孩子说“谢谢”。
譬如:“你不需要我花时间催促、提醒,就自觉完成作业了,让母亲有更多时间做其他事,感谢你让母亲这么省心。”
不把孩子跟别人作比,而是看到孩子的点滴进步,对孩子的存在心怀喜悦与感激。这能不断帮孩子获得收获感,提升孩子的积极主动性。
05
摆脱习得性无助
让孩子学习更积极
心理学家塞利格曼做过一项实验:
把狗狗关进笼子里,只须铃声一响就给狗狗电击。刚开始狗狗还会挣扎,逃跑。
后来它们发现自己逃不出去,再面临电击之时,他们就趴在地上,消极等待痛苦的到来。
想想大家的孩子,是否也陷入了类似的习得性无助?不少孩子把写作业当成痛苦,被迫忍受,等待“电击”过去。
要改变如此的局面,爸爸妈妈需要帮孩子找到学习的掌控感,胜任感,孩子才不会把学习当痛苦。
婴幼儿教育建议如下:
1、多问孩子“你想要什么”,少对孩子说“我觉得你应该如此选/那样做。”
2、少对孩子说“假如……我就……”
譬如,“假如你好好写作业,我就允许你看电视。”“假如你这次考好了,大家就去旅游”。“假如你不认真,我就生气了”都不主张说。
更能提升孩子掌控感和胜任感的表达是:“假如……你就……”。譬如,“假如你学会了这个常识,下次你就能了解科技馆里那个转盘的原理。”
3、不少日常的小事,允许孩子作主。
譬如今天穿什么衣服,就算他的搭配并不协调;睡前读哪本故事,就算你感觉没什么营养。
还可以邀请孩子拟定出行计划,允许孩子自己支配零烧钱等。
不断把“爸爸妈妈要我做”,转化为“孩子自己想要做”,孩子学习自然会更积极。
06
不只要关注孩子的学习力
也要关注孩子的生活能力
不少爸爸妈妈会跟孩子说:“你只须管念书,其他都不需要管。”
却不知,这不是为孩子好,反而是在阉割孩子独立自主的能力。
由于父母的大包大揽只能教会孩子:没父母无微不至地照顾,我是没办法把书读好的。
这不只不利于孩子学习,还会贬损孩子的能力和自信心。
不只这样。
倘若爸爸妈妈只关注孩子的学习,平时聊天也只聊学习成绩,那样,孩子的兴趣喜好,孩子有没好朋友,是不是有喜欢的异性,孩子在身体发育上和性发育上是不是遇见困惑,都被刻意忽视掉了。
如此的孩子,非常难融入校园生活和集体学习生活。他日走上社会,也比较容易遭遇人际关系上的困难,看上去古怪,不合群。
要防止这个局面,唯一的方法是,爸爸妈妈要给孩子留白,允许孩子有我们的爱好,允许孩子发呆,偶尔贪玩……
总之,允许孩子去成长为一个愈加完整的人。
爱生活的孩子,才能以愈加积极的态度爱上学习。
总结起来,一个面对学习消极、倦怠的孩子,是如何养出来的?
1.爸爸妈妈比孩子还焦虑他的学习和成绩。❌
2.爸爸妈妈只关注孩子的学习,其他都可以让路。❌
3、爸爸妈妈替孩子规划好了所有,自以为孩子听我们的,就肯定有好将来。❌
而要想培养一个积极主动、有内驱力的孩子,爸爸妈妈可以做的是:
1、跟孩子维持好的亲子关系。如此孩子才想听取你的建议。✅
2、关于孩子的学习,爸爸妈妈最好永远比孩子愈加淡定一点儿。✅
3、允许孩子作主,让他们学着为自己负责。✅
4、尊重孩子的兴趣和好奇心,尽全力支持。✅
有句话说得好:鸡蛋由外破壳,是创伤,鸡蛋由内破壳,是生命。
学习这件事,也同理!
当爸爸妈妈的鼓励和支持够了,到了时间,孩子自然就能从里面破壳而出,这才是是孩子的生命力和内驱力。
培养孩子的内驱力,当然是项大工程!
慢慢来,从改变大家的养育方法开始。
同所有爸爸妈妈共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