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人可能把北大的这类举措看成是高校内部的改革,但在我看来,这既是高校的改革,同时也是向着“去行政化”迈出了正确的一步。以前说到高校的“去行政化”,一个共识是要达成“教授治校”,但同时,一些人提出的“学生治校”,却被有意无意地忽视了。“教授治校”固然要紧,但学生才是教育的主角,才是高校的主角,在高校“去行政化”的过程中,岂能少了学生的参与?
其一,这是对“教授治校”的有益补充。既然大家已经把“教授治校”当成是了高校“去行政化”的要紧渠道之一,那样作为教授“对立面”,也就是作为教育活动另一方的学生,在“去行政化”的过程中,不应该少了他们的参与,少了他们的力量。“教授治校”降低了行政力量对学校事务管理的干涉,而“学生治校”也可以收到同样的成效,起到同样有哪些用途。
其二,在涉及对高校个别教师学术不端、违规违纪问题的处置时,在讨论某个教师能否评上教授、副教授的时候,不少参与事件处置或讨论的老师,本身就是被处置或被讨论对象的同事、校友,甚至是朋友,彼此之间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那样在整个过程中怎么样保证公平公正?而学生代表的参与,却可以摆脱这类关系的纠葛与利益的牵扯,更大限度地达成公平与公正。
其三,既能体现学生作为学校“主人翁”的地位,同时又能在学校管理层和学生之间架起一座更为直接与密切的桥梁,在学校和学生之间起到一个非常不错的交流用途,进而增强学生的凝聚力和向心力。这类有机会参与的大学生,既从学生中来,最后又会回到学生中去,譬如吃饭、学习、住宿,他们还是和其他学生在一块,这一方面有益于学校各项政策、决定在学生当中的传播,取得学生的支持与理解;其次也有益于学生们的建议、建议传达给学校,可谓两全其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