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的拉开孩子差距的,总是不是IQ和成绩,而是从小培养的习惯。
3-12岁,是孩子习惯培养的关键时刻。
有3种习惯,可以让孩子受益一生。
1、多问为何
孩子总有各种“十万个为何”。
“为何蚊子叮人没感觉?”
“为何猫会舔毛?”
“鱼在水里为何不闭眼?”
别小看孩子这类天马行空的问题。
这是培养深度考虑习惯的好机会。
有一个思维方法,叫5why思维法。
就是面对一个问题,
连问多个为何,直到问不下去为止。
1、为何蚊子叮人不疼?
由于它非常小。
2、为何非常小的刺扎进皮肤就会疼?
由于普通的刺和蚊子嘴的形状不同。
3、蚊子嘴有哪些特别的?
有三层结构。
每一层都有不一样的功能……
真理诞生于100个问号之后。
后来科学家从蚊子口器的架构得到启发,创造了无痛针头。
每一个问题都是一扇门,
启发孩子不停问,就是培养深度考虑的开始。
2、多听
东京大学有一个实验,
让8个大学生连续一个月,在日常很多听广播。
新闻、电视剧、综艺、英语,都有。
吃饭时,上下学路上,睡前,持续听。
实验结果发现,8个人的大脑都发生了变化。
核磁共振显示:
他们的右脑视觉记忆力明显变大,
记忆力和理解力,显著提高了。
听东西的时候,大脑要一边快速处置语言,一边转化成视觉图像。
所以,同意很多听力训练,孩子会更聪明。
3、培养做笔记的习惯
达尔文一直有写日记、抄写笔记的习惯。
大学毕业后,他参加测量考察船“小猎犬号”,开始了5年的环球旅游。
他一边走,一边记录下所见所闻。
动物的样子,标本、化石……
记的多了,他慢慢发现:”为何不少动物看着既相似,又有不同呢?难道动物是在不断演变吗?“
这就是后来的《物种起源》。
达·芬奇的秘密,藏在5000多页原稿里。
他一生都在写笔记,
有绘画草稿,有即兴评论,有脑洞点子。
回看自己画过的人体素描,
他忽然发现,人两臂伸展的长度居然和身高是相等的。
还有无数新创造,都是从这本笔记来的。
英国有一个作者,他做了几十年的笔记。
一边写,一边回看以前的。
在这个过程中,就会有源源持续的新考虑。
笔记越写越多,也愈加深刻。
后来有人看到后,邀请他成为著名大学的教授。
培养记下来的习惯,是记录、梳理、考虑、总结的过程。
革新的本质,就是把常识和常识连接在一块。
记笔记,就是连接的开始。
(图文来自互联网,侵权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