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一想将来的你是什么样子?会干什么?你的梦想是什么?”
“我会变得特别健康!”“我要写十本书。”“我想成为歌星!”…… 17日在京举行的英国名师系列公开课上,几十名中国孩子兴致勃勃地参与“收获梦想”课程。
在外教查理德·费格森的引导下,孩子们通过团队合作、小组讨论等方法,描画他们对将来的憧憬,知道为达成梦想所需拥有的素质。
“中国人对国际化教育的需要日渐升温,这种西方的教育模式正在被愈加广泛地引入中国。”英国名师系列公开课的主办者、百福集团教育总监刘宗刚说,“从长远看,中国孩子更需要中西合璧的国际教育。”
这位专家觉得,近年来,大量国际学校进驻中国,但国际教育在国内的实践并不充分,大体上还比较表面,一些国际学校的教学目的只是为了适应“洋高考考试”,从教学模式看并不可以称为真的的国际教育。
教育专家马良觉得,在国际学校中,虽然西方“原汁原味”的教育应占主流,但也应有肯定比率的中国基础教育做支撑。中国传统教育模式的优势应该坚持,譬如教师精密的教学规划与学生认真的学习习惯。
“中国文化和国际教育之间应该探寻一个更好的平衡点。”毕业于英国牛津大学的外籍教师劳伦斯·帕克布朗说,他非常赏析中国孩子的好奇心、英语交流水平和团队合作能力,中国学生的文化修养和家庭观念也值得发扬。
参与英国名师系列公开课的中外专家都觉得,融合中西文化的人才是中国将来进步的需要。一些中国学生父母则表示,经过不同文化的熏陶,孩子将来看待世界的观念会不同,思维和判断也会不同。
据刘宗刚察看,将国学教育与西方教育融为一体,有望成为国际教育的进步。