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课发言最积极的前5名同学随时可以喝水;在校表现最好的1个同学可以任选座位;单元测试成绩1、的同学举班牌,集合排队时站在队伍最前面……”昨日下午,天心区红卫小学二(5)班的父母都来到学校,每一个人领到了一张该班《班级公约讨论稿》。原来,几天前班主任沈老师将拟定的新班规发到父母QQ群,对于其中一些“个性”班规,有父母持不认可见,引发了争议。其中,具体的争议主要集中表目前“随时可喝水”、“可用粉笔写字”、“允许到老师办公室玩”如此的个性细节上。
父母质疑:表现好的孩子能有特权?
对于如此的个性班规,反对的父母质疑部分手段有失公平,觉得表现好的孩子有特权,表现不好的孩子扣分,让孩子从小就充满了紧张的角逐感;还有人说:“这到底是在培养个性还是共性?”赞成的父母则觉得,这份“公约”非常接地气,“有一个他们能理解的奋斗目的,让他们了解做好与做不好是不同的。”记者注意到,现场大部分父母持支持态度。
父母甘爷爷说,“班级公约”就是“班规”,“从我到儿子、到孙女,都历程过不少‘班级公约’,无非就是不准打架、不准说话之类,我感觉这份‘公约’非常有独一无二的地方,譬如举班牌,我孙女就跟我说,爷爷,举班牌的人是1、,必须要高高举好,我感觉这除去给孩子一份荣誉感外,还能给孩子一份责任心。”
班主任回话:目的是调动学习积极性
制定这份“班级公约”的二(5)班班主任沈老师说,自己是这个学期才接手这个班。“这个班共有64名孩子,孩子们常见聪明活泼,但组织纪律性不强。”她说,“所以我接手后就琢磨着如何让孩子自觉遵守班级纪律。”于是就制定了一份长达6页纸的“班级公约”,发到父母QQ群里征求建议。目前,“班级公约”已经浓缩到一页纸。
沈老师回话了“公约”是不是公平的质疑。作为一名从教20多年的资深班主任,沈老师说,其实那些“特殊奖励”中表现好的孩子“降低作业量”、“可上讲台玩课堂游戏”等多项“特权”早就推行过,都收到了非常不错的成效。其余的如“可自选同桌”等都是借鉴了别人非常不错的成功经验。至于条约中看起来最存在争议的“喝水”,她讲解说,是自己接手这个班级后,发现这个班的不少同学都爱在课堂上拿出水壶玩,“而且都是那些上课不如何专心的孩子”,所以就特别设置了关于喝水的“规矩”。她说,自己制定“班级公约”主要为了调动孩子学习积极性,培养纪律意识,享受这类“特权”的孩子每一个月都会根据得分状况更新,“假如以后孩子们升入高年级,这份‘公约’的具体内容还会随之改变”。
记者获悉,这份“公约”昨日在家委会的一同讨论下有了一些小修改,譬如,删除去表现好的学生“可以去老师办公室玩”。
同行说法:班级“个性公约”值得力挺
“以前对孩子的好坏评价都是凭班主任个人判断,无‘法’可依,目前至少对孩子们有了勉励的依据。”红卫小学办公室主任徐蓉说,不管觉得是合理还是不合理,父母都可以提出建议,交给家委会核心成员审定、修改,再正式推行。
“一个普通班主任可以这样费心思弄出这么多有意思的班规,这种主动作为、革新拓展工作的精神值得钦佩!”树木岭小学校长夏莹说,“期望外面能给这位班主任边尝试边健全的机会!”
记者采访多位学校同行,发现他们也大都持同意态度。记者发现,出现个性班规校规的,不止是红卫小学,譬如长沙枫树山大桥小学,表现好的孩子可以和校长共进午餐。知名教育改革专家魏书生也曾谈到自己当班主任拟定的“规矩”:哪个上课吃东西,就罚他请全班同学吃大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